中评关注:台学者谈认同问题 直言不讳

2017年07月27日来源:中评社

第26届“三台会”讨论现场(中评社 束沐摄)

《旺报》总编辑戎抚天(中评社 束沐摄)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中评社 束沐摄)

辅仁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中评社 束沐摄)

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潘兆明(中评社 束沐摄)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太原7月27日电(记者 束沐)去年民进党在台执政后,“柔性台独”是大陆舆论对其高度不满的主要方面之一,这其中又以民进党当局推动所谓“去中国化”的新课纲、培养岛内“天然独”世代的批评为主要内容。在刚刚结束的第26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上,不少台湾学者都聚焦台湾青年认同问题,纷纷就台湾青年的“认同危机”、现有两岸交流短期内为何难以提升台湾青年的中国认同等问题直言不讳,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台独”教科书改造大脑 台青恐把大陆当外国

  “民进党推动的‘文化台独’政策,包括教科书的修改,是从结构上改变台湾人的大脑”。《旺报》总编辑戎抚天介绍学者的研究表明,李登辉时期修改台湾教科书,其效果15到20年之后在参加“太阳花学运”的那批年轻人身上显现,那次修改教科书的主要目的是在政治上阻绝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通过“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分立的概念来培养出台湾人独立的政治认同。他认为,现在民进党要第二次修改教科书,此次修改和第一次修改的不同,在于要在文化上改变台湾人的认同。

  淡江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荣誉教授赵春山认为,在文化认同上大陆一定要有自信,“中华文化如果搞不过(台湾)本土文化,那就不要玩了”。他表示,两岸分治那么久,现在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国家认同的问题,对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的问题,他反而一点都不担心。他认为,随着大陆人才优势的越来越强,两岸年轻人要多交流,他们是缔造一个新的中国的有力力量。

  辅仁大学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表示,台湾年轻人即便到了大陆之后也不会改变“一边一国”立场,正如同赖清德的“亲中爱台”论一样,他们虽然不一定讨厌或者反感大陆,但会把大陆当外国。他感慨,在民进党所推动的新课纲影响下,台湾年轻人对两岸关系的认知从“一个民族的两个国家”逐渐要变成“两个民族的两个国家”。

  负面事件易形成反作用力 台青“政经分离”看大陆

  何思慎认为,“中国人认同”在台湾青年中的淡薄,教科书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因素就是网络的崛起,他注意到,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在台湾的网络中都没有话语权的优势,台湾青年也很少直接从大陆的网站获取内容。他指出,大陆花了很多精力请台湾年轻人过来,但请来的台湾年轻人只占一小部分。“如果他喜欢你,你邀请他来,他还是会喜欢你你;如果他不喜欢你,你邀请他来,他还是不喜欢你”,他说。

  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高级助理研究员揭仲注意到,大陆对台政策目前从“三中一青”发展到“一代一线”。不过他指出,台湾民众对参与两岸交流过程中所获得到的信息,会根据既有经验进行“选择性地调节”。他认为,在台湾人看来大陆越来越负面的情况下,台湾民众对有关大陆的信息的关心程度会越来越低。

  揭仲还发现,台湾青年接受大陆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电视而不是网络。他说,在两岸交流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一些不愉快的负面事件,经由新闻传播之后,会产生反作用力,“长期累积的成功会因为一件事情被一夕破坏”。不过他也强调,台湾认同不等于认同“台独”,也不是认同“去中国化”。

  台湾“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教育文化组高级助理研究员卢宸纬认为,台湾青年与大陆交流后出现“身越近、心越远”的现象。她表示,大陆方面在积极引导,而台湾青年却是强烈抵抗,呈现政经分离的现象,可以到大陆求职、发展,但不会轻易认同大陆。她建议,两岸青年交流要降低预先设定的政治或文化成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两岸青年的伙伴关系。按照不同年龄层的特质,打造符合需要的交流模式,赋予青年世代自身的主导权、话语权。

  关键问题不能“不争论” 应建构两岸“认知共同体”

  “不是单纯的交流就能改变认同。”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吴国祯表示,年轻人都有一个塑造的过程。他举例说,有一位前来北京清华大学就读的台湾女生,她从大陆毕业回到台湾后,又赴美留学,她把这一举动称为“我已经来过大陆这个最大的‘共产国家’,准备再去美国这个最好的‘民主国家’”。他感慨,这就说明大陆目前对台生的教育工作存在不足。

  吴国祯说,他在调研中发现,现在有很多台湾学生来大陆念书、交流,然而一些有台生就读的大陆高校老师,往往出于担心“破坏气氛”或被人做文章,在“台独”、日本殖民等问题上采取“不争论”的回避态度,他们最后回到台湾后还是坚持“一边一国”立场。他认为,这些问题不可以“不争论”,大陆高校应理直气壮让台湾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史、了解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台湾同胞可歌可泣的抗日历史。

  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潘兆明提出了两岸“认知共同体”的观念。针对如何形成共同观念,他提出三个要点:一是相互依赖平台的建构,二是同质性,三是自我约束。他举例说,最近绿营县市长纷纷提出“亲中”、“友中”,这就是自我约束的体现。他建议,大陆对台政策要朝“三个有利于”的方向:有利于相互依赖平台的建构,有利于扩大通过交流产生的同质性,并且这种同质性有利于约束相互的行为,进而建构彼此认同的观念。他表示,大陆除了寄希望于台湾民众之外,更重要是寄希望于自己,通过形象工程的塑造,让台湾青年对大陆产生信任。

[编辑:王亚静]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