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斌委员提案:关于创建两岸三地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议

2016年04月25日来源:台胞之家网站

  两岸实现三通后,各项交流日益广泛和深入。去年FCFA签订后,两岸间的民间交流呈现规模化和持续性的特点。加上港澳回归祖国后的形势需要,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就寄托在广大青少年的身上。

  青少年是两岸三地未来的希望,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当今的重要任务,做好教育培养工作,利于提高两岸三地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目前的状况:

  (一) 两岸三地青少年的现状

  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岸三地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世界观都不相同。人生观.道德观.学术观.恋爱观和诉求既有中华民族的共同点,又包含着差异。大陆青少年大都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经过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接触西方世界,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港澳青少年受殖民教育的影响,吸收了资本主义理论和经济观念。而台湾的青少年,由于几代人生活在与大陆隔绝的海岛中,滋生了与大陆的分离意识和台湾本土观念。民进党执政时期,陈水扁大力推行“去中国化”的政策,导致台湾青少年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淡漠。近年来许多台湾青少年来到大陆,看到了大陆的发展现状,接触了大陆民众,会有一定感触。但基于台湾社会 “蓝.绿”两党的纷争,思想比较容易波动。

  (二)青少年教育培训机构的现状

  目前,两岸三地的青少年教育培训机构不多,有共青团、社科院办或行政学院办的,也有社区、企业或几个部门合办的,名称不尽相同。教育和活动项目也各异。有学术研讨会,有研究中心。但两岸三地青少年之间互相规范而深入的交流仍显不足。

  我的建议:

  (一)创建两岸三地青少年教育培训基地

  大陆许多省市的共青团组织.工会.大专院校.民主党派.青年联合会.社区等,近年来组织过青少年进行过一些交流,如夏令营.联欢之类的活动,有的规模较大,很有影响。但较为分散,缺少一个比较固定的交流场所和比较系统的规划,能够参加的人数也有限。如果由国台办、海协会、中国驻港澳办牵头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创建比较有规模的两岸三地青少年教育培训交流基地,那将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好事。

  (二)求同存异,包容各种观念,求得最大和谐

  要使两岸三地的青少年在大中华的前提下逐渐融合在一起,就必需加大力度来做好两岸三地青少年的交流。特别是教育培训方面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不论他们的人生经历如何,也不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也不论他们的家庭背景千差万别,也不论他们的智商高低,他们都知道自己是中华民族,两岸三地青少年都同根同祖,都是炎黄子孙。他们同样祈祷和平.谋求幸福,具有同样的道德标准,扬善惩恶,讲求“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为核心,追求进步,朝气蓬勃。这些共同点,将会促进和谐共处。

  (三)教育培训交流基地的功能和模式

  青少年教育培训交流基地可在两岸三地适时分别试点。应有别于一般的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培训对象.教学内容.研究课题.培训时间.实习地点.社会实践内容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和青少年的特点来制定。创造两岸三地青少年逐渐融为一体的基本条件。

  两岸三地教育培训基地创建后,相互间可以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交流机制和相关制度,以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德智体等为基本点,针对青少年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展开研究,研究中华传统教育. 美德教育,心理教育,儒家思想、道教理论、家庭教育论坛、佛教教育、礼仪教育、普通话培训、书法培训、节日文化研究、当前学术界焦点.社会热点问题、两岸三地历史沿革等等。教育内容可以包罗万象。

  各培训基地可以与相关的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农场建立互动机制,带领青少年去体验生活,通过组织夏令营,举办联欢活动,学术交流,各种展览,各种比赛,达到共同提高,开启智慧人生的目的。

  大陆应整合共青团.社会团体.大专院校的资源,建成较有规模的青少年教育培训交流基地。经费可由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及民间资助。港澳各区,台湾各县市有条件的亦可创建相对应的基地,以扩大交流的范围。

[编辑:郜利敏]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