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洪氏父子与北京大学

2017年02月04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读台湾诗人洪弃生的作品,每每为其梁启超式的“笔锋常带感情”的风格倾倒。其笔下文字,如“要须一部屈子《骚》,马迁《史》,一副嗣宗泪、祢衡口,合作一场鼓吹耳。然又须蓄一瓮清浊酒、刮一双青白眼、开一个不合时宜肚,乃得浇泼其积年块垒、发泄皮里阳秋。不然,重负作者”,何其痛快淋漓!

  洪弃生(1867-1929)是道德文章堪称上品的台湾作家。早年以文才受知于罗大佑等当道诸公,却多次谢绝官聘、从不往谒晋交。日据台湾时期,不与日吏交往,并以《代友答日儒问清官日官利害》一文直言“日吏不如清官”,谓:“清官去而日官来,事之大变,民之大害也,民之害多而利少。非利少也,利不胜害也。何害也?害其私也。何私乎?私日本也。何私日本乎?私日本以迫台民也。……”

  洪弃生又有《台湾战纪》,记《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武装反抗日本侵略军的战斗。

  洪弃生哲嗣洪炎秋于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傅振伦《七十年所见所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79年版)记:北大教育系同学洪炎秋之父“著《台湾战纪》(又名《瀛海偕亡录》)二卷,《中东战纪》一卷,抒其国家丧地之悲,在北京大学出版部发行,流行不广”。《台湾战纪》(北京大学出版部版)是《台湾战纪》的第一个版本(图一),据说当年只印500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一部,我则有台湾私家藏本之复制本。

图一,《台湾战纪》书影

  洪炎秋也是才华横溢的学人,归返台湾后于1947年6月出任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学人对台湾省国语推行运动贡献良多,是又一例也。

  洪炎秋有《国内名士印象记》,忆北大师友之种种情形,在《台湾文化》连载。

  汪毅夫

  2017年元月29日记于北京

[编辑:王亚静]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