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妈祖庙与妈祖文化研究
——“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的文化观察

2017年04月12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4月10日在武汉“2017年中华文化与两岸关系学术报告周”上的演讲

妈祖、妈祖庙与妈祖文化研究

——“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的文化观察

  学术界的各位前辈,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1997年1月24日至5月5日,福建湄洲祖庙妈祖在台湾全岛巡游了100天。

  此前,1996年12月28日在福州西湖宾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湄州祖庙董事长林文豪先生向各界分发其文宣作品《妈祖与中华文化》,文分“关于妈祖”、“关于妈祖庙”和“关于妈祖文化”三节。

  “关于妈祖”,林文豪先生着重介绍了妈祖生前“急公好义,尤其热心扶危济困,救助海难”、“为救海难而捐躯”的事迹,以及身后受乡人奉祀并因显灵救助海难的传说而成为至高无上的海神的情形;“关于妈祖庙”,则简要描述妈祖庙的分布和湄洲祖庙的地位,以证“妈祖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关于妈祖文化”,林文豪先生认为妈祖“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精神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当年,福建的对台工作干部们经常说:“要做好妈祖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林文豪先生的这篇文章、福建省台办推动的“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这项工作就是一等的好文章。

  从1997年起,我以学者(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研究员)从政担任台盟福建省委主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也为“做好妈祖这篇文章”提供了学术上的协助。

  20年后的今天,我想就“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涉及的若干文化问题谈几点观察者(或者说“吃瓜群众”,melon eating masses)的见解。

  1.妈祖:美德故事与灵验传说

  从信民对神明的态度来观察,同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相比照,我们可以看到民间信仰(包括妈祖信仰)的一个特点:一般说来,信民的期望主要在于“现世报”而不在乎“来生福”和“死后升入天堂”。

  常有人据此批评民间信仰之“灵验本位”和实用倾向。日据台湾当局甚至以此作为“全废”即全面废止民间信仰的理由。1938年11月11日,日据当局在新竹推行“寺庙整理”和“寺庙神升天”,其“对于在来之寺庙斋堂”之“全废案”的要点是:中国的“寺庙信仰是利己本位。本岛(按,指台湾)在来宗教以何目的系民众之信仰?民众信仰寺庙何求?一言以蔽之,是汉人低级信仰之‘三多’而已。何谓三多?就是多福、多寿、多男子(按,指儿子)。目的不过是现实生活求现世利益,明显是利己本位之信仰”,“以上由寺庙信仰而判断,寺庙必须废止之各种理由,油然而生”。

  我们从海峡两岸的妈祖信仰看到的实际情况是:信民并非仅仅对妈祖的灵验传说津津乐道,对妈祖的美德亦念念不忘,甚至有意编造妈祖生前、身后的美德故事;信民并非仅仅相信妈祖有实利实用的功效,还服膺于“人神共钦”的美德和“善有善报”的道理;信民祭拜妈祖,并非仅仅是“报其功”,也往往出于“感其德”。

  台湾北港朝天宫刊印的《北港妈祖显圣录》收录的《孝子钉》的故事可以提供说明和证明:“根据记载,清朝道光年间,福建泉州南安有一孝子姓肖,因家境清贫,其父只身来台谋生,经数年毫无音信。肖孝子时尚幼,思亲心切,经随母渡海来台寻父。当时清廷在笨港(北港)置水陆汛兵防止偷渡,母子在外海汐汀下船,涉水登陆,同遭激流卷散,肖孝子幸由渔夫救回。一日,肖孝子随渔民上笨港查寻母,因向朝天宫天上圣母跪拜祷告:“圣母如肯庇佑寻得父母,铁钉则能贯入三石中”。祷毕,即于殿前石阶上钉一铁钉,易弯曲铁钉竟然轻易没入坚硬青石之中,人人称奇,称为孝子钉。当地 一花生油行主人,闻知肖孝子之事,特予雇用,俾便于寻求。黄天不负苦心人,不久,麦寮一商人购油时,言及数月前一小船救了一妇人,肖孝子随该商人往麦寮探询,果然母子相逢,即迎回北港同住。经不久偶然机会,彰化一商人来北港进香,闻之“孝子钉”之事,由于好奇,乃往探访肖氏母子,出于意外,乃是表亲,且其表亲知肖父住所,乃相偕往中部相见,亲子三人重逢,恍然如梦,悲喜交集,终于达成数十年来子思亲、亲思子之心愿,享天伦之乐”。《孝子钉》是有关妈祖的美德故事与灵验传说的交集,彰扬的是“人神共钦”的美德,是人“孝亲”的美德和妈祖助人的美德的交集,印证的是“善有善报”的道理。

  “神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的文宣作品《妈祖与中华文化》(林文豪)涉及妈祖的美德故事和灵验传说,唯不涉及妈祖的现代灵验传说,合于大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2.妈祖庙:纪念性祭祀与诉求性祭祀

  1997年1月23日,林文豪先生主持祖庙妈祖的“起驾”祭典并担任“护驾团”团长。

  林文豪先生对于“做好妈祖这篇文章”贡献良多,令人感念!

  “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后的“回銮”祭典亦是由林文豪先生主持的。

  1997年10月10日(农历九月初九),湄洲祖庙举行“纪念妈祖羽化1010年祭祀大典”暨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我躬逢其盛并仔细观察祭典的整个过程和每一情节。当祖庙董事会名誉董事长林文豪、董事长林金榜等行礼之时,唱、赞、行、跪、进、退、迎、送,钟、鼓、乐、舞、香、烛、帛、爵,井井有条而不紊,气氛庄严而肃穆,凸显了祭典的纪念性;当礼毕之后,在旁观礼的信民一拥而上,争先恐后地上香上供、祷告祈求,表演了诉求性的祭祀、表现了祭祀的诉求性。

  在“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听说有人认为林文豪是党员干部,不该祭拜妈祖。我就在会上说:“按照文化人类学家李亦国教授的说法,人类的行为略可分为实用、交际和仪式三类。譬如,举起眼前这杯水喝了解渴,是实用行为;举起这杯水对各位说‘请’是交际行为;而双手举杯向天、然后将水洒在地上则是仪式行为,是祭拜仪式。在我看来,作为仪式的祭拜,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纪念性的,人们对岳飞、包公等忠臣的祭拜乃出于‘感其德’,并无诉求,人们对祖先的祭拜也多是纪念性的;另一类是诉求性的,诉求性的祭拜往往期望神明‘有求必应’。对妈祖的祭拜也包括了纪念性和诉求性、包括了‘感其德’和‘报其功’的两类。我相信林文豪先生祭拜妈祖乃出于“感其德”,是纪念性的;我还相信,林文豪先生心中确有伟大的诉求;祈求祖国和平统一。”一番话说得我自己感动不已。会后,林文豪先生听说了我的发言,亦颇感动。

  “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的意义乃在于“祖国和平统一”,这是两岸同胞共同的伟大诉求。

  3.妈祖文化研究:船上的妈祖(“船仔妈”)与海上的妈祖庙

  千百年来,人们相信,各地妈祖庙的妈祖巡游是保佑一方平安的大事。祖庙妈祖千百年来只在湄洲岛上巡游,“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是千百年来的第一次。人们相信,这是保佑台湾人民平安的大事。

  千百年来,妈祖从海神、从航海平安的保护神逐渐成了全方位的平安保护神。

  这里特别说一件事儿。1997年1月24日,祖庙妈祖从澳门飞往台湾乘的是台湾长荣公司的专机。有台湾的航空业者当即相信,妈祖也是航空平安的保护神,妈祖本来就有“天上圣母”的称号呀!

  “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引起了两岸民众的“妈祖热”,也引起了两岸学术界的“妈祖热”。

  我在“祖庙妈祖巡游台湾”(1997)期间,在福建社会科学院现代台湾研究所的内部刊物《现代台湾研究》上,发表了《“船仔妈”与闽台海上的水神信仰》(收拙著《中国文化与闽台社会》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7年4月版),谈论的是作为海神的妈祖。

  海上船舶供奉的妈祖(包括舟人随船设祭、固定供奉和舟客随身携带、临时供奉于海上船舶的妈祖)在闽台俗称“船仔妈”。

  在妈祖信仰的早期文献里,宋人丁伯桂的《顺济圣妃庙记》有“郡遣戌,载神香火以行”之语,据此似可推测,海上船舶“载神香火以行”即海上船舶供奉“船仔妈”的现象,其滥觞亦当斯时也。

  明清两代,闽台两地有关航海和妈祖的文献里关于“船仔妈”的记载,包括了明代著名学者谢肇淛《五杂俎》(1616)、清代著名学者袁枚《子不语》(1788)和姚元之《竹叶亭杂记》(1893)里的相关记载。

  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海上船舶供奉妈祖的场所有“神堂”、“天妃堂”、“祠”等名;有的场所除供妈祖外还有从祀神;多数场所有“高香长烛”、“香楮”、“占卜用器”,有“香公”、“朝夕焚香楮”之人或“司祀神者”,又有舟子和舟客为其相对固定的“香客”,尽管这些场所址在海上、舱中,却不能不认为妈祖庙。

  从妈祖庙的分布来描述妈祖信仰的盛况和传播情况,这是妈祖文化研究中相当常见、也相当合理的思路,如果我们将海上船舶供奉“船仔妈”的现象考量在内,我们至少会发现:闽台海上的妈祖庙也是妈祖信仰的传播管道,有时信民是通过这个管道接近和接受妈祖信仰的。例如,明清两代出使琉球的官员和随员,他们在入闽以后、出使途中亲闻、亲见和亲历了“船仔妈”的“灵异”情节,返航后捐资修庙、请赐封号、报功还愿、彰扬圣迹,成了妈祖的虔诚信民和妈祖信仰的热心传播者。台湾的妈祖宫庙,有的是因“船仔妈”随渡海的移民、官兵登陆而建的。

  在闽台海上的水神里,妈祖定于一尊而海上船舶多供而奉之、众神亦屈尊从之。然而,在福建内河的水神里,各水神分管各处险滩,妈祖并无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以然者何?福建内河水神庙的分布同内河航道的险滩直接相关,质言之,福建内河水神势力范围的划分有可以标识的自然物为界。在闽台海上,四望唯水,茫无畔岸,水神的势力或影响所及,无法实现由此及彼的平面划分,却易于形成自下而上的立体谱系。我想妈祖同水上众神的关系和同水上船舶的联系竟因河、海而异,这可以是一种解释。

  各位前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妈祖文化对两岸关系有深远的影响。我希望我的报告能引起对“做好妈祖这篇文章”的关注。

  谢谢大家!

  汪毅夫

  2017年4月1日至3日记于北京

[编辑:王亚静]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