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台湾专家论汪毅夫同理心

2017年08月03日来源:中评社

与会者合影

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

民进党籍“立法委员”郭正亮

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张百达

知名作家林少雯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特约研究员李华球

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性仁

论坛现场

  中评社香港8月3日电(记者 郑汉龙)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日前邀请台湾蓝绿专家学者,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汪毅夫新书对当前两岸关系的启示与建议”论坛,评析汪毅夫新书的意义与影响,探讨如何突破两岸僵局,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论坛由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主持;评论员有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民进党籍“立法委员”郭正亮、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张百达、知名作家林少雯、“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特约研究员李华球、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刘性仁。

  与会者表示,汪毅夫的《学术研究与台联工作》虽由一些小文章、小故事构成,讲的却是大道理,描绘的是两岸一亲及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客观史事;认同汪毅夫台湾没有“天然独”、只有“人造独”的看法。有与会者说,看了新书,感触最深的是汪毅夫对台湾人特别有同理心。

  论坛主持人、中评智库执行长罗祥喜在开场白中说,可以用12个字概括形容汪毅夫,那就是:谦虚、低调、平和,理性、务实、认真。最近由中国评论学述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学术研究与台联工作》,收录了汪毅夫会长演讲、台湾史小故事、小论文、人物小传等各类文章共70余篇,以及汪毅夫今年3月接受中评社独家专访谈对台工作思路的整理稿,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汪毅夫会长在台联工作与台湾史研究领域的成果与心得。其中大部分文章曾在中评网刊载,读者反响热烈。

  罗祥喜说,在两岸关系情势愈趋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如何深化两岸交流、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践行习近平“两岸一家亲”理念,继续推动两岸经济社会的融合发展,应该可以从汪毅夫这些年来的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从汪毅夫的新书中得到某些启发。这也是中评智库举办这场论坛的初衷。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黄光国首先讲了一段与汪毅夫的渊源。他说,最难忘的是,汪毅夫有一次提到他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想办法找到了一张他父亲的一张照片。黄光国说,他父亲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医生,后来与溥仪一起被关在辽宁铁岭的劳改营里。汪毅夫找了好多人,找到一张照片,辗转送给他,让他非常感激……

  黄光国说,非常赞同汪毅夫有关台湾没有“天然独”、只有“人造独”的看法,强调“道尊遗世”的重要,我们不可以捏造历史,历史是什么就要讲什么,不能用欺骗的方法教育下一代。

  民进党籍“立法委员”郭正亮说,他把三百五十几页的书都看完了。他说,对大陆两位汪老都很尊敬,一位是汪道涵,一位是汪毅夫。两位他都见过,两位汪老最不简单的就是对台湾人特别有同理心。

  郭正亮说,对汪毅夫书里引述的一些东西深有感受。比如说他引述了1979年《美丽岛》杂志发刊词,最后一句话是“台湾1800万人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美丽岛》当然有它的历史地位,1979年的时候它基本没有把台湾跟中华民族切开来看。

  郭正亮说,汪毅夫很多文章提到文化要自信,可是不要自负,这让人感觉有同理心,很平实地在看问题。郭正亮认为,这也是目前大陆最需要的态度;大陆应该让台湾人觉得有机会在中国的文化、文明、未来扮演积极的角色,要给台湾人留下发展或参与的空间。

  前民进党中国事务部副主任张百达说,汪毅夫的新书,既是汪会长工作成果的部分纪录,同时也是其唤起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以及重构两岸关系与联系的一种尝试与努力。

  张达达说,书中的每一篇小文章,均由一个个主题所构成;既是讲小故事,也是讲大道理。读者甚至可以从其中一些故事中,感受到处于大时代巨变中的历史氛围,以及当下每个行动者的遭遇、处境与选择。在阅读这些历史故事的同时,对照两岸关系的现况,有助于从中反思当前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与缘由,而能有更为立体及带有历史纵深的视野。

  张百达说,其中有些故事,也是过去台湾党国威权时代教科书中所不曾出现过的,如“李友邦”及“谢雪红”等人的名字与故事,这些在当时甚至被视为一种政治禁忌。所以,读汪会长的书,不仅是温故知新、察其寓意而已,也犹如进行一场台湾史或两岸关系史的历史补课,值得各界仔细品读。

  知名作家林少雯说,她不懂政治,几十年都在写作,但很赞同汪毅夫新书一开始所说的,“政治史是历史而不是政治,不应将政治史研究变为政治操弄”。

  林少雯说,两岸“血浓于水”、“两岸一家亲”听得很多了,她则以自己的例子来讲两岸情对她家的影响。她说,她父亲从大陆来台是1946年,她算是外省第二代。她在台湾出生,对台湾这块土地的感情非常浓厚。她的舅舅叫简石春,是台湾光复时100个派到中国大陆留学的学生,跟张克辉是同班同学。后来因为两岸分隔,他舅舅就没法回台。那时因为两岸资讯不通,她妈妈他们每次跟她外公外婆讨论,都觉得二舅在大陆好可怜,没饭吃,吃香蕉皮,那时的宣传就是这样。后来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很多年,最后通过在美国的三舅联系到了大陆的舅舅,他竟然还是南京台联的创会会长。他一直想要落叶归根回台湾,但回不来,因为那时开放老兵回大陆,但没有开放留学生回台湾;经过多年奔走,最终还是回去了……

  林少雯说,从感情面来讲,她有亲戚去大陆,她爸爸从大陆过来;她在台湾出生,是台湾人,可是她觉得自己也是中国人。做人不能数典忘祖。所谓外省人、本省人,其实只是先来后到,都是从唐山过来的;她妈妈是台湾人,有人说她是外省人,有人说她是本省人,其实都是。

  林少雯说,汪会长用很多故事串联了整本书,无论是前面的演讲录还是后面一个个故事,她觉得很温暖。汪会长没有用政治的角度,完全是情感面,写故事去召唤两岸都是中国人,很容易读完。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国安组特约研究员李华球说,去年参加中华文化论坛时,听汪毅夫会长的演讲之后就有这样的感想:正如美国人讲软实力一样,两岸关系现在这么不好,需要的不再是那种强硬的力量,而是软实力,因此非常认同汪会长讲的政治史是历史,不要操作政治;现在台湾很多人把政治史操作成政治,把政治操作得更不堪,不管蓝绿的名嘴都有这样的人。所以汪会长讲,要防止有嘴就任性,有权就任性。汪会长的书苦口婆心,令人敬佩。

  此外,李华球还就两岸关系问题提了若干建设性的意见和看法。

  中国文化大学副教授、国政基金会内政法制组特约研究员刘性仁说,汪毅夫新书《学术研究与台联工作》,是一本集理性与感性、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史料考据与现时关怀、衔接学术研究与实务工作特点的大作,很有启示性意义。汪会长结合学术研究与台联工作、以不拘一格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加上浅显易懂的文字,就两岸关系现实意义和交流经验等方面做出细致的分析及描述,对于汪会长的民族情怀、学术态度、学科间融会贯通之研究方法,给予高度的敬佩。

  刘性仁说,在两岸关系面临重要考验的此时此刻,汪毅夫会长透过两岸都熟悉的语言感动人心拉近情感;非常认同汪会长书中所说的,不应该将政治史研究变成政治的操弄……

  刘性仁说,汪会长的大作提供两岸民间交流思考的空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两岸当局必须更深入、更谦卑地检讨及反省;两岸民间有交流才有沟通,有沟通对话才有相互理解,甚至产生更多的共识及历史的交集点。

  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编辑:王亚静]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