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一水间 明月照我千里还

2019年02月11日来源:陕西省台胞之家网

——忆我的父亲母亲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振奋人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同样也触动了我的内心。我的故事、我的家庭的故事,都与这40年紧密相连。

台北时作者(后排右一)一家合影

  习总书记说,“两岸同胞是一家人”,这让我不由思念起了父母。父亲是大陆人,名叫陶礼春。母亲是台湾人,名叫石锦婗。我的家庭,是“两岸同胞是一家人”的生动写照。借此契机,我想将我家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共同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父亲陶礼春

陶礼春(前排左一)所在部队

  父亲十六七岁时为了躲避爷爷奶奶给他安排的封建婚姻赌气离家出走,恰好赶上了国民党征兵,于是便从宁强陶家河坝一路南下,跨越海峡到了台湾。到台湾之后,由于饮食、气候等诸多差异,父亲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的症状,不久便退役,打算养好身体后,万里跋涉回乡。父亲对一时的意气用事而背井离乡懊悔不已,无时无刻牵挂着老家的父母。到台湾之前他还可以从部队寄棉被等物件回家,但是到台湾之后这些都成了奢望。当时台湾与大陆处于军事对峙状态,1949年台湾更是颁布了戒严令,使得台湾与大陆相互隔绝,当时赴台的将士们更是回家无期,只能望洋兴叹,衣带渐宽。父亲无奈地安顿下来,在台北经营了一家书店,一边开始新的生活,一边期盼着返乡的一天。

父亲母亲婚纱照

  有一天,父亲的书店要招聘店员,一位台湾姑娘前去应聘,她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知书达理、温柔贤惠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父亲,二人很快便坠入爱河。然而母亲的娘家人却并不看好这段恋情,他们认为父亲迟早有一天会回大陆去,到那时候母亲又该怎么办。这也是那个时代大陆人和台湾人相爱后都会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此时年近40的父亲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意气用事的小伙子,成熟稳重的他用自己的行动最终打动了两位老人,与母亲喜结连理,并于1968年8月在台北生下了我。我与大弟二弟的出生为父亲和这个家带来了不少欢声笑语,但是父亲想要回宁强老家与家人团聚的心愿依旧十分强烈。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谁也取代不了。

陶家两岸书信往来

  终于,大陆改革开放了,不久全国人大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两岸实现了书信沟通。得知消息的父亲重燃希望,80年代初拜托自己的战友辗转多地,终于联系上了陕西宁强的老家,时隔将近40年,父亲早已是天命之年,当他听到了来自家乡的消息,并且得知双亲和姊妹都健在时,激动已不足以形容他的心情。建立起联系后,宁强老家由姑姑写信,而台湾这边则由我代笔,双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书信沟通。那时的我十六七岁,有一次贪玩,写信不及时,父亲以为断了联系,跪在陶家祖先牌位前老泪纵横,磕头磕到流血。当时我吓坏了,赶紧去书店找母亲回来,这才劝住了父亲,却没想到这次迟到的回信成为了父亲回大陆老家的契机。父亲的伤心与思念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件事也让她终于下定决心和父亲回大陆老家看一看,那是1983年。

  1984年夏天暑假,那时大陆虽然已经提出了“三通”的概念,但是台湾方面直到1987年才开放赴大陆探亲。所以当年父母以旅游的名义带着我和两个弟弟先到香港,随后到广州,再经郑州到阳平关,最后才由宁强县台办的工作人员接回宁强。当时的宁强县还是个古旧的小县城,对于从台湾回来打算定居的我们,县政府相关人员也是劝我们三思而行。但是父亲表示自己就是回家侍奉双亲的,贪图生活环境的话,就留在台北了。当时的台北远比大陆繁华,各种条件也要好的多,父亲母亲为此还特意征求过我的意见,当时的我被旅途中所见的祖国大好河山所震撼,加之不愿离开父母,就没有反对他们要留下来定居的决定。

  回想起来,祖国大陆对待台湾同胞一直都是像对待亲人一样,现在祖国富足强盛了,便出台惠台31条等众多措施与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而在我刚回到宁强的时候,房子还是木头的,街道是弯曲的,交通也不方便,即便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宁强县台办还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帮助我家翻修旧房、帮助母亲和姑姑安排工作、帮助我们三姐弟解决上学问题,还新批了一块宅基地用于陶家建房居住,并且多方协调那个年代很稀有的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用于建房。

石锦婗(后排右一)到宁强后的工作单位

政府帮助下建的钢筋水泥房

作者(二排左二)所在宁强一中

  父亲在返回大陆后4年就去世了,对牵挂了一辈子老家的他来说,这是魂归故里是落叶归根,完成了尽孝的心愿。但是对母亲来说,这是一件非常伤感的事情,虽然她体谅父亲,陪同父亲带着孩子回到家乡,但是她也远离了自己的父母及6位兄弟姐妹,对亲人与故土的思念之殇,从父亲转移到了母亲身上,台湾海峡成了母亲的天堑了。对从繁华都市台北到落后内地宁强的母亲来说,不仅仅要面对气候、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生存条件乃至语言文化的改变,还要独自一人在异乡挑起一个家的担子,很难想象母亲承受了多少,做出了多少牺牲,遥想当年父亲身边的大陆朋友们因考虑海峡两岸的各种差异,没有一位家眷同意回大陆定居,足以衬托母亲的善良与贤惠。

  母亲是一个懂感恩,有能力、有魄力的人。县市台办、陕西省台联对陶家无微不至的照顾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党和政府的关怀使她无数次在想要返回台湾的时候选择了坚持,并在数次返台探亲访友时,将“一国两制”、对台政策及大陆改革开放的发展现身说法,做广泛的宣传,致力于推动台海两岸早日统一。

1990年12月石锦婗在办公室撰写提案

90年代石锦婗(后排右二)参加宁强县政协会合影

1993年4月石锦婗(左七)参加陕西省政协会

  习总书记说,“台湾同胞为祖国大陆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的宁强大街小巷一片繁华,道路平坦开阔,还通了高铁。这些发展变化,就有母亲的一份功劳在里面。在台办、台联的推荐下,母亲在1988年至1998年间先后当选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陕西省政协委员,为家乡的建设提交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提案,如108国道的建设、修建西汉高速公路的建议、为宁强争取项目资金等等。母亲是在第八届陕西省政协委员的任上离世的,她把自己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家乡的建设,母亲肯定也有浓浓的割舍不掉的思乡之情,但是当她决定陪父亲回来时,她便早已将父亲的家乡当做了自己的家乡,大中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老家。

2017年,时隔33年陶怡秀(后排右一)在台北与舅舅、阿姨及哥嫂见面

  现在的我是汉中市中心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医师,是陕西省台联的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和汉中市政协委员,身上担负着母亲曾经所担负过的神圣使命。多年来,我不敢忘记身上的责任,救死扶伤治病救人。非典疫情期间穿梭病房毫无畏惧;汶川地震期间为我院拉来第一批帐篷,保障危重症患者及分娩产妇免于露天救治;西乡腺病毒肺炎我据理力争,说服领导采取应急措施,得到上级嘉许。任省市政协委员期间,更没有忘记党与人民赋予给我的荣誉和责任,重调查、勤思考、建良言、献善策,反映百姓的诉求,为百姓谋福利。推动了遗体捐献法的出台,助跑汉中三市建设的发展,倡导群众健康型社会的落地。

2018年作者在陕西省政协会留影

  40年前,得益于改革开放,我的父亲才能与宁强老家阔别的家人取得联系,实现书信沟通,最终回到母亲的怀抱。40年前,《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使得两岸关系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我的父亲才能实现回乡定居,与亲人团聚的心愿。亲情血脉是割舍不断的纽带,身处台湾的父亲与远在大陆内陆的家人,他们相互不了解情况,甚至不知生死,但这并不能阻隔亲情血脉带来的思念,父亲与家人相互之间渴望团聚,就像大陆同胞与台湾同胞共同期待着祖国统一一样。民族血脉更是割舍不断的纽带,正是因为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根和亲人一般的对待、家一般的温暖,母亲才能在大陆定居下来,融入当地生活,并且为当地发展与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这正体现了大陆与台湾虽然隔着海峡,但两岸是一家人、两岸一家亲铁的事实。

  两岸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国梦要两岸人民共同去圆。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决定了祖国必然统一。

  (陶怡秀,女,1968年8月生于台湾省台北市。1984年7月随父母回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定居。现任陕西省政协委员,汉中市政协委员,陕西省台联副会长,陕西省台盟省委委员。)

[编辑:陕西台联]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