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牵魂绕 梦里是故乡

2019年06月13日来源:台胞之家

——记我的父亲陈景山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望大陆》

  于右任的这首《望大陆》,表达了先生渴望叶落归根,回到大陆故乡;渴望祖国统一,却又无能为力的矛盾而深厚的情感。而这何尝不是我的父亲陈景山——一位直到离世都没能回到台湾故乡的老人心底的愿望呢?一湾浅浅的海峡,故乡在那头,父亲在这头,竟成了父亲最大的乡愁……

少小离家,怎奈未有归期

  1920年7月,父亲出生在台湾台北板桥“林家花园”隔壁的一户窝藏人家,那时全家人仅靠他的父亲和叔父在“林家花园”做工而生存。父亲3岁时,我的奶奶因贫病交加,离开了人世;7岁时,我的爷爷又因为参加当地的抗日活动而被日本人杀害。父亲和姑姑被其叔父陈友良收养,可生活窘迫的叔父又怎能养得起他兄妹俩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呢?生活难以为继,懂事的父亲于是经常去码头帮工。8岁那年,他流落到日本,白天乞讨流浪,晚上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休息,有时也会给人当小工。那时的父亲由于年龄太小,加上人地不熟和语言不通,受尽了日本人的欺侮。所幸后来遇到了一位姓顾的旅日华侨,这位华侨收养了他。

  几十年后,当父亲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他已经记不清当年小小的他为什么会远渡重洋去到日本,但那些年对家的渴望和受尽的欺凌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记忆中。

  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军国主义为挽救在中国和其它战场的失败,在其国内大肆征兵,甚至不择手段到处抓兵,当年有不少在日的中国人因此被抓兵来到大陆,24岁的父亲也在其中。但是,有志气的中国人又有几个会帮助外敌攻打自己的同胞呢?1944年的秋天,他们全船的中国人在青岛附近的海面起义,新四军新编二十师接管了他们。在安徽宿县时,父亲被编入运输连三排九班。1946年,在一次给部队运粮的途中,他们与国民党军队遭遇,交火中父亲的左腿负了伤,部队将他安置在一个老乡家里养伤,之后部队就开拔了。伤好之后,父亲和部队失去了联系,便先后扒火车、轮船到了南京、芜湖、安庆、东流、九江、汉口等地。为了生存,他到处给有钱人家做工、扛活,曾三次被资本家开除,过着打杂糊口的流浪生活。1947年,父亲来到湖北蒲圻大桥的忻庆公司做小工,不久被招到桥工处开汽艇,后来连船带人调入粤汉铁路的第二钢梁队(在广东韶关),负责沿铁路修理桥梁,一直向北,来到了长沙以北的浏阳河大桥担负维修工作。虽说还是要根据工作的需要东奔西走,但是总算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于是他开始储钱想要回台湾老家看望亲人,可是命运一次次的和他开了玩笑,起先是几次存钱被人偷去,后来当他终于储够了钱,却因海峡两岸人为的隔离,再也回不去了……

爱与感恩,平凡之中默默奉献

  1949年,长沙解放,父亲所在单位被铁道兵三支队接管,并随之南下株洲。父亲因此被转为国家正式铁路员工,开始了铺架铁路干线的工作生涯,他干过普工,铺过钢轨,架过桥梁,后又当上了内燃钳工。由于其所在单位是个施工单位,流动性相当大,从椰林飘香的南国,到绿草茵茵的北疆;从浩瀚的东海之滨,到辽阔的大西北草原,全国各地几乎都留下了这个台湾人的足迹和汗水。1950年支援大西北建设,父亲随所在单位来到陕西,后到甘肃、新疆,架设铁路。1952年,父亲在长沙与母亲结婚,经过二十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他终于有了家。丰富的工作经历,使父亲掌握了许多技能和知识。父亲心怀感恩,再加上他工作踏实、肯钻研,解决了不少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多次受到表彰和嘉奖。

  1952年,在甘肃省武山县潘安镇的桥梁施工中,由于桥基渗水无法排除,不能继续作业,眼看就要影响工期,并威胁到桥基的稳固,父亲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土法上马,利用竹筒代替钢管,设计了20台手动抽水机,安在桥基上抽渗水,减轻了体力劳动的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施工任务提前完成。为此,他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光荣地出席了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劳模大会,荣立一等功。

1952年父亲出席西北铁路工程局劳模大会

  1975年,他们单位从东德进口的一台160K发动机需要大修,因无零件,如果单位自行修理,不仅要拆厂房,还要进口一些特殊设备,大家纷纷建议领导送到外单位修理。父亲仔细检查了这台发动机,认为不用送出去修理,也不用拆厂房和进口设备,于是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他主动承担了任务,根据自己多年积累的修理经验,找来了上海140K发动机引擎作参考,在同志们的帮助下,采取代替、改装、加工等办法,仅花费三百元,就把需要五千余元才能修好的发动机修好了,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

  1977年,父亲和同事们成立了利用“废旧材料”班,并被任命为班长。他早上班、晚下班,脏活、累活抢在前,就连打扫卫生、提水、生炉子、擦机器等这些不起眼、没技术的工作,他也抢着干,为年轻人树立了榜样。在修旧利废的实践中,他带领大家大搞实验,利用焊补、改型、配装、喷涂等修理工艺,把收集的废料进行修复,使之变废为宝。仅一年时间,他们修理了各种报废配件1500多件,价值两万多元,利用率达30%,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原材料,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修理材料来源短缺的问题,受到同事的好评,并在1979年出席了铁一局一处科技大会,事迹被《铁路建设报》刊登。

1979年父亲的事迹被刊登在铁路建设报上,这是当时刊登的工作照

 1979年父亲的先进事迹被刊登在铁路建设报上,本人在阅读

  自小生活在台湾淡水河边的父亲,水性很好,虽然没能再回到故乡,可是几十年来他还是喜欢在工余的时间去水库、江边钓鱼,也许对于他而言这是凭吊亲人的一种方式吧!也正因为他经常去水边,所以他多次搭救落水群众,曾先后三次在水中救起了四人。

  1969年,父亲所在单位从甘肃省兰州市搬到了陕西洋县谢村,有一天,父亲正在汉江边钓鱼,他单位的一个老工人和两个青年人在江边洗澡,突然那个老工人碰上漩涡,被卷下水去,两个青年人吓得大声呼救,父亲听到呼救后,衣服也顾不上脱,就从浮桥上跳下水去,将其救上岸。

  1970年,在陕西西乡县差镇,父亲单位的一台推土机因施工需要在汉江支流的一块沙洲上推沙,突降暴雨水位猛涨,驾驶员和推土机被困住了。父亲闻讯后立即跑去江边,发现推土机已经被水淹没,驾驶员站在推土机上,水已没过脚面,可是水深浪急,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父亲借了一只小船,冒着翻船的危险,在大家的帮助下,去到江心把驾驶员救了回来。

  1977年,年近六旬的父亲在陕西耀县第三次从水中救人,而且一次救起了两个人。那是7月的一个星期天,父亲来到了离家较远的桃曲波水库钓鱼,刚走到水库西边大坝,就听到呼救的声音。他循着声音跑过去,发现落水的人在水库东边,可他在水库西边,要是沿水坝从西跑到东时间太久救人是来不及的,只有直接游过去才能最快到达,看出他要跳入十几米深的水中再游100多米过去救人,岸上围观的群众劝他说“老同志,您年纪太大了,太危险,不要下水,等水库的人来了再让他们去救吧。”可时间不等人啊,父亲跳入水中,等他游到东边的时候,从水面上已经看不到两个落水的人了,父亲潜入水中,起先两次都没有摸到,他深吸了一口气第三次潜入十几米深的水中摸索,这次终于摸到了,而且一次摸到了3条腿,原来落水的这两个人抱在一起所以才向下沉,他拉住其中一条腿向岸边游去,一直拉到水浅的地方,在岸上的人协助下,将两位落水者救上了岸,利用地形让他们控出水后,给他们做人工呼吸,直到两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两位年仅18岁的少年得救后,父亲穿上衣服悄悄回家了。被救的两位少年的家人及所在单位领导经多方打听,找到了救命恩人,知道父亲是台湾人,他们还特意学会鸡蛋面线煮给父亲吃。后来父亲水库救人的事迹传开了,《陕西日报》做了专题报道,耀县政府也对父亲进行了嘉奖。

  因为工作出色、舍己救人,自1978年起,父亲先后被推选为耀县、铜川市人大代表;渭南市政协常委、人大代表,并在1983年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台湾同胞为祖国做贡献经验交流会”,受到了邓小平、邓颖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成绩面前,父亲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工作。1980年退休后,他本应在家含饴弄孙,但由于所在单位人手紧、技术工作缺乏,他又接受有关单位的聘请,为其培训技术工人。1983年陕西省台联成立,特别是1986年担任省台联理事后,父亲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对党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针对本单位赴台人员家属多,但又心存疑虑,不敢与在台亲友联系的情况,父亲主动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并将省台联下发的学习材料送给他们学习,鼓励他们与在台亲友联系;当这些台属的亲友从台湾来探亲时,父亲又通过亲情、友情感化他们,相机宣传党的对台政策,鼓励他们来大陆投资、观光,为促进陕台经济交流做出了一定努力。在担任渭南市政协常委期间,父亲虽已年届七十,但人不顾年老,不辞辛劳,仍然与其他同志一起骑自行车下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责,并针对居住地附近小摊贩短斤少两、市民意见大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他直面提出批评,并亲自督促其改正,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意见,很多意见得到有关部门的采纳,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85年父亲(左一)与一起参加公祭黄帝陵典礼的陕西台胞合影

望断故乡,落叶未能归根

  离开故乡几十年,无论走到哪里,父亲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始终没有改变,他始终没有忘记故乡台北板桥那距离“林家花园”不远的低矮小屋和门前那棵黑(父亲读wo)叶子的荔枝树……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明确提出一系列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措施。父亲听到广播中《告台湾同胞书》说“昔人有言:‘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时,父亲激动的热泪盈眶,他期盼着,可以早日回到故乡台湾寻找亲人,早日带儿女祭拜先祖。

1985年父亲跟陕西台联组团到福建寻根访祖 

  1987年11月,台湾开放了民众赴大陆探亲,开启了两岸的交流序幕。父亲思乡的情更深、思乡的情更切,他不断地委托家有亲戚从台湾来大陆探亲、旅游的朋友或从大陆回台湾探亲的台胞帮助寻找自己的亲人,但由于父亲离开家乡时年龄太小,朋友们虽多方努力,但却一直未能帮助父亲找到家乡的亲人。

  1997年3月,父亲得了一场大病,病榻中,昏迷的父亲念叨的依然是台湾板桥,是淡水河。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身体渐渐康复了,但身体状况已明显不如从前那么硬朗,可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与日俱增。那时,他常常在清晨拄着拐杖站在高坡上向东方眺望,望着太阳升起的那一方,那里就是阿里山,就是他的故乡台湾。七十年的离别,七十年的期盼,七十年的泪水,七十年的磨难,一切都化作他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他苍老的面颊流着泪水,多么希望那升起的太阳能给自己架起一座回家的彩桥,使他跨越那高山大海,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

  1998年,我外甥女考上福建泉州的华侨大学,因为她上学的地方和故乡台湾只隔着一条海峡,于是,外甥女每次放假来探望他,他都会拉着外甥女的手,讲他的故乡,回忆他小时候在台湾吃的一种发音“ou you”的冰品,可惜我们始终没弄明白那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外甥女便只好在寒暑假回家的时候给他带些台湾口味的特产以解他的思乡之情。

  1999年7月,带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父亲离开了人世。去世前的那段日子,父亲似乎预感到此生无法了却回到家乡台湾的愿望,孱弱的他在昏迷中嘟囔着要吃台湾香蕉,吃芭乐,会一段一段的讲闽南话……,清醒时,他会跟我说,台湾家乡的甘蔗最甜、淡水河的鱼虾最鲜,他更跟我说,有机会到台湾,一定要带上一把他的骨灰洒在家乡的土地上,以告慰天堂的爷爷奶奶。父亲去了,然而他祈盼回到故乡、叶落归根的夙愿却始终未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讲话中说:“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习总书记的这句话令人振奋。我热切期盼能在有生之年迎来祖国的统一!期盼着能够还父亲回乡之愿,让他老人家在天之灵,叶落归根!(图/文 陕西省台联 陈玉玲)

[编辑:陕西台联]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