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妈祖文化联结台北和上海的“家”
——走近上海非遗妈祖文创空间“默空间”掌门人杨妍蓁

2020年07月06日来源:人民政协报

  在“默空间”开门迎客仪式上,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中)和长宁区台办负责人、杨妍蓁(左二)等嘉宾一起,共同种下葱、蒜、辣椒、薄荷等寓意“福田勤耕”作物,鼓励两岸同胞一起做好事。 受访者供图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位于上海长宁区的非遗妈祖文创空间“默空间”,暖意融融。在沪的台胞和上海市民一起包粽子、参加妈祖绕境主题特展活动。

  “能有这样一个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文化空间,大家一起坐下来交流,回望先辈走过的路,是大家共同的心愿。”参与活动的台胞纷纷表示道。

  “感谢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同胞乡亲,希望大家从‘默空间’走出,能感受到,其实两岸一样啊!并有兴趣进一步追溯这段共同的历史。”

  “默空间”的掌门人杨妍蓁来自台北。父亲是“老上海”,1949年只身到台湾后,改版前的身份证上籍贯写着“上海”,随着在沪生活16年,杨妍蓁发现通过举办更多妈祖文化体验活动,让两岸民众有机会去浸入妈祖文化场域,在回望中,拉近彼此的心灵距离。

  “我觉得这就是命运安排吧!让我有机会去分享妈祖文化,传承和继承祖辈的传统。”杨妍蓁对人民政协报记者表示。

  上海囡囡“回家”了

  2002年前,父辈长大的故乡上海,于杨妍蓁,似心中的“诗和远方”,那里有父辈念念不忘的弄堂、外婆桥,有过年时,一家人团聚桌上一定会有的什锦菜、熏鱼和砂锅鱼头。

  “人越大,也越发想看看台湾以外的世界。”杨妍蓁说。

  2004年,彼时在台湾联合报业供职的杨妍蓁,从朋友处闻知大陆上海交通大学对台湾青年开放,没多犹豫,就报名参加了EMBA笔试联考。接下来的笔试、面试,直到拿到录取通知书,“登陆”的进程,比杨妍蓁预想得要顺利许多。

  “也是这就是血脉的奇妙作用,来到上海,我发现这座城市,就如自己的一位‘故交老友’,在上海生活,对于我,不需要太多适应期。”

  攻读EMBA学业的两年间隙,杨妍蓁有更多时间游走于上海的弄堂里巷,对上海的城市气息更加喜欢。毕业前夕,朋友想联手开设一家烘焙甜品屋,问杨妍蓁有兴趣加入吗?“没做太多考虑,下意识我就答应了,感觉这就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给我机会,让我去和大陆做深度的联结。”

  将蕴含浓郁中国元素的图案造型融入甜品中,加上对口味、品质的严格把控,杨妍蓁在沪经营的西饼屋不到一年,就成为沪上网友评分最高的甜品店之一。

  现在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键入“焙思奇饼屋”,从网友的评论中,还能依稀感受到15年前,杨妍蓁和朋友一起创办的这家网红西饼屋在沪上的受欢迎度。

  “为什么这之后,看不到你的消息了?”听到记者的这一问题,网络另一端的杨妍蓁莞尔,“因为我要生存呀!”

  杨妍蓁告诉记者,甜品店在经营两年后,因为厨师身体出现状况,甜品店无奈关闭,中间杨妍蓁为了在上海继续生活下去,应聘到加拿大在沪的一家餐饮分公司工作,又因为心中始终有一颗“对文化工作无法忘情的心”,转而又应聘到大型音乐节项目组委会工作。

  2011年,来到沪上的第7年,杨妍蓁被推荐成为上海台湾职业女性联谊会会长。

  筹划慈善活动、举办文化演讲,杨妍蓁发现,心底最有能量和创作力的部分被重新激活,“做和文化相关的活动和事情,是我最擅长和最感兴趣去深研的。”

  将妈祖文化浸入两岸百姓生活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杨妍蓁在“默空间”举办了包台湾粽、防疫线香手作、艾草的香囊、中医义诊等活动。

  “希望‘默空间’能成为两岸青年心灵交流、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在两岸青创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上海市台办副主任李骁东5月31日在参加“默空间”妈祖绕境主题特展活动启动仪式上寄语道。

  自正式对外运营一个月来,由杨妍蓁策展,“默空间”常设妈祖绕境主题特展,并推出让爱传出去、福轿DIY、如意妈祖泥塑、为你插花、尤克里里走唱课、手冲咖啡、签诗读书会、台菜教学等互动活动。

  “有人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这里的人。我们有没有去思考,是怎样的历史沿革和社会氛围,促成台湾人形成这样的精神气质?在我看来,影响台湾人崇尚礼、义、孝、信,这一深入血脉的精神文化气质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台湾人血脉里流淌的基因,是外婆的妈妈对外婆讲,外婆又对妈妈讲的饱含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温良恭俭让思想。而许多忠孝节义的故事传承,则是小时候在‘庙埕’听长辈述说的。”

  杨妍蓁说,自己很幸运,有机会接到上海市长宁区文旅局伸出的橄榄枝,来打理“默空间”日常的运营,为设计空间体验板块,去深研妈祖文化的过程中,一个个萦绕在她心头多年的“为什么”,也随之被打开。

  走进位于上海长宁区的非遗妈祖文创空间“默空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十几面超过百年历史的台湾妈祖庙宇旗帜。

  “台湾台南鹿耳门天后宫的前身,是1661年郑成功到台湾战胜荷兰人后,奉请船舰上的妈祖神尊建庙而成。越去了解和追寻这些历史,越会发现两岸人民的信仰也好,精神文化气质也好,都有一根割不断的线。当年这些文化基因,穿越海峡,来到台湾的土地上,给予信众心灵安定和生活的力量,希望两岸妈祖信众和访客在‘默空间’,通过一些仪式感的体验活动,感受到不管是从台湾来到大陆,还是在大陆去看台湾的历史,风筝线是剪不断的。”

  在杨妍蓁看来,妈祖文化可以成为联结两岸民众的心灵之桥。“两岸民间的一些误会,基于不了解。通过妈祖文化体验空间,向两岸乡亲分享妈祖文化,我们共同传承一种精神。”

  对于“默空间”未来的发展,杨妍蓁也有一些思考。开发融入妈祖文化的文创产品,举办传递妈祖文化主题的艺文活动或生活体验,提供青年打拼在沪的共享办公空间,同时为其他同样想推广妈祖文化的单位输出内容或服务。

  “我一直认为,妈祖文化的传承没有年龄地域之分,祂是深入台湾人骨髓内的一种精神基因,在台湾很多地方,我看到台湾青年抱着吉他,在唱妈祖,可以说,台湾人把妈祖文化浸入到生活的每个角落,通过信奉妈祖文化,来给予自己成长和打拼的力量,希望‘默空间’也可以给予更多两岸同胞成长的力量,你不一定信奉妈祖文化,但是通过走进‘默空间’,对台湾社会也好,两岸历史也好,大家增添一些新的认识,哦!原来是这样!我认为,这就是‘默空间’存在的价值。”杨妍蓁希望“默空间”能成为一粒种子,随着走进空间的人越来越多,这颗心灵之种,会发芽、开花,慢慢枝繁叶茂。(本报记者 修菁)

[编辑:马丰军]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