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澳门,想想台湾

2016年04月25日来源:《台声》

  2014年12月20日是澳门回归15周年纪念日,习近平除亲临庆典亦参加第四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就职典礼。习近平表示,“澳门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充分证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具有强大生命力”。他也指出,“作为前无古人的事业,‘一国两制’实践不会一帆风顺”。并勉励澳门同胞“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善于从祖国发展大势中把握机遇,更好搭乘改革发展的快车”。回望过去一年,“一国两制”在台、港、澳三地带来的反应与心情,却截然不同。

  回归15年,“一国两制”在澳门实行得相当成功,不但未出现香港的“占中”和台湾的“太阳花”,建设成绩亦有目共睹。回归之初,澳门失业率是6.3%,2013年降为1.7%;居民月均收入中位数从4920元(澳门元,下同)增至12000元。衡量居民收入分布的基尼系数也由1998年的0.43下降到2012年的0.35,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相对合理的水平。以往岛内乡亲只知澳门博彩业出众,却不知今日澳门已是集会展、旅游、购物、广告、金融等多元发展的城市。为何澳门能够得到如此发展?关键在于澳门未出现类似香港和内地间的冲突与不信任,因此得以尽情、稳定地汲取“两制”红利。2009年2月,澳门通过《维持国家安全法》,“爱国”和“爱澳”并无冲突,民意赞成立法维护国家安全,不像许多港人把“爱国”当作迂腐、专制的代称。

  港、澳对“一国”态度的差异如此之大,其理何在?或许要从历史脉络中找寻答案。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澳门被葡萄牙借口船舶遭风浪波涛,与广东地方官员协议取得凭居权。4年后葡人陆续来到澳门,此地遂成为东西之间的重要商埠。可以说澳门是中国主动准予葡人使用之地,不像香港是经由《南京条约》割让英国。香港割让隐含鸦片战争的屈辱,港人理应比澳门人更具民族意识、更支持“一国”才是,但“占中”事件令人错愕。这与葡、英两国的对华政策有关。进入18世纪荷兰、英国兴起后,葡萄牙转趋没落亦无心建设澳门。1999年澳门回归之后,葡国政府、澳门葡裔居民对中国主权的尊重远超过英国。反观香港,1949年之前,它是英国商业利益的堡垒;1949年之后,它又成了西方“反中”势力的跳板。“占中”运动期间,英、美的“关注”更是超乎常态。相形之下,澳门少了“兴风作浪”的因素。

  再看视“一国两制”如寇雠的台湾,对于“国”的意识,不仅有别于港、澳,甚且还把大陆视作敌对。从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让日至今,仅1945年到1949年的短短4年间,两岸短暂统一。昔年日本殖民当局及至此后去台的国民党当局,不是试图令台岛乡民忘记祖国,就是训导民众“反共”、“反攻”。导致今日岛内乡民排斥“一国”,而“两制”已非重点。长久以来,岛内对“一国两制”的庸人自扰来自误解与迷思,即统一或“一国两制”就是台湾被中国大陆并吞;大陆不“民主”就没资格谈统一,“民主”是台湾的宝贵资产。先说所谓“并吞”,两岸统一是统一在中国之下,何况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邓小平先生在1983年会见美国华人学者杨力宇时即表示“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而以“民主”对抗统一,无疑偏离主题。国家认同只问你我是否一家人,它与两岸内部体制并无必然关系。说来讽刺,正因为大陆接受台湾保有“台式民主”,才提“一国两制”,岛内朝野却以“民主”为由拒绝“一国两制”。

  看看澳门,再想想台湾。400多年前,被葡人赞美为“福尔摩沙”(葡语译为美丽之岛)的台湾和澳门先后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如今澳门背靠祖国大陆从中获得巨大利益,那么台湾从对祖国大陆说“NO”中又损失了什么?值得岛内乡亲们省思。(林金源)

[编辑:郜利敏]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