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汪春源进士墓前

2016年04月25日来源:《台声》

  11月5日,龙海市台联会长许可义、副会长陈锦海、理事陈敬唐,专程到九湖镇林前村了解台湾最后一位进士——汪春源的墓地状况。在九湖镇党委、林前村村委的协助下,该村村民郑顺民带领许可义一行来到了墓地。只见墓地杂草丛生,墓地左侧已被其他墓地占用,破坏较为严重,墓碑也不见了。许可义一行又随郑顺民来到其屋后的龙眼树下,看到了汪春源的墓碑。清洗墓碑,碑文依然清晰可见。遗憾的是碑文的右上方残缺一块,至今尚下落不明……

  无疑,台湾最后一位进士、当年“公车上书”第一人、深得地方百姓爱戴的县官汪春源的墓碑和墓址,是今天十分难得的涉台文物遗址。但由于种种原因,汪春源的墓碑和墓址仍凄落在荒凉处,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修缮。

汪春源进士

  汪春源(1869-1923),字少義,号杏泉,晚年自署柳塘,台湾府城安平柱仔行人。自幼丧怙,在母亲精心培育下,奋发苦读,颇显才气。光绪八年(1882),在县应童子试,名列第二,时年十四岁。得到知县祁征祥赏识,令入县读书。其后,得到台湾分巡兵备道兼理提督学政,后受台湾巡抚唐景崧青睐,选拔到海东书院深造。光绪十四年(1888),时年二十岁的汪春源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与同窗丘逢甲一起渡海到福州赶考,登同榜举人。
 
  甲午清朝败于日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月十七日,清朝签订丧权辱国《马关条约》,割让台湾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在京应试的台湾举人群情激愤,四月二十八日,台湾举人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联合在京台湾进士、户部主事叶题雁、翰林院庶吉士李清琦联名向都察院上书,“为弃地畀敌泣呈效死陈条”。台湾举人“垂涕请命”的爱国义举,震撼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五月二日,康有为、梁启超“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竹庵会议,以一昼二夜草为万言书,请拒和、变法、迁都三者”,形成影响巨大的“公车上书”事件。“公车上书”虽然没有取得实效,但却唤醒国民的自强与革新意识。正如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汪春源在事关民族荣辱的历史时刻能挺身而出,成为第一个勇敢振臂高呼,其赤子之心、爱国之举,令人钦佩。
 
  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之后,汪春源耻为亡国奴,黯然举家内渡,先住厦门史巷,后寄籍龙溪县,居于漳州振成巷。光绪二十四年(1898)汪春源赴京会试,中为贡士,时值“戊戌变法”殿试被取消;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京补行殿试;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辛丑两科合并,汪春源成为癸卯科三甲第120名进士,即台湾历史上32名进士中最后一位。同年,汪春源奉命出任江西乡试考官。考务结束后,汪春源历任宜春、建昌、安义、安仁知县。任内,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其上司评价他“审理案件,整理学堂,劝民种植,振兴工艺,水利诸事,莫不实心经理”,获督、抚宪褒奖。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成功,结束数千年封建统治。汪春源回到龙溪,以教书为业。1923年,汪春源因肺病,逝于龙溪,享年54岁,次年,葬于龙溪县第二区邹林乡锡林保林前社天城山北麓,即今龙海市九湖镇林前村西南隅荔枝园中。

  历经八十年沧桑,汪春源进士墓渐渐被人遗忘,墓碑丢了,墓址也难以确定,汪氏后人为此忧心如焚。2006年12月,在林前村民委员会热心帮助下,终于在村民郑顺民家屋后找到这块丢失已久的墓碑,从而确定了墓址所在地。其墓分为三合土墓葬,风字形布局,有上下墓埕,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现墓葬主体已被掩埋,墓埕平面依稀可辨。墓地被其他墓地占用,损坏较为严重。墓碑高80厘米,宽120厘米,断为二截,右上处缺角少三字。墓碑两侧一副楷书对联:(据推测可能为“故国萦”)孤岛,平生准八砖;正中碑铭:清进士安义县知县柳塘汪公佳城. 妣诰封淑人号心真吴淑人寿域.民国甲子秋瓜月.男受田大田福田圻田孙慕常宝常秉常立。

  经考证汪春源墓址原为汪姓居住村落,旧称尚保社。清代平和县芦溪小连城汪石养裔孙汪炎肇基于此,民国初汪氏全族从尚宝移居今九湖镇蔡坑村。据蔡坑汪氏新谱载,汪春源为同宗。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今天,作为祖国大陆与台湾重要的历史印记、也是两岸重要的历史纽带——汪春源,一生平凡而伟大。他反对割地、保家卫国的高尚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令人敬佩,令人永世铭刻心骨。
 
  我们衷心期待,这位与台湾、与祖国、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前辈,能够在今天其留世的墓碑和墓址,得以完好保存和修缮,以为后人纪念和瞻仰。(超然)
[编辑:郜利敏]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