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台声 共创未来——台声杂志社在京台湾青年座谈会侧记

2022年01月14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岁月新更,新年日新。新年里,作为大陆唯一一本由台湾同胞主管主办的刊物,《台声》杂志如何更好地为广大台湾同胞提供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闻报道?如何更好地发挥涉台媒体的优势联谊沟通服务台胞?如何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已经成为台声人一起向未来的新引擎。
  1月8日,台声杂志社在京组织召开在京台湾青年座谈会。在京台湾青年代表、台湾青年媒体人代表、两岸婚姻家庭青年代表、中央和地方涉台媒体代表,以及台声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近40人参加座谈会。座谈会紧扣“聆听台声 共创未来”主题,围绕“如何发挥好杂志社全平台的作用,更好地沟通、交流、服务台胞”展开探讨,以及如何与台湾青年互动,深入了解台湾青年朋友在大陆的工作、学习、生活状况等,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共同为未来《台声》杂志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新模式。
  全国台联副会长、台声杂志社社长郑平出席座谈会,台声杂志社副总编辑万天兵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

郑平总结发言


万天兵主持座谈会
 
要充分发挥杂志的媒体优势
  海峡两岸青年交流协会执行长、北京燃想文化有限公司CEO 郑博宇是获得北京青年五四奖章与海淀青年五四奖章的第一位台胞,也是第一个领取在京居住证的台胞,是一枚妥妥的励志青年,作为《台声》的老朋友,他的建言献策为座谈会开了个好头。
  郑博宇认为,《台声》应该多发挥互动平台作用,而不仅仅是单向的资讯传递,希望能引导更多台胞在这一平台上开展更多的互动。他建议在杂志上开设面向台湾青年的专栏,从台湾青年的视角,向台湾同胞展示一个更加立体、生动、真实的大陆。“据我了解,全国台联每年都会开展很多面向台湾青年的各类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体验,可通过专栏持续不断地向参与活动的台湾青年征稿,既扩大《台声》的影响力,也让台湾青年有更多的参与感。”郑博宇说。
  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汇宝林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志全谈到,从媒体角度看,宣传内容是“王道”。“怎样通过内容获取流量?首先必须得精准定位目标群体,通过《台声》影响常住大陆台胞,进而辐射岛内台胞。在这个大方向下再进行细化,可根据不同的群体(例如年龄、职业等)去设计不同的板块,来匹配其各种需求及兴趣点。”孙志全建议,杂志可以用征稿的方式,吸引台胞参与讨论两岸的时政热点。“通过大陆的媒体平台引导台胞从宏观的、国际的视角去看待分析问题,并就这些问题对两岸未来关系的影响有一个清晰的判断。”
  光大金融租赁公司转型办公室副主任黄柏翔表示,自己来大陆已有7年,《台声》杂志以及“台胞之家”公众号一直是其了解海峡两岸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动态、尤其是台湾前辈故事的权威渠道。“近几年的两会,《台声》都有台湾省籍委员的专访栏目,让我能第一手了解这些前辈们为台湾青年创造的美好前景和发展机遇的故事。此外,‘台胞之家’公众号的‘代表委员,我想问’留言征集活动、‘8分钟了解全国台联40年’线上答题活动,还有许多用镜头与文字呈现两岸交流的精彩瞬间,让两岸融合走深走实、两岸同胞走亲走近,让我们倍感温馨!”对于未来想从《台声》杂志和“台胞之家”新媒体平台获取什么内容,黄柏翔从一名经济金融领域研究者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认为,权威是《台声》杂志的属性之一,希望其能从专业的角度为台胞解读大陆各种政策,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新闻资讯。他建议全媒体平台能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以自身构建的宣传渠道为主体,搭配多个宣传平台,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增加自制内容、搭建两岸融合平台,打造台胞声音的鲜明品牌特色。
  温州大学台湾省籍教师、筑梦温州台湾青年联谊会总会长许晋铭,也是台湾青年赴大陆求学就业继而安家的典型代表。他指出,许多在京台胞,无论是求学、就业还是创业、实习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城市的台胞遇到的问题大致是一样的。例如,直接从岛内来大陆就业往往也会遇到许多诸如五险一金、劳动合同、当地的生活环境、市场环境、运行程序不了解、不适应等问题。《台声》作为一个为台胞服务的平台,可以更细致地梳理这些问题,将解决办法报道出来。这样,大陆有关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台湾青年在大陆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打算来大陆的台湾青年也会有更周全的准备。“我还想建议通过《台声》,让在大陆各地的台湾青年都能了解两岸融合发展的成果,让他们感受到在大陆各个城市都有许多台湾的同龄人在努力工作,认真生活,真切感受到两岸的融合发展。可以再从中选取一些好的典型素材、代表性人物去影响岛内青年。”许晋铭说。
  北京坤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沈杰来大陆20年了,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台湾省籍律师。作为杂志的资深读者,沈杰提出了他的看法:“可采取多种方式宣传党的政策,例如从台胞立场解读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体现与其他中央媒体在宣传方式上的不同,增强对台宣传的权威性。”他建议,政策服务板块要增加解读功能,让台胞赴陆就业创业更为顺利,“让他们一有问题就想从《台声》上寻找答案。”
  北京坤韬律师事务所法律助理程薇霖同样认为,杂志各个栏目尤其是《人物》栏目的报道,可以更深入、更全面一些。她说,“可以报道的更接地气,不管是来求学还是就业创业,我知道很多同胞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不仅仅要报道好的一面,遇到苦难挫折的一面也可以报道出来,让岛内的青年朋友也能更真实地了解大陆的机遇和挑战,这样的人物才更立体,更真实。”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北京燃想文化有限公司CEO助理陈韦廷是一位“00”后,作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在读学生,陈韦廷贡献了精彩的发言,他从专业的角度畅谈了自己的想法:“《台声》杂志定位上属于全国台联主管主办的官方媒体,必须遵守官方对媒体的规定。在新闻传播专业里提到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党报党刊首先是党的忠实拥护者,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做宣传。对于《台声》而言,这个政策方针就是针对它的受众群体,也就是台湾同胞。它同时也是党的喉舌,人民情感的表达者,应该表达出台胞各种合理的声音。作为一个全媒体平台,《台声》也应该结合每个平台的优势,生产出不同的作品,覆盖更多的受众群。”
 

台湾青年代表发言
 
要持续创作更深入更全面的内容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杨钊自2000年起驻点北京采访,迄今已20余年。他直言能够参与并见证大陆的巨大变化,感到非常幸运。作为职业媒体人,杨钊对杂志的创新有自己的见解,“杂志要有新鲜感,多增加一些如运动项目、宠物、交友或者是介绍大陆各地美食、游玩的项目内容,从而吸引更多的台湾青年读者。要更贴近台湾青年生活,杂志里要提供一些生活讯息,例如法律、医疗、旅旅资讯、急难救助等,必要时还要罗列联系渠道、联系方式等。台湾青年很喜欢旅游,例如冬天在哪里可以滑雪,哪里的风景宜人,哪里有网红餐厅等。这样就可以把杂志打造成台湾青年的‘生活宝鉴’,他就会有想看这本杂志的动力。此外,从读者角度看,版面设计还需要再活泼一点,可增加一点互动。”
  台湾东森新闻云记者任以芳从内容如何能更吸引岛内同胞眼球入手,谈《台声》杂志及新媒体平台建设发展方向。任以芳建议,“我们可以将《台声》打造成一个资讯平台。做个惠台政策懒人包,帮助台青理解大陆的各项惠台政策;报道可以分各种主题,让大家去听。内容也要从台湾青年关心的角度去抓,去写报道。对于大陆的某些领域的发展,台湾有些年轻人会注意,但不是所有的人。能吸引他们的大多是娱乐新闻,这些他们反而会在意,就是要通过这种内容让他们更加了解大陆;在方式上,要注意小切口,可以选一些很平常的话题,然后聊深。即用比较轻松的模式带入,然后让他们更了解大陆,这样会让台湾青年更接受。”
  今日头条台海内容运营负责人王彦乔表示,她所供职的今日头条,在两岸宣传的渠道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希望两家媒体平台可以共创联动,将彼此的优势结合起来。“结合中华文化,全国台联可以联合各地的台湾青年做中华文化内容的共创。各个地方台联最了解其所在省市有哪些值得去探索、了解的中华文化,可以与头条的创作者合作,通过现场拍摄视频来展示当地的中华文化。因为头条有其自身的平台资源、运营方式、运营工具以及自带的流量。通过对外传播,可以辐射头条、西瓜App以及抖音上存在的海量流量资源。”
  台湾《远望》杂志研究员、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博士研究生程志寰认为,台湾人喜欢“细致的宣传”:“不能谈发展成绩就列数据,这些数据是没有温度的,要创作一些有温度的文章。”他推荐大陆纪念黄文秀的视频《阿秀》,认为这个视频并没有特地去宣传共产党多好,大陆多好,扶贫成就多高,而是用一首好听的歌,一个动人的故事去告诉大家共产党员是怎么工作的,有着怎样的初心与使命。
  台湾自媒体人蒋成圃是一位来自高雄、有故事的“台湾小蒋同学”。他曾是台北西门町夜市的地摊小哥、台北多家民宿的老板,如今“登陆”后在北京当一名健身教练,同时又是 一名在全网拥有20万余粉丝的自媒体创作者——“蒋噗噗”。座谈会现场,自带氛围的“蒋噗噗”从视频创作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他建议《台声》可以找形象好、气质佳的主播来对着镜头直接讲,通过视频的方式与观众探讨国际热点,也可以与其他平台合作,大家互播对方内容,互转留言。蒋成圃认为,宣传内容一定要善于抓热点,比如关注冬奥会,可以拍摄滑雪的场景,寻找台胞第一次到北京滑雪场的体验作为素材。通过热点带动流量,流量大的内容才会传给岛内外同胞。
  台湾前《多维》杂志文史内容编辑许陈品是两岸婚姻家庭,太太冯宁默是北京人,也是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次座谈会夫妻两人一同前来,分别就自己关注的领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作为两岸婚姻家庭代表,他们更关注两岸婚姻群体。他们认为,两岸婚姻群体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粘合剂,建议杂志对这一群体给予更多的了解和宣传,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以便台胞更好融入大陆生活。冯宁默认为,《台声》杂志处在宣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第一线,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她建议杂志风格可再活泼生动一些,可多刊登涉及惠台政策和疫情期间隔离政策的文章。同时,她还建议将“台胞之家”公众号里一些涉及台胞登陆的便民服务、惠台政策落实渠道等信息刊登在杂志上,并附上相关部门的二维码,方便台胞进一步查询相关资讯。
 

台湾媒体人及两岸婚姻家庭代表发言
 
要确保媒体的责任担当引领方向
  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港澳台室记者程龙坦言,信息化时代,纸质媒体受到一定的冲击,这是一个时代的问题,不是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的问题。他认为,对包括纸质媒体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坚守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利用传统媒体的优势,让宣传变得更有深度。传统媒体要有责任、有担当,不能被流量带跑,要更注重舆论的引领方向”,他说。
  如何强化杂志的权威性、增加可读性?中新社港澳台部主任魏群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现在各式各样的新媒体渠道很多,形态也很多,尤其在涉台领域。《台声》杂志应该要体现在涉台领域的话语分量。一是要强化杂志的权威性,把杂志做成一个精品,加强解读功能;二是要展现‘两岸一家亲’的共情性,两岸有很多共同的情感和符号可以挖掘;三是要提升服务性,惠台政策措施在落实的过程当中面临许多问题,我们要思考怎么做一些服务性的解释,或者居中牵线搭桥,帮助这些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厦门卫视驻京记者李晓萍建议在讲述台湾青年或者台商故事的时候,要体现一种历史传承,“穿插一些两岸的共同记忆,例如一个人、一个城、一段历史。一个小故事可能就是大家共情联结所在。”
 

中央及地方涉台媒体代表发言
 
  台声杂志社副总编辑成明、李典典围绕与会台湾青年提出的意见建议作出回应并表示感谢。
  郑平在最后的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座谈会是一场头脑风暴,有助于大家共同打开思路,形成思想上的碰撞与交锋。他表示,“兼听则明”,干工作必须海纳百川,多听听来自各方的意见。各位台湾青年及同行先进所提的建议非常中肯,很有建设性,令人受益匪浅。郑平强调,接下来《台声》杂志和“台胞之家”新媒体平台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系统的、全面的规划,有步骤地改进办刊和新媒体平台运营工作,让杂志和新媒体平台通过更好的内容呈现和互动交流给受众带来丰富体验,架起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桥梁。(图/文 易靖茗)
 

成明、李典典对意见建议作出回应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