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夫讲台湾老地图里的故事

2016年05月07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一)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很高兴有机会同全国台联机关的青年朋友分享学术研究的快乐。

  我要向各位展示和介绍的3种台湾老地图,乃是制作于清代雍乾年间的绘本,具有相当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为了讲述的方便,我从这3种老地图摄取了6个局部图片,依讲述次序编为图1—图6。

  这3种老地图都标有“诸罗县”和“彰化县”之名,如图1标明:“诸罗县城,离彰化县一百里”。我们知道,彰化建县始于雍正元年(1723),而诸罗县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奉旨改名为嘉义县。据此,其制作年代可知矣;绘本不同于刻本,刻本可以印刷多次,而原版的绘本乃是孤本,从雍乾年间至今,保存了200多年的孤本,则其价不可知也。

  端赖现代摄影技术和复制技术的进步,我们有了这3种台湾老地图的高仿复制件。从学术角度看,它们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

  在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阿Q翻墙跳进尼姑庵的园子里偷萝卜,被老尼姑逮着了。阿Q说:“这是你的?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能叫出他的名字,他就能答应你;叫的不是他的名字,他当然不能答应你。“他的名字”说的就是“名从主人”的意思。

  “名从主人”是人名、也是地名使用的公认原则。过去英语单词Peking和Armoy分别指称中国地名北京和厦门,违反了“名从主人”的原则。遵从原则的做法是采用国际认可的汉语拼音方案拼写为Beijing和Xiamen。

  台湾少数民族的语言属于“有音无字”的语言。台湾不少地名是台湾少数民族命名的,用闽南语或客家话的同音字来标注这一类地名是台湾老地图常用的方法。例如“傀儡山”(见图2),用的是闽南语“傀儡”(音读“嘉礼”)来标注台湾少数民族语命名的“加唠”,基本合于“名从主人”的原则。又如“猫里”(见图3),以及后来改用了的“苗栗”,用的是客家话而不是闽南语同音字,指代的则是台湾少数民族对该地的命名。

台湾的更多地方是由闽南移民或客家移民直接命名的,例如图4里的“花矸屿”。在闽南话里“花矸”指花瓶,近年来很流行的闽南语歌曲《酒矸倘卖无》里的“酒矸”就是酒瓶。

(三)

  图3里有“猫里隘”,图5则有“阿罩雾隘”。在台湾老地图里,用“隘”做后缀的地名还真不少。

  据连横《台湾通史》,“隘”是明郑时期郑成功的参将陈永华的发明。陈永华力倡开发台湾内山,为避免与内山台湾少数民族发生武装冲突,设关卡为界,派兵丁防守,此类关卡就叫做“隘”。清代台湾当道诸道诸公也力主开发台湾内山,设立了抚垦局、也设立了更多的“隘”。从台湾老地图里“隘”的分布可以看到抚垦局的势力范围。

(四)

  

  图2有“傀儡山”、“琅峤社”之名,又记傀儡山“生番共二十七社于雍正二年归化”、琅峤社“生番共十八社于雍正二年归化”。

查《清实录》,“雍正二年(1724)二月三日”条下记:“台湾凤山县加走山土官加率雷等,率领八社生番,倾心归化,每社岁输鹿皮五张,以代贡赋”;“雍正三年(1725)三月十九日”条下记:“台湾山后七十四社生番,先后输诚归化,齐献土物户册,愿附版图”。

《清实录》里的“加走山”即“傀儡山”。“加走山”、“傀儡山”皆从当地台湾少数民族命名的“加唠山”而来,闽南语音“唠”有走、溜走的意思,《清实录》里故译“加唠山”为“加走山”;闽南语音“加唠”近于“傀儡”(嘉礼),故有“傀儡山”之名;地图上“生番二十七社”和《清实录》里“八社生番”,系大、小社总数和与大、小社归并后的总数之别;至于琅峤“生番共十八社于雍正二年归化”事,应包括于雍正三年所计归化总数“台湾山后七十四社生番”。

  琅峤“生番共二十八社于雍正二年归化”事在150年后被提起并用于同日本鬼子的外交斗争。同治十三年(1874)2月,日本借口琉球海难难民在台湾遭台湾少数民族杀害,出兵台湾,是为“牡丹社事件”。同年5月13日,台湾道夏献纶到龟山日本侵略军驻地同日军首领西乡从道中将交涉,指出:“琅峤十八社归化为中国所管,载在《台湾府志》,最为可凭。贵中将谓久闻非中国版图,所凭甚多,不遑枚举,请略举一二显示”,并将带去的《台湾府志》一本,内开琅峤十八社系属归化生番,交其阅看。当时到台帮办防务的钦差大臣沈葆桢也在奏章里记述:(日军首领)“仍坚以生番非中国版图为词。即将带去《台湾府志》,检出内载生番各社岁输番饷之数,与各社所具切结,令其阅看,反变羞成怒”。夏献纶、沈葆桢所说《台湾府志》,为余文仪的《续修台湾府志》(1774),该书记“琅峤归化生番”共“一十八社”。

  台湾老地图所记“归化”可以同《台湾府志》所记“归化”相呼应。当时,清廷大臣误称台湾少数民族为“化外之民”,几乎酿成外交上的重大失误。

(五)

  今天向各位展示和介绍的3种台湾老地图都标示有兵力的分布,包括陆路和水师的分界,各标、协、营、汛的驻地和巡防范围等。如图6记:(新庄街)“千、把轮防一员,安兵四十五名,四十里至八里岔”;又记:(南泥汛)“把总一员,安兵四十五名,四十里至八里(岔)”。

  在今天看来,用今天的话来说,这3种台湾老地图是当年军、政共用的地图,应当设置密级。    (作者:汪毅夫,摄影:李军锋、冬凌)

[编辑:林雪]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