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友诗委员:这篇演讲,我思考了30年

2019年03月12日来源:台胞之家

凌友诗委员接受专访

  十三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接近尾声,台联界别委员凌友诗成“红人”了。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作为发言代表,凌友诗最后一个发言,题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丰富和平统一实践 热切期待两岸统一到来》。短短1400余字,引得现场13次掌声雷动,发言台下的听众,甚至热泪盈眶。

  “太让人振奋了!‘台湾同胞对统一裹足不前的心理障碍,不是缺乏与大陆血缘和文化的联系,而是欠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关联。’凌委员讲得太好了!深深触动着我们内心的那根弦……”一位在现场听会的记者,连连发出感叹。

  会后,讲起这次演讲背后的故事,凌友诗说,这篇演讲,我思考了整整30年。

  “发言稿投到大会发言组的时候还担心会不通过,没想到,不仅通过了,还引起了这么大的反响。我想,不是因为我的文笔好,演讲技巧好,是这个题目本身是中国人民的人心所向,众望所归。13次掌声,我觉得不是大家对我的赞赏,而是大家对两岸统一充满热望、有着共鸣。”

  第一次触笔关于中国一脉相承的法统议题的时候,凌友诗还是一名博士生。几十年过去了,从获得博士进入香港特区政府工作,到担任福建省政协委员,再到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在大会发言中字字铿锵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凌委员说自己庆幸在两岸问题以及香港“一国两制”实施的有效落实等问题上,一直孜孜不倦,贡献着自己的心力。“这次发言能够得到这么多的掌声,我觉得有不枉此生的感觉。同时鞭策我要鞠躬尽瘁,未来更专注地投入到为两岸统一做贡献的事业中来。”凌友诗有感而发地说。

  出生并长在蒋介石、蒋经国主政台湾时期的凌友诗,虽然免受今日因选举抹黑产生的政治纷扰,也免受肆意横生的“台独”思想荼毒,但她却无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反共”教育洗礼。小时候的她,对共产党员的印象就是身着蓝灰军服,头戴红星八角帽,脚踩断了线的草鞋,面目“狰狞”,令人看了便不寒而栗。这种被扭曲的共产党员形象,直到凌友诗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了第二个硕士学位后才得到了矫正。

  1989年政治风波后,凌友诗体会到,“中国现代史一直围绕着政治旋转,要振兴中国就要读政治”。于是,她转到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读第二个硕士,并写了一篇改变她一生发展轨迹的论文:《七八年后的中央地方关系以及其政治意涵》。“中央没办法控制地方了,中国未来的局面一定是诸侯割据。”这种论调在当时的西方和香港学术界甚为流行,而凌友诗这篇论文则有理有据地击破了这种动摇人心国本的谰言。她发现,共产党的管理是从上而下贯穿,且行之有效的。而政治系的训练,也彻底洗刷了凌友诗过去对共产党的认识,并让她对大陆整体的政治体制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她认为,中国需要共产党领导这样的政治体制,决不能像台湾去走西方的路。

  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深厚的教养所集成的勇猛,远远胜过无知无畏者的鲁莽。凌友诗勇敢地站在了最前线与“台独”“港独”作斗争。这么多年来,凌友诗没少责难“港独”“台独”分子的荒谬行径,然而也没少受过“港独”“台独”分子的怒骂。面对这些恶言相向之人,与“卖台”“叛徒”这些子虚乌有的罪名,凌友诗常常大笑不予回应。她坚定地说:“我一点也不难过,一点也不委屈。因为我心底清楚地知道,我对台湾的感情、对香港的感情是情真意切的。我非常思念小时候眷村的山东饺子,常常怀念台湾中部绵延的峻岭和盘在山峰上的白云,我如此多情善感分明就像一个台湾人,但在大是大非的政治问题上,我跟台湾当局和媚日分子绝对谈不到一起。我现在做的事,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完全没有违背过去台湾的方向与原则,是民进党违背了!”

  凌友诗是全国台联特邀理事,全国台联的老朋友了,2000年7月,她第一次受全国台联邀请,同港澳台湾同乡会参访团赴北京参访,也就是这次参访,让她与台胞之家全国台联缔结了深厚的关系。她说,“全国台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每一个台胞都要照顾好、都要贴心为他们解决问题,我觉得好了不起!细致入微的工作最难做,但我觉得他们做到了,他们很棒!”

  从一个平凡的台湾女孩、一个香港的外来客,到今天能历经“一国两制”的实践、共襄两岸统一的盛举,并与各位委员一道肩负民族复兴的使命,得益于国家的不断繁荣进步与兼容并包。凌友诗说,我常常受着前人的激励,比如历史上的圣贤,还有包括在中国近现代以来,前仆后继的英雄烈士,受着他们的激励。此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黎明时刻,虽然天已经亮了,但还需要一点光,我愿发出那份光。(图/易靖茗 文/易靖茗 刘丽娇)

3月11日,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凌友诗委员作大会发言。

[编辑:马丰军]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