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在陆台胞享受更多同等待遇 台籍委员们献计献策

2021年03月10日来源:海峡之声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3月7日消息(记者 张笛)全国两会开幕以来,全国政协台联、台盟界别委员积极参政议政,他们围绕完善保障台胞福祉、完善台胞在大陆享受同等待遇政策、推进两岸融合发展等建言献策。

吴国华作大会发言(图片来自新华网)

  以文化育人 校正台湾青少年国族认同偏差

  “近年来台湾当局挟洋自重,一再修改教科书,极力推行‘去中国化’。这导致台湾青少年普遍缺乏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正确认识。对台湾问题的由来,更是知之甚少。”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台盟中央副主席吴国华发言指出,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的教育使得部分台湾乡亲,特别是青少年,在国族认同方面存在着偏差。

  吴国华建议,要发挥涉台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在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及有条件的省市和高校,设置涉台文献常展或专栏,并加强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这些历史证据,准确全面反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证明‘台独’分裂势力的虚妄无知和不得人心,昭示中华儿女维护祖国统一、绝不允许开历史倒车的坚强决心。”

  在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凌友诗表示,民进党的思想控制,是造成台湾年轻一代价值混乱的根源。一方面,近年来台湾当局妄图从思想、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领域清除“中国”印记,例如,修改课纲,将“中国史”放在“东亚史”架构下呈现;操作“华航改名”,刮骨割肉也要剔除“中国”的血脉记忆;另一方面,台湾当局又大肆宣扬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或以日本武士刀、和服等外来文化填充民众的意识,“我们成长的年代,虽然两岸分离,但是长辈们都认同一个中国,接受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的真善美教育。但是,现在台湾的年轻人没有那么幸运。”

  尽管民进党当局一再抹黑大陆,阻碍两岸交流合作,但台湾民众希望两岸能够和平稳定发展的主流民意并未改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指出,春暖花开尚且需要雨露、春风,两岸关系的发展也要在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开展对话与协商。不论是民进党当局亦或台湾普通民众,唯有认同一个中国,唯有确立正确的家国情,才能当得“同心”二字。

  大陆发展进步赋予两岸融合发展更多新空间

  近年来,两岸同胞克服困难,全面推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取得不少成果。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江尔雄认为,大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广大台湾同胞特别是台湾青年来说,是一个巨大利好,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新年伊始,福建省公布了225条在闽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单。这份清单涵盖了方方面面,表明了福建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发展机遇,为在闽台胞台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的诚心。“这几年,福建省一直致力于政策的推动、平台的打造、项目的孵化和跟踪,我们希望给台湾青年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舞台。”江尔雄表示,仅乡村振兴方面,福建已引进了66支台湾建筑师团队、2000多名台湾乡创乡建人才,服务了112个村庄项目,“‘十四五’时期,福建在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方面,还将为台湾青年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江尔雄长期关心来大陆发展的台青,除了乡村振兴外,她所在的福建省台联也积极促成海峡两岸(厦门)直播电商产业合作园的设立,“现在是‘人人皆主播,万事皆可播’的时代,我们要帮助台湾青年融入在线新经济,做好他们的引路人。”

  推动落实同等待遇  增强台胞在大陆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随着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台湾同胞选择到大陆追梦。与最初来大陆投资兴业的台商不同,近年“登陆”的台胞从事的行业涉及文创、建筑、教师、医师、律师等多个行业。为了帮助台胞在大陆安居乐业,大陆连续推出“31条”“26条”等措施,都是着力为广大台胞台企提供发展机遇、同等待遇。以“26条措施”为例,涉及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有13条,涵盖了境外旅行证件申请、交通出行、电信资费优惠、购房置业、子女求学、奖项申报等多个方面。如何将这些政策细化落地,成为政协委员们近年关注的重点。

  每一年,杨毅周所在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都会与台胞开展多次调研,他用心记录台胞的诉求,并将之整理成施政意见。杨毅周说,今年台联将重点关注为台胞提供同等待遇这一系列政策的落实落细,“比如,台胞居住证的功能如何进一步完善;台胞在大陆购置房产如何申请贷款;台青创业如何融资;台籍教师在学校如何评定职称、怎么升职;台籍护理师治疗师怎么执业……”

  为此,全国台联就台胞在大陆生活、求学、就业、求医、教育、置业等各方面提交了相关提案,以期让台胞早日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杨毅周相信,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台湾同胞在大陆的生活、就业、发展等各方面,会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编辑:马孟起]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