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台湾少数民族工作的探索

2021年09月18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台湾少数民族
是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是中华民族百花园中艳丽的一枝
培养高山族干部
加强与台湾少数民族的交流
拓宽交往的深度和广度
始终是全国台联工作的重要一环
       调查研究摸清定居大陆的高山族情况
 
  全国台联在成立之初,就考虑到台湾少数民族的问题,在由7人组成的筹备小组中,就有高山族同胞田富达。第一届理事会选出了55位理事,高山族同胞共有5位,他们是:田中山、田富达、吴愿金、张澄生和柯翘智。
 
  在当时,创立之初的全国台联要做的事情千头万绪,似乎还没有顾得上去关注台湾少数民族的问题,或者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但高山族台胞张澄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这个问题必须得做。台湾少数民族的工作就是我们祖国和平统一的内容之一,台湾40万(当时的统计数字)的少数民族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兄弟姐妹,要搞这个工作没有错。”到全国台联工作之后,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同时向全国台联党组建议,先搞专题调研,摸清家底,看一看全国到底有多少高山族同胞,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
 
  在全国台联党组的支持下,张澄生、田富达和从福建借调来的开东罗(高山族),3个人先后跑了18个省市,只要是高山族同胞他们都一家家进行了调查了解,包括本人是怎么到大陆来的,从事什么工作,家庭人口及生活状况,落实政策的情况等等。另外又发函到没有去的13个省,让他们协助调查,收集相关资讯。这次调研持续了近半年,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情况。
 
  据调查,出生在台湾,当时定居在大陆的高山族同胞有260多户,连同他们的子女共有2000多人,他们散居在除西藏以外的各省市和自治区。其中居住在福建省的最多,约占大陆高山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全国台联也非常重视对在大陆的台湾少数民族青年的培养,早在1983年拟议举办台湾省籍班的同时,这项工作就提上了工作日程。当时向有关方面提出办学申请就包括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内容,所以才会得到包括国家民委在内的批复。据张澄生回忆,考虑到中南民族学院有我们两位高山族的老师,有他们的协助就好办一些。于是到武汉,找到中南民族学院跟他们谈,最后就办起了中南民族学院高山族班,学制两年。为了争取办学经费,张澄生这个大管家还多次跑民委,具体细节他都还记得清清楚楚。总之很不容易,但还是跑下来了。办学期间,林丽韫等全国台联领导还专程到武汉中南民院看望学员,鼓励他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要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将来报效国家。
 
  在1983年8月中旬,经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和中央统战部批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同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哲学专修班,同时决定,在暨南大学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大学预科班,在中南民院开设高山族青年预科班和干训班。
 
  参加学习的高山族学员也真的很争气,没有辜负组织的期望,毕业后几乎都成了台联台盟工作的骨干,走上领导岗位,担任各级干部,有的担任了全国和省、市、区、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了重要作用。
 
  定居大陆高山族同胞的一次盛会
 
  1985年5月的北京,长安街上,多了一道街景——闪着灯的警车开道,22辆中巴紧随其后,浩浩荡荡来到天安门前,一群穿着民族盛装的中老年人从车上下来,走过金水桥,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即便是“天子脚下”见惯了大阵仗的北京人也觉得诧异,这是哪个民族的人能享受如此高规格的礼遇?
 
  这是由全国台联和国家民委共同组织的一次活动,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老一代高山族台胞参观团一行260多人,建国以来首次聚会首都。这是那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中唯一应邀来京的少数民族团体。
 
  这260多位老一代高山族同胞,除少数人是早期由台湾迁居大陆的,其他多数人是抗日战争胜利后,随国民党军队到大陆的士兵。据了解,1946年底随国民党军队来大陆的高山族青年有1000多人,除有少数人回到台湾外,不少死在内战的战火中,因此,这些高山族同胞是内战的受害者,也是幸存者。他们中有阿美、排湾、泰雅、布农、卑南和平埔各族群,他们的籍贯遍及台湾省的各个县市。
 
1985年,高山族“五一”参观团嘉宾参加劳动人民文化宫的“五一”大联欢(阎崑供图)
邓颖超接见高山族“五一”参观团嘉宾(张澄生供图)

  事情过去30多年了,当时一直参与这项工作的张澄生仍然记忆犹新。他说:“我是带着深厚的感情来做工作的,总希望像我一样的高山族同胞也能得到解放。”他顿了顿,接着说,“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参与了对高山族同胞情况的调查,对他们的情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当时脑子里就有了一个概念,生活在苦难中的台湾高山族同胞在大陆得到了关怀和照顾,得到了党的政策的扶持,他们有了生活的着落,有了家,有了孩子,过着虽不算特别好,但也算是幸福的生活,比在台湾山地好得多的生活。但是如果能够让他们来北京看一看天安门,那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最早这个建议是我提出来的。全国台联党组研究同意了这个意见,决定组织一个五一参观团,把全国的高山族同胞集中在北京参加活动。”
 
  “当时大陆的高山族老台胞几乎全来了,都是我们这一代,年龄都在50岁以上,如果现在活着,也都超过80岁了。这些人现在大多数已经走了。但那一次可以说是他们一生中最辉煌的、最高兴的时候了。来到北京以后,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哪有那么容易啊,那时候还没有开放呢。他们还参观了历史博物馆,回顾了台湾的历史;参观了工厂、学校,游览了颐和园、潭柘寺,然后又去了承德。当时从海外还请来了4位高山族台胞,都是田富达从日本邀请的泰雅族群,4位都是女性,被邓颖超大姐称为‘四美’。那次活动从4月30日开始,一直到5月14日,时间持续了半个月,是全国台联组织的一次成功活动。李先念、邓颖超、习仲勋、杨尚昆等中央领导都出来接见,还跟大家一起合影。这在当时规格够高的了。”
 
  参加高山族“五一”参观团的大陆台湾少数民族同胞,在北京中山公园参加“五一”游园活动(李长捷摄影)

  这一次活动对于大陆的老一代高山族台胞的确是一次难忘的盛会,期间还发生了很多感人的故事:
 
  时任黑龙江桦川县林业局工会主席黄明来刚下火车就碰到了从河南鹤壁市来的同乡曲纳诗,赶忙向他打听当年一同被国民党抓壮丁来大陆的表弟“卡塞依”。“你找卡塞依?我就是呵!”“这是真的吗?我是阿拉依!”……这对分别38年之久的兄弟意外重逢,惊喜万分!当年在台湾时,高山族同胞大都只有小名,到了国民党军队后,便由长官分别“赏给”一个姓名,难怪彼此音信不通呢!
 
  定居福建省南平市的舅舅斯宜兴和在山东省枣庄煤矿工作的外甥邱月清失散38载重相见,俩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各自诉说着伤心的往事和而今的现况,不由得悲喜交加,老泪纵横……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讲师田中山3兄弟当年在台湾被国民党抓壮丁来大陆后,天各一方,杳无音讯。直到1977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田中山意外碰到了在江苏灌云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担任股长的堂弟黄光照。又从堂弟那里得知亲兄弟钟春治在四川合川天府三矿担任图书管理员。这一次,3兄弟朝夕聚首,手足深情,人们无不为他们高兴。
 
  曾多次带队争得全国冠军的湖南女子垒球队主教练苏诚符是台湾台东都蓝村人。1946年11月26日,他和哥哥及同村的80多名青年同时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编入国民党70师。来到大陆后,戎马倥偬,南来北往,彼此间竟然音讯杳然。这一次,苏诚符首先找到在湖北中南民族学院任教的哥哥林海,兄弟俩决心把都蓝村人重新聚会起来。在聚会上,他们居然找到了来自四川的苏代珠,来自福建的王清吉、黄其常,以及率全连战士血战上甘岭的一级战斗英雄林忠义等9位同村人。80多人离家,聚得11人,悲哉?!喜哉?!他们互称乳名,彼此端详,提及往事,泪花飞溅,诉不尽的心酸,道不完的感慨。他们谈现在,眉飞色舞,其乐陶陶!说到高兴之处,还共同唱起了家乡歌,肩并肩、手拉手地跳起了高山族民间舞……
 
  这真是:悲欢离合多少事,难得幸会在今朝!若没有那次盛会,这些故事怎能被我们知道!
 
  与台湾少数民族团体的联谊交往
 
  在关怀和扶植在大陆台湾少数民族的同时,全国台联也将视野拓向岛内,密切关注岛内少数民族的生存状况,采取各种方式为他们发声,争取权益。全国台联主管主办的《台声》杂志从创刊起,就不断发表相关文章。在创刊号上,登载了大陆高山族台胞姜石的署名文章,记叙她赴美探亲,与在美兄弟姐妹团聚的感人场景。同年的第5期,有6篇文章提到了台湾少数民族,其中一篇以大量鲜有的资料证实,台湾的先史文化十之八九属于中国大陆血统,台湾土著绝对属于中华民族的一支,受到海内外学界的高度重视。
 
  1984年6月20日和7月10日,台湾海山煤矿和煤山煤矿相继发生巨大矿灾事故,矿工死亡人数高达178名,其中半数以上是台湾高山族同胞。同年12月5日,海山一坑煤矿又发生瓦斯爆炸事故,伤亡惨重。全国台联致电台湾相关煤矿,慰问在矿难中蒙难的矿工家属。矿灾发生后,台湾社会各界群众纷纷发起为罹难矿工家属募捐的活动。台湾少数民族歌手胡德夫特意创作了一首歌,名为《为什么?》,注明这首歌是为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的山胞而作,希望大家能为罹难的同胞祈祷。《台声》于1985年第1期刊登了这首歌的歌词,并特意加了编者按,表达了对台湾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的关切。
 
  1987年7月,张澄生随同时任全国台联副会长朱天顺赴美,参加在芝加哥大学举行的“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会前在纽约见到了新近由台湾去美国的5位台湾高山族同胞,在《华侨日报》总主笔牟治中先生的协助下,在那里举行了一次聚餐会,交谈了一个下午,交谈的主要内容是“台湾少数民族的现状及他们的思想动向”。7月30日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了专程赴美参加“台湾民主运动支援会”夏令营的“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的代表莫纳能先生,张澄生没有想到能见到离别40多年的故乡来的朋友,心情十分激动,情不自禁地用族群方言喊出一句“朋友”,在异国他乡能听到本族群语言,当时莫纳能也感到很惊奇。在事后的接触中他告诉我们,这句话使他们的心贴得很近很近。在芝加哥会议期间他们多次接触,谈得很多也很投机,张澄生向莫纳能介绍了大陆的民族政策,定居大陆的高山族同胞的现状,莫纳能也介绍了许多台湾少数民族的情况,他说,现在台湾少数民族在觉醒,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青年,在为台湾少数民族的生存、平等和尊严进行着斗争,他们在争取参与政治的权利。张澄生在“台湾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代表全国台联发声,呼吁大陆、岛内、海外的所有中国人,关注岛内少数民族的生活,尊重他们的权利,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同时邀请莫纳能先生来大陆考察。
 
1991年11月,台湾少数民族体育队和艺术团与全国各族兄弟姐妹汇聚广西南宁,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为民运会摄下珍贵的“全家福”。(图片来源:《台湾同胞在大陆》画册)


1992年3月,刚刚在结束在云南参加第三届中国艺术节的“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团”应全国台联邀请来京参访交流。(徐波摄影)
 
  通道打开了,全国台联与台湾少数民族的交往正式拉开序幕。1989年,“台湾原住民权力促进会”代表莫纳能应邀带领“台湾那路湾文化考察团”来访;同年,还有刘文雄带领“台湾少数民族考察大陆少数民族考察团”和“那路湾文化考察团”来访;1991年“台湾少数民族龙舟队”来访并参加龙舟赛表演;1992年3月“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歌舞团”来访;1993年,台湾少数民族34人在全国台联安排下,第一次到祖国大陆参加在昆明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实现了全国56个民族真正意义上的大团圆……这些团组来大陆考察了少数民族的情况,沟通了海峡两岸各少数民族的情况,加深了相互之间的感情,这当然是可庆可贺的,因为全国台联期望有更多的台湾岛内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关心台湾少数民族前途的志士仁人,来大陆考察,了解祖国了解民族,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为中华的振兴,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张澄生带着台湾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天山脚下(张澄生供图)


台湾少数民族参观天安门广场(阎崑供图)


张澄生带着台湾少数民族参观团在天山脚下(张澄生供图)


台湾少数民族在运动会上载歌载舞,尽情展示本民族的艺术丰采(阎崑供图)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