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培养后备台胞力量

2021年09月23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为提高台湾省籍青年文化水平
刚刚成立的全国台联
就对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二代台胞
进行了“抢救性”培养
兴办的台湾省籍班
被称为“台联的黄埔军校”
这项工作颇具前瞻性、战略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日益显现
 
  1988年6月28日,新华社刊发了一条消息,题为《北师大台籍班毕业生表示将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全文如下:
 
  新华社北京6月27日电 70多位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的台湾省籍青年,今天在政协礼堂举办的毕业座谈会上表示,将为祖国统一大业、“四化”建设而努力工作。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父辈均来自台湾,他们在全国台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专设的台湾省籍青年大专班学习,主修哲学和经济管理学。从1983年至今,已经有360多位台湾省籍青年先后进北师大学习。为发挥大陆台湾省籍同胞在对台工作中的作用,全国台联始终把提高大陆台湾省籍同胞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当作一项战略性的重要工作来做。这是在贯彻党的对台方针政策,也是为了不辜负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殷切期望。
 
  70多人,至多也就是两个班的学生毕业,能惊动新华社发消息,且毕业座谈会还要到全国政协礼堂去召开,有关部门为何如此重视这样的毕业呢?
 
  台胞子弟的一封信惊动过周总理

  建国以来,领导人们始终挂念着台湾同胞。对此,全国台联原会长林丽韫就是见证者。早在1973年,叶剑英元帅曾说,“有海外关系是个宝”“文革中用海外关系来整台湾人是不对的”。叶帅说这话时,在场的林丽韫便始终铭记在心。
 
  当时,受“左”的思潮影响,“海外关系”对在大陆的台胞影响之深,难以形容。台胞个人及其子女都极大地受到了牵连。1974年初春,长春的台胞子弟刘明给周总理写信,反映此事,他在信中说:随父亲被下放到农村后,因表现好,村里的贫下中农推荐他当工人。受父亲的牵连,招工单位不录取。后来,征兵时乡亲们又推荐他当兵,也因为“台湾关系”未能入伍。他想不通,认为当兵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什么连“爱国的志愿也不能实现”。
 
  看到刘明的那封信之后,周恩来总理立即通过中央组织部把信批转给台湾省籍中央委员蔡啸和林丽韫并批示:了解一下刘明来信所反映的情况是否属实,如果属实,派人把他接到北京参加即将召开的台湾省协商选举出席四届人大代表的会议。
 
  蔡啸和林丽韫立刻向吉林省委组织部了解情况,并下乡深入了解到刘明因“台湾关系”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详情。把刘明送到了北京后,中央组织部立即给他落实了政策,并把他送进了大学,成了一名“工农兵学员”。1981年全国台联成立,刘明被选为第一届理事,调入全国台联机关工作。
 
  多年后,曾任台盟总部秘书长的徐萌山回忆起这段往事时感慨:“周总理日理万机,还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台湾同胞,我们台湾同胞无比感激,永远铭刻在心,永世不忘。” 
 
  刘明在担任全国台联国内部(现台胞事务部的前身)副部长期间,推动台湾省籍老兵返乡,做了许多具体而微的工作。他是全国台联重点培养的年轻干部,曾到福建莆田挂职锻炼,担任莆田市副市长,撰写了一篇题为《古府新市话莆田》的文章,介绍莆田的投资环境,刊登在1994年11期《台声》杂志上。可惜天不假年,他英年早逝,不然,能为祖国统一大业,为全国台联做更多的贡献。
 
  中央党校台湾省籍班学员的记忆

  在全国台联筹备过程中,为培养选拔台湾省籍干部,1981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专门开办了一期台湾省籍党员干部培训班。198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60周年前夕,25名学员来到了中南海国务院老会议厅即“西花厅”,受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邓颖超及当时中央对台领导小组12位成员的接见,林丽韫把学员们逐一向各位领导介绍。之后,廖承志简要地讲了当时的台湾形势和对台工作,他说:“我是搞华侨工作的,华侨工作没有同党校挂上,但在邓颖超的倡议下,你们办了训练班。我没有进过党校,所以很羡慕你们。” 
 
  随后,邓颖超语重心长地说:“我做了18年党员才进了延安中央党校,只有那么一次机会。”她勉励大家珍惜这次机会,学好理论,锻炼党性,以便今后开展对台工作。
 
  邓颖超和廖承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谆谆教导,使学员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后来,廖承志还专程到过党校看望学员,同全体学员合影留念,给他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全国台联成立不久,学员们给邓颖超写信汇报学习成果并表示今后的决心。邓颖超当即复信说:“我感到很高兴,你们在经过一年学习后,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提高,我向你们表示祝贺。今后,希望你们把学得的东西,像你们来信所说的那样用之于实践,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大家带着宝贵的学习成果和邓颖超的谆谆嘱咐,返回各自工作岗位。
 
  开办台湾省籍班的缘起
 
  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无疑是成功的,它不仅为定居大陆的老一代台胞带来了人生转机,也为初创的台联事业输送了宝贵人才。25名学员中有21人在后来担任了各地台联、台盟的领导工作,成为对台工作的中坚力量,为祖国统一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有一个事实不容忽视:参加中央党校台湾省籍班的学员除个别中年干部之外,绝大部分已是50岁以上,甚至有几位超过60岁。台联的事业需要有人继承,急需补充新的血液。可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一代台胞的子女几乎都经受过类似刘明的遭遇,错过了上大学的机会,学历低,受教育程度差,如果接班做台联的工作,文化素质、学识修养和政策水平都有相当差距,难以完成使命。培养接班人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抢救性培养,让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二代台胞上大学!全国台联为台胞子弟办了培训班。
 
  其实,在落实台胞政策的过程中,全国台联的领导就注意到了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为广大台胞落实政策,难道不就是为了这些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二代台胞子弟吗?设身处地为他们想一想,只有解决了台胞子弟的前途问题,才真正温暖了生活在大陆的老台胞的心,他们才能感念于怀,才能够在走出去到海外,或见到台湾亲人的时候挺直腰杆。
 
  明确方向后,全国台联领导就去找学校。林丽韫带着时任国内部部长徐兆麟先找到人民大学,后又与北京师范大学洽商,得到了大力支持,决定在北师大开办台湾省籍青年大专班。
 
  全国台联随即向中央报告,申请开办大学专科班。1983年8月中旬,经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和中央统战部批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同意,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哲学专修班,并在暨南大学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大学预科班,在中南民院开设高山族青年预科班和干训班。
 
1983年9月,全国台联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办了台湾省籍青年哲学专修班,图为开学典礼(徐波摄影)

  落实的艰辛

  万事开头难。中央批准办学,学校也同意接收,但办学的经费从哪里来,后勤保障工作从哪里入手?这副担子就落在了时任全国台联秘书长张澄生的身上。
 
  张澄生回忆起这件事时说:“这项工作是关乎培养青年台胞干部的大事,全国台联领导决定下来的事,我必须尽全力去办,而且一定要办好。我跑统战部、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一家一家地跑,跟他们讲我们做台湾工作,需要培养青年台胞,跟他们强调培养年轻干部对于台联工作的重要性。名额分配和学员选择是国内部的事,动议也是他们提出来的。我这边做后勤保障主要就是解决钱的问题。关键问题是钱,有了钱就好办,没有钱你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我到处跑,跑到最后终于给跑下来了。”那时全国台联工作条件还很差,张澄生骑一辆自行车,顶着烈日酷暑做成了这些工作。
 
  钱的问题刚解决,住的问题又来了。北师大实在无力解决这部分“额外”学生的宿舍。北京的学生好说,外地来的几十个学生怎么办?投靠亲友?一两天可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解决集体宿舍显然是唯一可行的办法。张澄生说:“我就用建台湾会馆临时用房的名义,在东城区雅宝胡同买了一个小院;又在西城区冰洁胡同找了一个地方。那里是准备给机关工作人员解决简易宿舍的。”刚成立的全国台联机关干部来自四面八方,很多人从外地调来,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职工,都盼望着能有个宿舍与家人团圆呢。全国台联领导耐心地做机关同志的工作,同志们也体谅领导的苦心,愿意同心同德克服困难。“就这样,我们把冰洁胡同那块地搞到手之后建了一栋三层小楼房,临时解决北师大学生的住宿问题,条件虽然不怎么好,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毕竟解决了,保证了学员能够正常安心学习。那些学员后来几乎都成了台联工作的骨干!”说到此,张澄生眼神中流露出由衷的欣慰。
 
  大学的校门终于向这些曾经被拒之门外的学子敞开了。当他们尽情地吮吸知识的营养,驰骋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时,他们找回的是尊严和被尊重。
 
台湾省籍班学员在视听室学习外语(徐波摄影)
 
  培养台湾省籍学员取得的丰硕成果
 
  谈到全国台联为祖国统一大业培养后备力量时,时任全国台联会长的林丽韫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对于青年台胞的培养,是我们始终重视的工作。去年,北京师范大学又有两个台湾省籍班结业,共80多名学生;在中南民族学院,我们又开办了三年制的大专班,共收高山族学生18人,汉族台湾省籍学生12人;我们还办了一个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预计每年一期,连办3年,第一期学员30名已入校学习。这些学生中许多人学习成绩很不错,我感到十分欣慰。”
 
  林丽韫的确应该感到欣慰,还记得1983年9月8日,北师大专修班正式开学。林丽韫专程参加了开学典礼,她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员:“你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好好读书,学成之后报效祖国,为台胞服务。”她只要有空闲,就会向相关负责同志过问学员们的学习情况。她还到湖北武汉的中南民族学院,走进宿舍跟学员一起交谈,嘘寒问暖。在学员们心中,她就像一位时刻关心子女成长的慈祥的母亲。全国台联领导和工作人员那些年为此持续不断的付出也被广大台胞赞誉。这一举措,让党的阳光照到了台湾同胞的身上,暖到台湾同胞的心里,融化了他们心中的坚冰,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著名书法家、北师大教授启功先生为台湾省籍班题词(谢同生供图)
 
林丽韫为台湾省籍班题词(谢同生供图)

  曾任全国台联台胞事务部部长的焦万曼在2001年全国台联成立20周年时有过这样的总结:“自1983年暑期开始,全国台联相继委托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广州外语学院开办预科和专修科,培养包括高山族同胞在内的台湾省籍青年。居住在全国各地的青年台胞500多人参加了上述院校的哲学、经济管理、旅游、党政、文秘等专科学习。与此同时,拨出经费,支持福建省台联委托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开办政治工作大专班,在连续四年的办班中,有76名青年台胞受到了高等教育。各级政府也给予大力协助,采取了多种形式,有计划地把台籍青年输送到各类大中专院校及各种文化补习班。诸如:黑龙江省把在职台湾省籍青年职工优先选入各系统开办的大专班学习;辽宁省规定参加高考的台湾省籍考生,达到分数段的,一律安排在重点学校学习;山东省采取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台湾省籍考生的作法。这些都为台湾省籍青年的学习创造了条件。许多地方台联还依靠当地社会办学的力量,采取插班、培训方式,为中青年台胞进行文化补习。1989年,以岗位培训、定向培养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体制出现后,全国台联又及时采取了‘上拨经费,下找专业’的措施,鼓励青年台胞立足本职,就地接受高等教育。许多已年过四十岁的中年台胞,也克服了文化基础差、家庭负担重、工作压力大的种种困难,或是步入了本地区的高等学府深造,或是依靠自学走出了成才之路。”
 
1987年4月,全国台联在福建厦门举办的第一届干部培训班(谢同生供图)
 
  全国台联在注重普及教育的同时,还在中央党校培训台湾省籍党员干部,其中中青年台胞占四分之三。他们提高了理论素养和政治思想水平,为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需要、做促进祖国统一的工作,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台胞被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成为部门领导或业务骨干。
 
  老一辈台联人开创的传统得到了继承。全国台联的历届领导都把提高大陆台湾省籍同胞的政治、文化、业务素质,培养台胞后备力量,作为一项战略性的重要工作。如今,大陆台胞的知识结构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青年台胞基本都具有大学学历,硕士、博士研究生已经不稀奇,出国留学深造或学成回国报效国家的比比皆是。他们在科研、医务、教学、工程技术等领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舞台上导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大剧。(文/阎崑)
 
1986年,台湾省籍班学员与林丽韫等会领导、校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毕业座谈会后的合影(谢同生供图)
 
1986年7月,第二届北师大台湾省籍班毕业合影(徐波摄影)
 
几位台湾省籍班学员在北师大校门前(谢同生供图)
 
台湾省籍班学员谢同生与王迺宽(谢同生供图)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