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园——服务常住大陆台胞

2021年11月05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从1987年下半年台湾当局有限度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以来,陆续有台湾同胞来到大陆。两岸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让部分有头脑的台湾人看到了商机,他们冒着风险,开始悄悄地在大陆投资,这就使祖国大陆有了台资企业。
 
  改革开放以来,大陆陆续出台许多优惠政策,鼓励台湾企业到大陆投资经商,乡土的召唤,大大改善了大陆的投资环境,让到大陆投资设厂开拓事业的台商越来越多,呈雨后春笋之势;而大门渐次打开之后,慕名来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也日渐增多。台商经商和台生求学的性质决定了他们在大陆居住有阶段性,但又有别于探亲旅游或定居大陆的台湾同胞,因此衍生出“常住大陆台胞”这一群体。
 

2000年春节前夕,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张克辉,台盟中央副主席刘亦铭走访在京的台资企业,图为张克辉(右)与台商黄紫玉亲切交谈,左为刘亦铭。(徐波摄影)
 
  台商与台生是伴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和海峡两岸交流的展开而产生的新兴群体,作为常住大陆的台胞,也成为了全国台联服务的对象。全国台联和各级台联组织对这个群体给予了高度关注,这些来到身边的家乡亲人,正成为新时期“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重要对象。
 
  全国台联为常住大陆台胞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了解祖国大陆;对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也竭尽所能给予一些指导,为他们创业牵线搭桥、解惑释疑,使他们对大陆的方针政策有直接的体验。
 
  全国台联通过全国人大、全国政协的管道平台,为常住大陆台胞便捷来往海峡两岸,为其发展事业、安心求学深造,以及幸福生活等方面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许多建议并得到采纳。在维护台胞的正当权益方面,台联就他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也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台胞的心声,使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加贴近台湾社会,贴近台胞的实际状况,更能够起到团结台胞的目的。
 
  全国台联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台商、台生的认可,他们视全国台联为家,视全国台联人为家人,全国台联组织的活动,他们会积极参加。有事没事,台胞都愿意来台联坐坐,一杯清茶,几句乡音,聊聊天,说说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情谊就这样建立并逐渐加深起来。
 
  面向台商 服务台商
 
  “妈祖娘娘”的故事——   
 
  那还是30年前,台商林永盛、林三吉两位先生在广西投资桂林漓江高尔夫乡村俱乐部。他们的先期资金已经投入,但因土地规划(大约3000亩)使用的审批问题,这个项目长期搁浅。万般无奈,1992年,这两位台商怀着一线希望,通过北京市台企协找到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寻求法律保护。
 
  掌握了情况之后,林丽韫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写信。信中说:“此案不宜由台胞承担经济损失,恳请国务院依政策法规合理解决。”很快温家宝作出批示:由国土局重新为林永盛等办理批租土地的手续。 
 
  有了温家宝的批示,问题迎刃而解。几年后,已经从全国台联卸任的林丽韫去广西做扶贫工作时,看到漓江高尔夫乡村俱乐部已经建成。台商对保护台湾同胞的合法权益都非常感激,这个案例,作为一段佳话在台商中广泛传播,而林丽韫也被称为台胞心中的“妈祖娘娘”。

  为台商服务“只做不说”
 
  2009年,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为了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全国台联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了专题片《手足情深》,讲述全国台联“台胞之家”的故事。在编剧撰稿时,特意把全国台联为台商服务的内容写了进去。
 
  比如,台商工厂盖起来了,要引进一条自来水管,自来水管要过马路,要重新挖,全国台联就会反映这个情况,跟有关部门协调帮助解决。因此,全国台联做过的许多事,包括为台商做过的事,往往都不为人知。随着全国台联人事更迭或人员的流动、退休,这些故事也被带走或湮灭了,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福建漳州是水仙花的产地,其它花也很容易种。为此,漳州提出要举办一个海峡两岸花博会,全国台联来做协办单位。台湾方面得知这个消息也积极来参加。当地政府给台商很多优惠条件,台商还把蝴蝶兰以及其它兰花的优良品种、种植技术都带过来,包括一些现代化的设备。漳州花博会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他们花了3000万盖了一个很大的展览馆,而且已经逐步建立了50公里的花卉走廊。目前,漳州花博会已经成为当地乃至福建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载体,每年都有来自岛内以及其他地区众多的客商。
 

台胞参观福建漳州台资花圃园。(阎崑供图)

  漳州花博会始终秉持“花牵两岸,情系桑梓”的宗旨,以花为媒,为两岸从业者创造商机,在密切交流与合作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花博会不但促进了当地花卉业的兴旺繁荣,也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台商进军福建投资农业的一个窗口。而这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台联人的付出呢?
 
  台商把台联当作自己的家园
 
  随着到祖国大陆进行投资贸易等工商活动的台商逐年增多,全国台联和各级台联密切关注这一群体,利用亲情乡情优势与台资企业协会逐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借助传统佳节走访慰问台商,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把他们在大陆经商工作或生活上遇到的种种问题,积极反映给政府相关部门,竭尽全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全国台联在做这样事的过程中,自然赢得了台商的信任。
 
  北京台企协会原副理事长李铭通过几个事例,讲述了他对全国台联的印象。在他的眼中,全国台联是大陆台商“永远的家园”。    
  李铭是一个媒体人,当年在台湾,采访过歌手时,知道在大陆有个热心帮助台胞的组织——全国台联。后来,他到北京创业,曾有朋友想在北京办一个“中华宝岛风情园”,将台湾知名的名胜古迹微缩在这个绿色公园中,让来北京旅游的中外游客能感受一下台湾风情。由于创意很好,李铭积极配合奔波,但创办困难重重。为了促进这件事的完成,他经常往来于两岸之间,并促成了蒋纬国出任“中华宝岛风情园”的名誉园长。
 
  李铭回忆,蒋纬国在台北寓所中拿着两个小瓶子说:“这是长江的水,这是神州的土,当我撤离时我就想到这辈子可能回不去大陆了,所以我盛了这些摆在案上,成日看着它们不时地提醒着自己,也经常勾起我许多的回忆!今日由于自己的身份敏感,不知该以何种名义才能妥善地去大陆。如果中华宝岛风情园能办成,我以这个名誉园长的身份回去,再恰当不过了。唉!李铭,如果能办就尽量促成罢!”那一刻,李铭看到老人悲怆的心情映在了脸上,并暗下决心争取将此事办好。 
 
  但很多事不是凭着创意好就能一路顺风的,接下来一大堆的规划报批手续真的把李铭弄晕了。万般困顿中他只好求教于时任全国台联会长张克辉。张克辉给了他许多良好的建议,并安排专人负责联络此事。最终虽然没能办成,建园的事也由于蒋纬国去世而作罢,但是张克辉的开明作风和全国台联人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给李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铭还讲述了一件全国台联帮他“圆场救急”的往事。那年,为了响应北京申奥,李铭策划在活动中加上台湾元素,他带着台湾艺术团的木雕、歌舞、服饰等表演,一起带到了新侨饭店的北京奥申委办公室,希望让来自台湾几个不同部落的少数民族同胞,用嘹亮的歌声和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表达他们希望北京申奥成功的心声。   
 
  北京奥申委宣传部负责人接待了这一群穿着传统民俗服饰的台湾同胞,对他们参与奥运的热情表示认同,但原定的接见活动因故不能如期。    
 
  眼看时间临近,望着尚在认真排练准备演出的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他们的纯朴和真诚,让李铭鼓起勇气打通了时任全国台联副会长苏民生的手机,向他说明事实经过,并请求给予支援,帮忙接见这一批来自岛内的优秀少数民族同胞艺术家们。苏民生立即答应,接着打通了时任全国台联副会长陈贵州、全国台联创会会长林丽韫等电话,大家都答应赶来,这让李铭有了定心丸,但只有一个多小时,台联人是否来得及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他心中还是有些忐忑。    
 
  但是,当领导接见他们那一刻到来时,李铭受到很大的震动。当时,这些全国台联领导,还有一些台盟领导准时来到会场,现场响起了阵阵的欢迎掌声和台湾少数民族同胞们高亢的迎宾歌声,会场中全国台联的领导们亲切地与少数民族同胞话家常及合影留念,这份乡情给这群来自台湾岛内的台湾少数民族艺术家们莫大的荣誉感、温馨感和同胞爱。在这短短的一小时当中,有谁知道发生的紧急求援过程?又有谁能如李铭一般体会到全国台联给予的鼎力支持和倾力支援呢?李铭站在台上说:“我从心底感谢全国台联给我们台胞的无私支持和爱护,希望全国台联多年的情谊能永固在台胞们的心中,我要大声地说出来:我爱你们——全国台联的朋友们,全国台联永远是我们的家园!”    
 
  为使台商增加对祖国大陆投资环境的了解,全国台联经常组织台商到各地参观考察。通过参观考察,不仅为台商在各地创造了无限的商机,也增加了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全国台联还组织台商参加各地举办的投资、经贸洽谈会,为当地招商引资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全国台联和各级台联与台资企业协会逐步建立起更加紧密的联系,竭尽全力为台商排忧解难,送去“台胞之家”的温暖;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扩大联谊面,协助解决台商投诉案件,纠正侵害台胞合法权益的行为;为改善台商投资环境积极建言献策。  
 

2000年8月,全国台联组织在京台商赴内蒙古考察。(谢同生摄影)

2001年8月,全国台联组织部分在京台商赴秦皇岛考察,图为台商参观现代化的秦皇岛煤炭专业码头。(徐波摄影)

 2005年,全国台联积极协助台商考察地方投资环境。(阎崑供图)
 

2007年,台商赴河南济源考察。(阎崑供图)

  服务台生,做他们的知心人
 
  两岸交流大门逐渐开启的同时,来大陆求学的台生日渐增多。台生们表示,能生活在同宗同源的大陆,真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但在实际求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台生还有许多实际问题急需解决。比如在学校管理和收费标准上,很多台生说:“收费标准不统一,尤其有些学校,在入学前一个说法,入学后又是一种说法,这是很影响情绪的。难道统一收费标准是很难办到的事吗?”  
  
  这些问题早已被台湾省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敏锐地注意到了,不单单这些问题,之前和之后存在和发生的与台生有关的问题,都在他们的视野之内。他们利用两会期间参政议政的机会,通过提案反映有关台生的问题;在相关座谈会上提出过,甚至请教育部的官员当场质询过。有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的解决,有些建议被写入政策法规中,成为惠及台生的具体措施。    
 
  譬如,199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来自福建、从事对台招生工作的委员陈玲,直到开会前,还是满脑子的报考、审批等繁琐的事。那次开会,她提出搞好对台招生的问题,还把这一问题写进了提案。她建议,应当取消过多的限制,简化报考及审批的手续,改进考试的时间,并允许福建高校自行组织联考及允许更多的院校招收台生预科班等等。 
 
  又如在1997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曾任福建省台联会长的杨玉辉代表提出:做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台商、台生、在大陆台胞和返台定居又回大陆的台湾同胞的工作。他呼吁早日实现直接“三通”,为台生往来大陆提供方便。   
 
  2002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曾任全国台联副会长的林明月委员指出,岛内到祖国大陆就学的台生成倍增长,他们在两岸交流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然而他们所在高校向他们收取远远高于本地生的学杂费、住宿费。希望有关部门应站在政治的高度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从岛内前来读书求学的台生越来越多。祖国大陆真诚维护台湾同胞利益。全国台联则以亲情乡亲为优势,不失时机地大力开展台生联谊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服务,与他们建立情谊。所有这些,使台生感到祖国大陆对台湾同胞切身利益的关心和维护。
 
  台生们的亲人
 
  台湾莘莘学子离开父母只身来到大陆求学,真心渴望得到一份关怀和温暖,而这,正是以亲情乡情联系台胞的台联优势之所在。因此,一经接触,台湾学子就有了见到亲人的感觉,再加上与台联接触,没有任何经济物质方面的负担,友谊就这样逐渐加深了。 
  

2001年10月,来自台湾岛内的黄惠英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会计学博士学位,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张克辉到场祝贺。(郭京斌摄影)
 
  数十年来,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台生因为与台联有过交集而成了台联的朋友,恐怕已经没有人说得清楚了。但每个台联人几乎都能说出一批台生的名字,这也是事实。 
   

2000年8月,参加祖国大陆高校学生夏令营的营员们在内蒙古草原上受到牧民们的热情接待,图为营员们按照当地习俗在喝“下马酒”。(侯轹摄影)
2001年8月,祖国大陆高校台湾学生夏令营的部分营员在九寨沟穿上藏族服饰留影。(侯轹摄影)
 

2001年9月,全国台联组织在北京高校就读的台湾学生联谊,图为同学们在金山岭长城上。(侯轹摄影)

  全国台联还以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付出,逐步增加了台生的联系交往,帮助他们向有关方面反映问题、解决困难,关系日渐密切。通过组织参观、旅游、夏令营、冬令营、研习营等活动,密切乡亲情谊;每逢节日,邀请台生参加联欢会、座谈会,为他们提供与更多的在地老台胞、中青年台胞相识交往的机会。通过联系交往、真诚服务,不少台生把台联的同乡们看作是他们可以信赖的朋友,把台联当成是他们可以依靠的家。他们在大陆求学期间,时时感受到乡亲的关心和照顾,多了一份乡情,也多了一份温馨,更多了一份相互了解与信任,并进一步从中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和祖国母亲对台湾同胞的关怀。    
 
  全国台联以真诚的行动增进了与台商台生的感情。台商把全国台联当作精神的家园,用本分的经营发展事业,用真诚的捐助回馈社会,藉以报答台联无私的乡情。台生更是把全国台联当成了自己在祖国大陆的家,把台联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而且因为恋着这份亲情,或留在大陆创业发展,或回到台湾之后仍致力于两岸交流,这才是对全国台联最大的回报! (文/阎崑)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