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文章——“台胞之家”的温馨回忆

2021年11月18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40年来,在台联这个温馨的“台胞之家”里,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这样那样的故事。这些故事也许并不大,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两岸关系却实实在在产生过一定的影响。正所谓“台胞之家”小故事,两岸关系“大文章”。

  大熊猫赠台的故事

  2014年新年刚过,台北,乃至整个台湾,人气最旺的地方莫过于台北的木栅动物园了。1月6日,圆仔——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的爱情结晶,正式在这里亮相。台北动物园熊猫馆前,人头攒动,人们扶老携幼争相一睹圆仔的芳容,园方不得不采取措施,控制人流。人群中最高兴的还是孩子们,他们手持圆仔的各式玩偶,目不转睛地盯着圆仔的一举一动,一个个早就成了圆仔不折不扣的“粉丝”。
 
  圆仔作为明星,从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开始被两岸民众关注了。从疑似怀孕到确认坐胎,尤其是2013年7月6日降生的全过程都被放在屏幕上现场直播。现如今恐怕没有哪个“明星”受到过如此的礼遇。再后来,圆仔成了台北动物园的焦点,园方围绕圆仔做足了文章,新闻媒体有了持久的话题,商家更不愿放过这千载难逢的商机。
 
  在这一片热火喧哗的背后,有一个人却被遗忘了,她就是最早提出赠台大熊猫提议的人。她,是谁?
 
  彼时彼刻,在日本埼玉县川越市的僻静小镇上,或许正走过一个中国老太太,75岁的她已有些步履蹒跚,无情岁月在她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辙痕,但她,依旧目光如炬,说起话来依旧中气十足,她就是著名的天文学家、30多年前敢于在“大人物”面前直话直说的台湾省籍全国人大代表刘彩品。
 
  刘彩品出生在台湾嘉义。1956年赴日本上大学。1971年,已为人妻的她为支援祖国建设,毅然举家搬回南京定居,成为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员。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功底,刘彩品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为大陆天文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1981年12月,在第一次全国台湾同胞代表大会上,刘彩品被选为第一届理事,随后又当选为第六届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因此,快言快语的她就成为台湾同胞在中国最高政治殿堂的“代言人”之一。 
 
  至于刘彩品赠台大熊猫的提议,还得从一碗福建米粉说起——
 
  1981年12月,刘彩品来到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台湾同胞代表大会。其间,邓颖超、彭冲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同与会人员座谈,听取意见。在彭冲副委员长出席的一次会议上,刘彩品半开玩笑地对彭冲说:“你在江苏的时候(彭冲,福建人,曾任江苏省委书记)说过要请我吃福建米粉,几年过去,还没吃到。现在我不要米粉了,要熊猫!”
 
  彭冲乍听有些诧异,刘彩品随即将早就打好“腹稿”的话一吐为快:“1978年,我到日本出差,由于两岸当时不能往来,我母亲从台湾赶到日本来看我。当时中国刚赠送日本一对大熊猫不久,参观的人每天都排着长队。我带母亲一起游玩了东京上野动物园,母亲兴致勃勃地观赏了大熊猫。当时,母亲就对我说,‘大熊猫实在太可爱了!要是大陆也送给台湾一对该多好。那样的话,台湾人不用出岛,就可以看到大熊猫了……’后来,我的母亲得了癌症,不久就去世了。母亲的这个愿望让我觉得既温暖又苦涩。我相信母亲的这个愿望也是台湾同胞的愿望,大陆为什么不能也送给台湾一对大熊猫呢?”
 
  几天之后,彭冲请刘彩品到他在中南海的住处,彭冲说:“请你吃米粉,也给你熊猫。”刘彩品不但吃到了福建米粉,赠台大熊猫的事也算得到了应许。
 
  当选为全国台联理事后的刘彩品,一直把赠送台湾一对大熊猫当成“为台湾同胞尽义务”的重要事项来呼吁。令她感到欣慰的是,她的建议得到了广大台胞的普遍赞同。但是,受限于当时两岸关系的形势,大家都觉得难度很大,有人甚至说你刘彩品是搞天文的,一天到晚望着星空梦想,你难道不知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吗?可刘彩品却有自己的见解:“现阶段的确有困难,台湾方面会提出种种理由不予接受。可我的意思是不接受也要提,你提出来了,让大家知道送熊猫给台湾这个事情,在两岸和海外造成一定的舆论,才会促使台湾当局接受。”
 
  数年后,刘彩品的呼吁终于凝成大陆台胞的共识。1986年1月,在全国台联二届三次理事会上,全体理事一致通过了刘彩品提出的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大熊猫的动议。在会议形成的文件中写道:“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世界著名的珍稀动物,在我国各省的主要城市动物园里都有熊猫。作为生活在大陆的台胞,我们热切地盼望台湾的乡亲们能够早日和大陆人民一道欣赏我们共同的国宝——大熊猫的可爱身姿。”1987年4月,这个动议作为六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台湾省代表团的集体建议,呈交国家有关部门。此事在当时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可以想象,当扭动着可爱身姿的大熊猫出现在台北木栅动物园的时候,台湾的孩子们会是多么的喜欢。”这是时任全国台联会长、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团团长林丽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的话。
 
  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团的建议受到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很快就有了回应。同年4月,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团委托刘彩品代表前往北京动物园了解洽商。事后,刘彩品曾喜气洋洋地对记者说:“这是我当了4年多人大代表以来最高兴的一件事。北京动物园表示非常愿意送一对大熊猫给台北市的木栅动物园。至于如何送去,他们提出了两种方法:一是由北京动物园亲自把熊猫送去木栅动物园,同时带上饲养专家和兽医,他们可以把饲养经验、管理经验传授给木栅的同行。另一种方法则是由木栅动物园派人到北京动物园来接,并学习有关的饲养管理方法。”
 
  当时,在中国大陆,有27个动物园饲养着76只大熊猫。中国的大熊猫作为友好的使者,已经在美国、英国、日本、墨西哥等国的动物园安家落户。北京动物园从1955年开始饲养大熊猫,并于1963年成功地进行了繁殖。他们已经具有人工饲养大熊猫的丰富经验。
 
  两年后,刘彩品得知,北京动物园已经选定了“陵陵”和“乐乐”两只大熊猫,准备赠送给台湾。刘彩品还再次到北京动物园看望这两只健康活泼可爱的大熊猫。中国海关和动植物检疫部门也表示会按特例予以配合。而此时的刘彩品只希望不要把单纯送熊猫的事情政治化,希望台湾方面能够理解和配合。
 
  这件事在整个华人世界都引起了轰动,海峡对岸,也有民意代表提出计划:自北京动物园引进大熊猫入台,以满足台湾民众对“国宝”的渴望。然而,台湾当局却视此为“大陆统战台湾”的一种手段,以各种理由多次拒绝接受大熊猫赴台。大熊猫无端被涂上了“统战”色彩,简直让人哭笑不得。现实就是这样“骨感”,被搁置的赠台大熊猫一事成了无尽的盼望与等待。上世纪90年代,刘彩品应邀到台湾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台湾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在大会致辞时特别对全场嘉宾说:“很高兴看到刘彩品在场,但是遗憾没有看到大熊猫与她一起来……”
 
  20多年后,随着两岸关系的缓和,赠台大熊猫一事重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2008年12月23日,满载着大陆同胞深情的“熊猫专机”从成都飞抵台北,万众瞩目的大熊猫“团团”“圆圆”终于走进台北木栅动物园。这个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的建议,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有记者采访当时已经侨居日本的刘彩品,她只说了8个字——等了太久,早该如此。
 

1987第年5月《台声》,用建议向台湾乡亲赠送的大熊猫作封面(杜泽泉摄影)

1989年第5期《台声》彩页刊发为台湾准备的大熊猫照片(唐师曾摄影)

  2011年11月,为纪念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我们历尽周折,特意从日本请到刘彩品来北京参加活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晚会上,主持人鲁健请刘彩品上场,面对台下的观众,刘彩品深情地说:“这首歌本来是我一个人唱,后来变成全国人民一起唱,再后来又成了全球华人共同唱的歌,而且唱成功了,我觉得很欣慰!”
 

2011年11月,在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乡音乡情文艺晚会”上,刘彩品(右)与央视主持人鲁健互动(徐波摄影)

  台湾歌手登上春晚的故事

  2011年11月,为纪念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同胞同心 乡音乡情”专题晚会。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演员阵容齐整,其中不乏两岸知名歌手艺术家前来助兴。但是,当主持人请来自宝岛台湾的著名歌手费翔上场时,还是引来了不小的轰动。观众不禁在心中打了一个问号:全国台联庆祝生日,怎会请得来费翔?
 
  其实,费翔的确与全国台联有着很深的渊源。1987年,是全国台联推荐并和有关单位一起邀请费翔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演出。一曲《故乡的云》呼唤着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使多少电视前的观众潸然泪下;《冬天里的一把火》溶解了两岸冰封近40年的坚冰。一夜之间,费翔的歌声传遍了大陆千家万户,成为春节亲朋聚会的热门话题。费翔在北京期间,全国台联负责接待,林丽韫会见并宴请他;《台声》杂志派了记者跟踪采访他,并且用他在春晚歌唱的照片作了一期封面,那一期的杂志甚至供不应求。就这样,费翔与他美妙的歌声一起,走进了大陆同胞的心中。大陆随之刮起一阵“费翔旋风”,所到之处,费翔受到热烈的欢迎,他的《跨越四海的歌声》磁带发行一举突破百万大关。他一鼓作气,接连出了《四海一心》《夺标》《太阳眼镜》《现在流行什么》等5盒磁带。1989年,费翔在北京、上海、成都、沈阳、广州、南京等12个城市举办了演唱会,实现了他要在大陆为更多中国人唱歌的愿望。
 

1987年第3期《台声》用费翔在央视春晚上演出的照片作封面(刘洪伟摄影)


费翔和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合影(阎崑供图)

  费翔与全国台联的这段渊源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谜,直到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同胞同心 乡音乡情”专题晚会,从费翔的口中,人们才知道了真相。下面记录的是在那天的晚会上央视主持人与费翔的一段精彩互动——
 
  主持人:对于今天的电视观众来说,费翔这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我们就不需要做过多介绍了。我听说是当年你写给台联的一封信促成了刚才我们看见的“春节晚会”那段温馨的画面。请问,30年前,你是如何想到要给台联写信的?
 
  费翔:30年前,两岸能够彼此沟通的管道实在是很少,那时北京在我心中是遥远的、神秘的。然而外婆的一封寻亲信却让我对大陆有了新的憧憬,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到北京演唱给外婆听该多好。我的朋友告诉我大陆有个台联,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全国台联写了那封信。
 
  主持人:从1986年11月12日,你发出这封信,到1987年1月28日你在中央电视台的“春晚”上精彩亮相,仅仅两个多月的时间。但是这两个多月,你却跨越了两岸中国人用半个世纪才走完的路程。这幕后就凝聚了全国台联工作人员大量艰苦细致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知道,你是台湾同胞登上大陆春晚舞台的第一人。
 
  费翔:是的。我从心底感谢全国台联工作人员的帮助。我知道全国台联是我们台湾乡亲的团体,他们最愿意,也最知道如何帮助我们做事,所以当时写信给全国台联,表述了要到大陆来唱歌的愿望,信很简短。
 
  主持人:就是这封简短的自荐信,却成为了开启两岸文化交流的一个见证。费翔,我们今天特地把这封信的原件借来带到了这里,想和你一起回顾一下25年前那些属于青春的记忆。
 

1988年11月费翔亲笔写给大陆有关单位的自荐信(焦万曼供图)

  费翔:真的是很难忘的记忆。记得当时我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还有许多台湾的朋友劝阻我,毕竟有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和风险。但是,我一直说自己是中国人,我血液里是中国的血,可是我对于大陆、对于北京,却一点都不了解,所以我当然是希望能够回到大陆,把我自己文化背景里的那片空白补充上。
 
  主持人:现在你的心愿实现了。可以说现在世界上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人知道费翔的名字、有人在听费翔的歌。我们知道费翔是个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人,听说当年帮助过自己的全国台联30岁生日,便推掉了许多商演的邀请,特地赶来这里。你还一定想借此机会对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们说些什么吧?
 
  费翔:我想说的就是祝福和感谢。为了表达我的心情,献上我的一首新歌《月琴》,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也祝福我们台湾同胞的组织台联越办越好。
 

2011年11月,费翔在纪念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文艺晚会上演唱《月琴》(徐波摄影)
 

费翔在纪念全国台联成立30周年文艺晚会上与央视主持人互动(徐波摄影)

  费翔是幸运的,恰逢其时地找到了全国台联,而且顺利地走上了央视春晚舞台。尽管他自己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被台湾当局封杀了十多年,但他自己无怨无悔。继费翔之后,被全国台联推荐走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台湾歌手还有:1988年的包娜娜与万沙浪;1989年的潘安邦;1990年的文章;1992年的张雨生…… 
 
  两岸文化交流的大门就这样被“撑”开了。1990年2月27日,台湾有关部门迫于压力,不得不宣布允许台湾的演艺人员到大陆演出。禁令一解除,真是势如破竹,台湾艺人蜂拥而至,像林青霞、苏芮、千百惠、甄妮、潘美辰、秦汉、赵传、齐秦、姜育恒等等,他们被大陆民众熟知,两岸艺术交流的春天终于来了。
 

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在机场送行潘安邦时留影(阎崑供图)

1989年,潘安邦(后右)、顾其华(后左)、朱映辉以及全国台联文宣部长焦万曼在福建(阎崑供图)

潘安邦在1989年央视春晚上为亿万观众带来熟悉而亲切的台湾歌曲(金建国摄影)

  “康师傅”方便面“登陆”的故事

  现如今,提起“康师傅”,海峡两岸乃至海外几乎家喻户晓,生活中没有吃过“康师傅”方便面的人肯定不多,“康师傅”的饮料在饮品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伴着“康师傅”名扬四海,这家台商在大陆已经成为投资成功的典范,也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康师傅”是经过全国台联引进到大陆来的这段历史,却鲜少有人知道。
 
  据全国台联台胞部原部长杨骅生前讲述,这个故事还要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曾经风靡大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星星知我心》说起——
 
  《星星知我心》是台湾著名导演林福地执导的家庭题材连续剧,由吴静娴、石安妮、胡家玮等主演。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古秋霞的丈夫意外去世,留下5个年幼的孩子。生活陷入困境之际,古秋霞又查出患有绝症,仅有数个月的生命。
 
  她的状况经过新闻媒体报道后,立刻引起各界关注,一时间,古秋霞和5个孩子的命运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人捐钱,也有很多家庭愿意收养这几个孩子。为了使5个孩子日后有良好的教育及健全成长,古秋霞费尽心思从来函中筛选出背景良好的家庭,又由北到南的拜访被选定的家庭,确认他们有能力并合适抚养,才把他们送出去。在5个小孩有好的归宿后,才安心离开人世。
 
  5个孩子被送往了不同阶层的家庭,期间则发生了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然而,断不了的是手足之情,5个被拆散的小孩,最后在大姐身兼母职的带领下,在舅舅的帮助下,争取到了姊弟5人重新生活在一起。
 

台湾电视连续剧《星星知我心》的播出让人们记住了“顶好清香油”,“顶好清香油”就是魏氏家族在大陆第一次创业的产物,第二次创业更辉煌(网络图片)

  这部电视剧在大陆的播出虽不像《霍元甲》那样万人空巷,但也引起不小的轰动。《星星知我心》在台湾火了,获得的奖项不知其数;它的赞助广告“顶好清香油”也火了。“顶好清香油”,挟着强大的广告攻势,一炮而红,“顶好”的知名度人人皆知。的确,“顶好清香油”在短短的时间很快走进千家万户,在市场尽领风骚。顶好公司也尽人皆知,公司的经营者正是魏氏兄弟。
 

台湾彰化永靖魏氏四兄弟:魏应州、魏应交、魏应充、魏应行(网络图片)
因在火车上吃泡面引围观,魏氏兄弟产生了在大陆二次创业的想法(网络图片)

  1989年之后的一个时期,两岸交流进入一个低谷,早期到大陆闯市场的台商有不少也铩羽而归。不得已,上世纪90年代初,魏氏兄弟准备收摊打道回府了。
 
  那天,魏氏兄弟乘火车去北京,准备临回台湾之前参观一下故宫,逛逛颐和园,爬爬长城。来大陆这几年忙着打理生意,一直都抽不出时间,这次也犒劳一下自己。当时还是绿皮火车,也没有提速,即使是快车,也要晃晃悠悠跑好长时间。到了吃饭的时候,他俩从包里掏出两包方便面,用开水泡了一会儿,揭开盖子正准备吃,没想到方便面的味道引来了同车厢旅客的好奇。他们问这是什么,哪里有卖的。当时在大陆,市面上还看不到方便面这种东西,旅客都觉得在旅行中还能吃上一碗面真的很神奇。魏氏兄弟大方地让他们品尝,结果是赞不绝口。这让兄弟俩意外地发现了方便面的潜在商机。
 
  结果火车到了北京,他们故宫颐和园不去了,长城也不爬了,忙不迭地通过朋友引见,来全国台联找到彰化老乡、时任全国台联会长张克辉,请求协助,想在大陆投资建厂,要生产方便面。张克辉欣然允诺,带着魏氏兄弟两次去天津,联系相关部门,帮助他们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找到了立业的基地。
 
  他们投资800万美元建立了顶益国际食品公司,于1992年8月正式开业,当月就推出“康师傅”系列方便面,在北京2000多家商店上架后,好评如潮,首批的2万箱不到一星期即告售罄,几天后又有两万箱应市,不出几天再次断货。“康师傅”问世3个月,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元。魏氏兄弟抓住商机扩大经营,熟练地运用各种营销手段,占领大陆食品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不足两年,使台湾母公司顶新公司蜕身一变成为拥有大陆7家企业的顶新国际集团,俨然以“大陆食品业巨人”的姿态出现在两岸市场。
 

康师傅助力全民健身运动(网络图片)

康师傅赈灾(网络图片)

  由“康师傅”引出的寻亲故事

  随着“康师傅”在大陆的成功,《台声》杂志曾报道过台湾顶新集团副董事长魏应行一家在北京的生活。想不到这篇文章还为魏应行找到了离散30多年的堂姐。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读着这篇文章,一位女士想起母亲常常和他们几个孩子提起的台湾家乡的往事,母亲在20世纪30年代就离开台湾,后来就一直没有联系,母亲姓魏,顶新的老总也姓魏,而且都是台湾彰化人,会不会……凭着一种直觉,她感到,魏应行一家人似乎和她的母亲有着什么关联。她把这篇文章寄回北京中关村,还写了一封信,连同自己的猜想一并告诉了母亲。
 
  魏老太太仔细阅读了这篇文章,并反复端详文中的照片。从魏应行的脸庞上,她也似乎感到些什么,许许多多童年时代的往事涌上了心头……
 
  魏老太太20多岁时就与丈夫一起离开台湾到日本求学,后来到了大陆。多少年来,她辗转东西南北,经历了风风雨雨;由于海峡两岸的隔绝状态,她一直没能回过家乡,与家人也失去了联系。“这杂志上登的,会不会真是自己的亲人呢?”魏老太太想。“不过,天下这么大,女儿也只是凭魏家的‘应’字辈猜想,哪里就会这么巧呢?”
 
  魏老太太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和儿子一起找到《台声》杂志编辑部,并打听到魏应行家的地址及电话。魏老太太用颤抖的手,拨通了电话。听筒里传来熟悉的家乡口音;真的,真是地地道道的家乡口音,魏老太太很久都没有听过这样纯正的家乡话了。于是,她也操着多年来一直不常用,却永远也忘不了的台湾家乡话,和对方谈了起来,仅只言片语,仅两三分钟,电话线连着的双方,便惊喜地发现:他们果然是一脉相承的魏氏家族中的亲人!
 
  原来,魏老太太的祖父与魏应行的祖父是亲兄弟,他们都生长在台湾省彰化县永清镇的魏氏家族;魏老太太的爷爷排行老六,魏应行的爷爷排行老八。魏家是个大家族,多年来一直都居住在一起;他们的家族观念很强,每逢年节,家人们必聚在一起拜祖祭宗;即使有外出的游子,也会在这个时候回归。所以,魏应行一家很早就知道,有个堂姐早年从日本去了大陆,后来失散,始终没有联系。堂姐的父母一直很想念这个离家多年、下落不明的女儿,直到临终都未能见上一面,成了终生的遗憾。没想到,现在大家会在北京相遇。
 
  放下电话,两家人的心情都非常激动。魏应行马上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台湾的家人,家中的亲人听后都很高兴。几天后,从未见过面的亲人终于相聚,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他们在一起讲述家乡的往事和现状,所提到的亲人、朋友,魏老太太很多都记忆犹新。
 
  魏老太太为自己兄弟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觉得这是为魏氏家族争光,也为台湾人争了光!当然两个魏家都一再感谢《台声》杂志,是《台声》杂志为他们牵线搭桥,使他们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人。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