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特殊的大学生活——记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台湾籍哲学专修班

2021年10月12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庆祝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之际,更加怀念我们在全国台联和北京师范大学关怀下度过的那段特殊的大学生活。

  加快培养青年台胞  “台籍班” 应运而生

  十年文革,使一代青年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受当时左的思想影响 ,生活在大陆的台湾省籍青年更是首当其冲,被拒绝于高校大门之外。在党中央准备恢复全国高考选才制度的过程中,1977年9月30日,当时的台湾籍中共中央委员蔡啸和林丽韫就向邓小平副主席报告:“建议在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国大专院校招生的文件中强调一下,请各省市自治区和部队院校,在招生工作中注意招收一定数量的台湾省籍青年入学。”小平同志非常赞成,明确表示应该加上这一句,并于10月1日亲笔将该报告批转时任教育部长刘西尧参酌。
 

请示件

  1979年元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对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81年,全国台联成立,第一任会长林丽韫立即把 “加快培养台籍青年,充分发挥他们在对台工作新形势下的独特作用”列入全国台联重要工作日程。经过多次研究,多方协调,终于确定,自1983年起,连续五年,在相关高校开设台籍青年专修科,专门培养青年台胞,以满足对台工作新形势之急需。
 
  1983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率先开办了“台籍青年哲学专修班”。全国各地390多名台籍青年参加了当年高考,最终71名被录取的台籍青年跨进北师大校门,在全国台联派出的班主任苏健、林竹音带领下,开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大学生活。
 
  把握机遇刻苦学习 同学们倍加珍惜
 
  首届台籍班的同学中,近三分之一是 “老三届”,年龄最大的35岁,十几年前,他们正值学习的黄金时段,却被迫中断学业,十几年后重进校园,却多为人父母,难免被家事所累。但是作为 “过来人”,他们格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他们克服年龄偏大,记忆力有所下降的困难,自觉加大学习力度,不论是晚间,还是节假日,都能看到他们刻苦用功的身影。
 

台籍班同学在电教室学习

  “老三届”同学只争朝夕奋力求学的精神,强烈地感染着学弟学妹们。班里同学半数以上是20多岁的小同学,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入学前,他们的工作经历大相径庭,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从部队来的现役军人,有工厂里的产业工人,也有农村里的乡村教师,有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也有拨算盘的商业会计,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被文革耽误,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起来比较吃力。他们自觉地以学兄学姐为榜样,发挥了自己年纪轻,能吃苦,接受能力比较强的特点。
 
  我作为台籍班的班长,有责任更好地发挥班委会的作用,组织好全班的学习,我们提出的口号是,“不让每一个同学掉队”。学习委员陈清海积极组织为各科学习设立了课代表,加强与各授课老师的联系。办好学习园地适时开展学习目的的讨论,交流学习体会,还经常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由于文化基础参差不齐,我们鼓励大家组织课外学习小组,班里还针对有的同学学习外语吃力,开展结对子活动,与此同时,还根据一些同学爱钻研的特点,组织了哲学、外语等专门学习小组,以此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每天晚上都有不少同学在教室复习到8、9点钟才回宿舍,星期天教室里总是同学不断,经常有人带病听课,不愿落下每一节课,还有的同学在公共汽车上为了背单词而坐过了车站。
 
  向知识要本领、向知识要才干,在全班蔚然成风。课上,认真听讲认真思索一丝不苟,课间,虚心请教一心求学令老师感动,课后,互相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台籍班的学风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都顺利完成了学业,也给北师大的领导和教授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同心协力团结友爱 大家庭引人注目
 
  班上的同学都是祖籍台湾的乡亲。原先各在祖国一方,如今能够在两年的时间里同窗共读,自然更为亲近。作为生活委员的尤芳平同学关心着同学们的生活,认真管理 “冰洁胡同”同学宿舍。同学之间团结友爱,无私奉献,见义勇为成为台籍班的好风气。
 
  潘建洪同学生病住院,女同学柯连妹和庄艳宁利用业余时间给他开小灶,加强营养,学姐张肇惠把课堂笔记带到病床边,和他分享;徐梦嘉同学不慎受伤后,同学们帮他联系看病,还安排了六位同学轮流去看护陪同;福建同学辛文荣学习期间家中发生变故,大家一边安慰他,一边帮他买好车票,送他上车,安慰他不要担心学习,给他记下各课的笔记。
 
  毕业前夕的一个晚上,吴强骑车路过体育馆旁边的一条小河,听到一个妇女在拼命的喊救人啊!他过去看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子在河里正扑腾着,他扔下自行车,来不及脱衣服就跳下一人多深的水中救起了小孩,把小孩子救上来以后,那个妇女连惊带吓的,只顾抱着孩子哭,吴强看孩子没有什么事,就悄悄的离开了河边,当他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回到冰洁胡同,大家才知道吴强同学的英雄事迹。
 

棒球队训练切磋技艺
 
  为了活跃大学生活,班里时常组织诗文朗诵会,征文、书法有奖比赛,使大家有平台展示各自才能。
 
  在校学习期间,首届台籍班参加了北师大的新生运动会和全校的田径运动会两次运动会,潘建洪生病后由鲍毅接任体育委员,在鲍毅的组织和带动下,有44名同学参加了多个项目的比赛,鲍毅获100m、200m第一名,薛健康获100m第二名,辛文荣获800m、1500m第二名,汤丽华获女子铅球第八名,谢静获女子铁饼第五名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在班里组织了篮球队、排球队和棒球队,时不时地和学校内其他班级队来场友谊赛;同学中自发形成的桥牌队敢于向强手挑战,先后与曾获得北师大桥牌赛第二名的数学系队、曾获得北京市机关桥牌赛第二名的人民日报队进行切磋,基本打成平手,引得对手惊诧不已。
 
  最让全班同学骄傲的是台籍班小乐队、腰鼓队和与同一个教室学习的北京市宣传干部班联合演出的大合唱《长征组歌——四渡赤水》,这些都是由于文娱委员王平的巨大付出。
 

同学们参加《长征组歌》的演出
 
  台籍班小乐队由有特长的同学组成,指挥兼长笛金建国,手风琴王平,大提琴骆克理,小提琴张永全、黄成宪、谢志成、蔡迎新,二胡陈蔚成,打击乐陈义芳等共十几个人。小乐队十分活跃,在许多活动中演奏台湾民谣及男声小组唱 “天黑黑”“卖肉粽”“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望春风”等台湾民歌和台湾校园歌曲。
 

台籍班小乐队演出
 
  北京市台联在北京少年宫组织 “庆祝六一营火晚会”,小乐队演出器乐合奏《劳动最光荣》等儿童歌曲。在北京师范大学 “庆七一歌咏比赛”现场,台籍班和宣干班的联合演唱队以专业的红军服装、专业的演唱水平、专业的演出风格,征服了评委和观众,成功地捧回了特等奖。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钢铁学院各出一个文艺队在五所高校巡回演出,台籍班的小乐队和石坚同学、宣干班的苏燕同学组成的演出队,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那次的巡演,受到各校师生的好评。
 
  1984年暑假期间,国家教委在京西宾馆召开全国高等院校党委书记和宣传部部长会议,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在京西宾馆礼堂为大会演出了一场音乐会,由我们班小乐队伴奏,我们班石坚、宣干班苏燕演唱的男女声二重唱《长江之歌》,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演出,与当年刚刚获得世界声乐大赛大奖的中央音乐学院学生迪里拜尔、刘维维同台表演,演出圆满成功。
 
  台籍班腰鼓队是专门为参加 “国庆35周年天安门广场大联欢”成立的,同学们经过刻苦的练习,国庆狂欢夜,天安门广场上,顶着炫目的烟花,伴着激昂的音乐,腰鼓队奔放粗犷的热烈鼓声,激情四起的欢腾跳跃,舞出了青年台胞的精神,舞出了现代大学生的风采。
 

五位同学参加全国台联第一届夏令营
 
  1984年夏天,全国台联首次举办海内外台胞青年夏令营,来自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等国和大陆各地的台胞青年参加。全国台联特地安排蔡宁、陈清海、王平、柯连妹、刘丹惠5名同学代表台籍班参加了夏令营的活动。
 
  “祖国对台湾籍的青年不仅不歧视,还专门在大学开设班级集中培养”,台籍班的大学生引起了海外营员的关注。在大连棒棰岛海滩,在北京万年青宾馆,在外出活动的大巴上,在各种餐叙的场所中,同学们落落大方,和海外营员们一起分享台籍班的学习和生活的体会。美国《侨报》记者郑衣德在夏令营随记中专门介绍了北师大台籍班,盛赞 “台籍班的同学成为夏令营的灵魂人物,受到台胞青年的欢迎。”
 
  根据台籍班同学的特点,开学之初,班上就成立了党支部。两个月后,开始有同学向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党支部书记李培源组织开展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讨论,党支部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章和党的知识教育。在两年的学习时间里,党支部先后发展了韩忠明、陈文强、石坚、尤芳平、陈清海、王光华,鲍毅、潘佳林、柯连妹、李泽浩、陈正炜、刘建敏等15名新党员。
 
  不忘初心鞠躬尽瘁 牢记使命尽职尽责
 
  1985年7月,首届台籍班的同学结束了难忘的大学生活,带着强烈的责任和高涨的热情返回各地,积极投身到推动两岸和平发展,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事业中去。
 
  据不完全统计,71名同学中,先后进入台盟中央和全国台联工作的有6人,进入省、市级台盟台联工作的有24人,加上兼任各级台盟台联职务的,直接和间接从事对台工作的已超过70%。这支生力军按照党中央最新的对台方针,按照全国台联统一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在各自岗位上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广泛团结岛内海外台籍人士,努力争取台湾民心,积极筹措不同方式的交流交往,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大大增强了全国台联系统工作的联动性和有效性。
 
  首届台籍班的同学毕业后,有1人当选为中共十三大代表,有1人当选为中共十八大代表,有3人(次)当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有4人(次)先后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有相当数量的同学担任了省、市、县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恪尽职守,深入调研,准确反映民众心声,积极认真建言献策。
 
  在定居台胞和常住台胞较多的省份和地区,代表和委员每年在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都会就台籍青年的成长进步,台商、台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台湾岛内的政治生态和民众期盼,提出一些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提案、议案,并得到有关单位部门的关注和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陈清海在全国人大台湾团的提案:《关于加快涉台旅游景点建设的建议》《未雨绸缪防止赴台游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案得到时任国台办和国家旅游总局领导重视,《加大对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监管力度》《消除阴霾,还民以蓝天》被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列为向媒体公开的建议。全国政协委员叶露昆在全国政协台联组的提案:《关于做好优秀中青年台胞培养教育工作的建议》《关于支持两岸教育合作办学的建议》《关于加大妈祖文化的保护和研究的建议》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研究。
 
  成功举办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台籍班,是党和政府关心爱护台湾同胞的具体体现,也是全国台联落实中央决策加快培养台籍青年的重要举措。借鉴这一成功实践,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侨大学、中南民族学院、广州外语学院等高校连续五年举办台籍青年专修班,学习内容涉及哲学、经济管理、旅游、文秘等领域,共培养了500多名台籍青年,为日益发展的对台工作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生力军,也在祖国统一大业史上添了浓浓一笔。(图/文 蔡宁 原北京师范大学83级台籍班班长、全国台联原机关党委副书记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