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讲台湾故事

——在“2017台胞青年中原文化研习营”上的演讲

2017年02月13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来自台湾铭传大学、台南大学,郑州大学的各位老师、各位年轻的学生朋友,大家好!

  很高兴同各位在河南、在中原大地会面。

  在台湾听长辈讲古(讲故事),常常会听到“我们的祖先在明朝尾(明代末年)跟随郑成功过台湾(渡海来到台湾)”的说法。

  我今天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却是台湾人因为郑成功的关系被安置在河南、安置在中原大地的故事。

  明代末年,官府已有招抚明郑集团的频繁动作。例如,明天启五年(1625年),曾任江苏太仓知州的福建同安人陈白南为同安知事曹履泰起草了《议招郑芝龙檄文》。当时,“海寇郑芝龙屡败都督俞咨皋,逼近中左。知县曹履泰延公文招之,邑赖之安”。又如,明崇祯元年(1628年),福建巡抚熊文灿也曾出面招抚。

  由明入清,剿抚并施,招抚的动作不断,明郑军心大乱。

  《清实录》有如下记载:

  1、顺治十八年(1661年)闰八月,明郑都督万仪、万禄率官108人、兵4,400人,兵民家口10,000余人,“渡海来归”;

  同年九月,明郑都督郭义、蔡禄、罗珰等“率众投诚”。

  2、康熙元年(1662年),靖南王耿继茂疏报:自顺治十八年九月起,至康熙元年七月止,陆续招抚明郑将军、都督、总兵并副、参、游、守、千、把总等官290人,兵共4334人,家口共467人。

  3、康熙二年(1663年),明郑集团郑泰之子郑缵绪统所部文武各官400余人,水陆兵丁7,300余人,各带家眷,驾舟舰180余号,直抵泉州港口投诚;

  同年,明郑庆都伯王秀奇投诚;

  同年,明郑忠靖伯陈辉率文武官133人,兵1,000人,家口800余人投诚;

  同年,明郑统领挂宁南将军印左都督陈舜穆,率辖下总兵2员、副总兵6员、参将20员、游击19员、都司3员、守备1员、兵部主事1员、工部郎中1员,监纪、推官2员,兵丁1,000名投诚;

  同年,郑芝龙之子郑世袭率文武官224人,水陆兵120,家口、船只、盔甲等投诚;

  又,都督郑赓带官兵共315员,家属342人投诚。

  4、康熙三年(1644年),明郑官员张杰、吴盛等,率领兵民,渡海投诚;

  同年,明郑左都督陈升率大小文武官123员、兵丁2,600余人,渡海投诚;

  同年,明郑永安侯黄廷、都督余督等率官兵并家属人等32,400余明(从铜山)出降;

  同年,管理福建安辑投诚事务户部郎中贲岱奏报,自康熙元年至三年止,合计投诚文武官3,985员,食粮兵40,962名,食粮兵眷属人役6,3000余名,归农官并兵民64,230人。

  ……

  《清实录》里最后一次有关明郑官兵投诚的记录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月五日,海上乌洋、舟山明郑将军房锡鹏、周云隆,都督阮继先,率官100余员、兵1,100余名投诚。

  据我的不完全统计,《清实录》所记明郑归降官兵共29批次,32万余人。

  清廷对明郑降军的政策是:1、明郑要员,俱令来京,优录叙录,加恩安插,务令得所。其中郑克塽、刘国轩、冯锡范等,“俱隶上三旗”;2、兵丁愿入伍或归农,各听其便。愿归农者,俱于各省安插垦荒,如山东、河南、山西各省。

  明郑兵员多来自沿海闽、台各地,其成分包括了居住在台湾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河南是当年明郑降军安插垦荒的主要省份之一,当年应该有相当数量的台湾人(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来到河南居住。

  康熙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康熙皇帝想起了他们,他老人家谕令兵部:“征剿罗刹所需藤牌官兵,应分遣司员至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于安插垦荒福建投诚官兵内,选择五百人,令地方大臣给银赡其妻子,兼为整装遣行”。翌年,从山东、河南、山西三省选调的福建(包括台湾)藤牌兵参加了攻克罗刹(俄国)侵占的黑龙江雅克萨的战役。

  藤牌武术是福建(包括台湾)的民间武术,1964年我在福建省第5届运动会武术项目的集训地(厦门一中)看过藤牌武术的表演:运动员手持藤牌和刀具,在地翻滚并做砍杀动作。藤牌武术显然是骑兵的克星。

  据报道,今之河南邓州有一号称“台湾村”的村落,村民相传其祖上是清代初年随明郑“黄廷将军”到河南“屯垦”的“台湾高山族”。

  我在上文提及,黄廷是清康熙三年率官兵32,400余人从铜山(今之福建东山)出降的。当年,铜山是明郑的屯兵地之一。我相信,河南“台湾村”之说确实其来有自。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河南的好人,台湾的好官。

  清代年间,河南省河内县(今之泌阳市)出了一个钦奇磊落的人。此人姓曹名谨,字怀朴,生于1787年,卒于1849年。

  1807年,曹谨参加河南嘉庆丁卯科乡试,中为解元(即乡试第一、第一名举人也)。其后多次应会试均报罢而归。1817年经“大挑”名列一等,出任知县。

  “大挑”是清代科举制度的一项规定,凡举人经三次会试报罢,可参加“大挑”。“大挑”的程序是面试和口试,主要看仪表和应对。用台湾民间俗语说,有点像丈母娘挑女婿,要有“子婿才”,要仪表堂堂好口才。民间又有“同田贯日气甲由申”八字诀,“同”即长方形脸,“田”即正方形脸,“贯”为身材修长,“日”为体格匀称,以上四项得正面评价;“气”为歪头,“甲”为大头,“由”为头轻脚重,“申”是大腹,以上四项为不合格。曹谨以大挑一等出任知县,应是颜值一等的帅哥。

  曹谨于1837年到台湾任凤山知县,1841年升任台湾府淡水同知。1845年告病返乡。1849年闰四月十八日在河南家中去世,其墓园在今泌阳市南门街东侧。

  曹谨在台湾当了8年好官,做了8年好事:修建水利、平息械斗、抗击英夷、兴办教育,台湾人民至今怀念他。

  我曾反复吟诵,也曾多次在文章里引用台湾诗人歌颂“河南曹怀朴、滇南曹士桂”(曹士桂为云南蒙自县人,1846年到台,历任台湾鹿港同知、淡水同知,也是一位好官,淡水人称“前、后曹”也)的诗句。

  台湾进士郑用锡有《司马薛耘庐(志亮)、李信斋(慎彝)、曹怀朴(谨)、曹馥堂(士桂)四公遗爱在民,余捐金奉栗主与类秋槎司马云同祀于书院敬业堂,诗以志之》云:“四十年来惠爱遗,馨香始报未嫌迟。竞传循吏堪留传,为记前尘倍去思。一代名尊司户竹,千秋泪坠砚山碑。可知直道人心在,召杜应为后起师。”

  此诗用河南“召父杜母”之典:西汉召信臣和东汉杜诗均曾任河南南阳太守,皆有善政,河南人至今以“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誉之。

  台湾朋友告诉我,今之台湾社会最不稀罕的是官员,最稀缺的是好官员。此十数年来,眼见当官的干了一年又一年,当了一届又一届,换了一个又一个,上台前为当选,上台后为连任,竞相以撕裂社会、制造麻烦为能事,诚可谓大失民心也。台湾当道诸公宜好自为之。

  第三个故事,台湾人的“唐山祖”。

  福建在历史上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福建的开发是由中原移民实现的。台湾在历史上也经历过移民开发的阶段,台湾的开发主要是由福建的移民实现的。

  与此相应,中原移民的后裔是今之福建、亦是今之台湾居民的主要成分。就台湾而言之,作为中原移民的后裔,很多台湾人对于祖先的祭祀,最重者除“近四世祖”(即已故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外,还包括了“开台祖”和“唐山祖”。

  “开台祖”指入台一世祖,“唐山祖”则指远在中原的始祖。

  为什么叫“唐山祖”?

  吴凤斌主编的《东南亚华侨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谓:“唐代国势强盛,从广州、扬州、泉州等贸易港口出发的中国海商远航东南亚、西亚进行贸易活动,各国商贩贡使往东不绝,将大唐文明远播海外。正如汉武帝开疆西域汉朝声威远播中亚一样,唐朝声威随着中外海商贡使的频繁交往远播南洋西亚。唐人遂成为南洋各国称谓华人的名称。《萍州可谈》卷二:说:‘汉威令行于西北,故西北呼中国为汉。唐威令行于东南,故东南呼中国为唐’。《明史》也记载:‘唐人者,诸蕃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从此,唐人、唐山、唐人街诸名称长久广泛地流传至今”。福建是海外华侨尤其是南洋、西亚各国华侨的主要祖籍地,也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台胞频繁出入于闽,“唐山”一语也成了闽、台民间的常用语。

  台湾同胞祭祀的“唐山祖”就是远在中原的始祖。

  在台湾的宗祠、族谱、祖茔和家族传说里,常“可以看到和听到中原、尤其是河南的地名如“河南光州”、“光州固始”、“颍川郡”等,便是其始祖的居住之地、其祖地也。

  中国的姓氏有“因居为氏”、“以地为氏”的一类。例如“黄”,得姓于其始祖受封的“黄国”,黄国即今之河南潢川也。

  台湾的老师、同学们到了中原、到了河南,应该可以找到“唐山祖”居住的地方,或者找到“唐山祖”怀抱的味道。祝福老师、同学们。

  汪毅夫

  2017年2月11日于郑州大学

[编辑:王亚静]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