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会为两岸人民带来幸福生活”
——纪念台湾光复72周年台胞参访团赴中央苏区追寻红色印记

2017年10月30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10月28日,纪念台湾光复72周年台胞参访团成员来到长汀观览瞿秋白纪念馆,随后便朝着著名的红色圣地——赣南瑞金迈进。这个参访团的成员中,有多位台胞都专注于两岸左翼运动、左翼文学与社会主义思潮方面的研究。

台湾高雄义守大学大众传播系博士后研究生黄琪椿

  台湾高雄义守大学大众传播系博士后研究生黄琪椿,硕士毕业于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从事日据时期社会主义思潮与台湾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博士毕业于淡江大学中文系,主要是研究日据时期龙瑛宗老作家的作品,目前正在着手进行战后台湾左翼口述史的整理与探究。

  她抵达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时,仔细观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内的机构设置。她对记者说,“我对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以前做的事情比较不了解,通过今天的走访,我发现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就已经开始着手规划如何治理一个国家了,这点我们从叶坪革命旧址群中设置的国家银行、军事、外交、劳动、教育、内务、司法等部门的办公地点便能推知,因此这引发我想进一步去了解建国前的中国共产党历史!”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及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徐秀慧

瞿秋白关押处内展示的文物

  台湾彰化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及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徐秀慧,她长期专研两岸现当代文学与台湾左翼文学,对瞿秋白、丁玲、鲁迅等人做过系统性的考察与研究。这次是徐秀慧第二次来到瞿秋白纪念馆与位于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内的瞿秋白关押处。她回想起2009年第一次到访时,这两个地方还很简陋,在瞿秋白被国民党关押与枪毙的地点上,只挂有一个“瞿秋白关押处”,并没有今天摆设在关押处的瞿秋白塑像、桌椅和床铺。她说,“我这次来是抱着‘想看看共产党对瞿秋白重视到什么样的程度’这种心态过来的,虽然这次参访明显比第一次多了不少关于瞿秋白的文物,但在瞿秋白纪念馆内展示的资料仍有待于完善。”

  今日行程中,令徐秀慧最为感动、最难忘怀的就是在红军第一屋——华屋参访时,与当地一位居民的聊天。

华屋后山祭奠17位革命烈士

  叶坪乡华屋因整人都姓华,故称华屋。苏区时期,仅43户人家的华屋,家家户户都有人参加革命,其中20人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留下了“华屋17棵松”的感人故事。据悉,80多年前,有17位华屋的青壮年男子,毅然地参加了红军。1934年长征前夕,他们相邀到祠堂后山的蛤蟆岭上,每人栽下一棵松树,并约定革命成功后再一起回到家乡看看。他们承诺,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不仅要为阵亡的兄弟照顾好父母,而且还要照看好蛤蟆岭上的这些松树。现如今,这些青松都长成了郁郁苍苍的参天大树,而勇士们却再也没有回来。

  徐秀慧在瞻仰完华屋后山的17棵松树,下山时,遇到一位华先生对她说,“山上祭拜的17位列士中,有两位是我们家的,一位是我爸爸,另一位是我叔叔。我已经84岁了,非常感谢共产党帮我修建房子,让我有一个栖身之处。”此时,徐秀慧回忆起先前到过其他红色革命圣地的情况,她说“原本在赣南、闽西这些红色革命基地上生活的百姓普遍都很穷,他们有些人甚至会萌生出‘我们家一辈子跟着党走,但国家富裕了我们依然受穷,我们是不是被共产党遗忘了’这种想法。不过,从习近平开始大力提倡扶贫后,我再次去这些地区,就感觉到这些地方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了,当地百姓几乎都像华先生一样过上了新生活。因此,我很能理解这些地区的人为什么这么相信共产党。从共产党这5年的作为来看,我觉得共产党真的把国家带向了富强的境地,使原本贫困的居民都改善了生活,这是我亲眼所见的,所以我对共产党有信心,相信它是真心实意地在为人民服务,也相信它在未来会为两岸人民带来更幸福安康的生活!”(文/图 李俞柔)

华屋村落中仍保留的为数不多的老房子

[编辑:王亚静]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