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之我 逐时代之光——第二届全国优秀台籍青年传统教育研习营侧记

2023年08月14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开营式现场

  炎炎夏日的陇原大地,绿树成荫、清风徐徐。8月3日至9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甘肃省台联协办的“弘扬爱国爱乡传统 担当祖国统一重任”第二届全国优秀台籍青年传统教育研习营在甘肃举行。来自全国各省区市的27位定居台胞青年齐聚金城兰州,开启一场传统教育研学之旅。

郑平讲话

  全国台联党组成员、副会长郑平在开营式上表示,本届研习营以“弘扬爱国爱乡传统 担当祖国统一重任”为主题,希望各位台胞青年能够铭记台湾的历史创痛,传承和弘扬台湾人民爱国爱乡光荣传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与台湾同胞的血肉联系,担起历史与时代赋予的责任,坚定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目标,为祖国统一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郁川虎致辞

  甘肃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郁川虎表示,希望广大台胞青年在此次研习营中,用心感受甘肃发展的成果、体验甘肃文化的魅力、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锻造勇于担当的品格,做促进两岸青年交流的推动者,做推动两岸融合发展的践行者,携手共建两岸共同美好家园。

  听驻村书记的乡村故事

  蔚蓝的天空,白云朵朵,绵连起伏的祁连山脉,绿色的农田层叠覆盖,错落有致。在马衔山和六盘山连接交汇处,有一条连接定西至西安,高约2300米的山岭——车道岭。2021年,全国台联青年干部雷莹从北京来到甘肃,成为派驻在甘肃省榆中县甘草店镇车道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

  8月3日下午,研习营一行走进车道岭村,干净整洁的道路两旁,一栋栋白墙平房相依而立,房前几簇五颜六色的野花盛开,一幅宁静幽美的田园乡村景象映入眼帘。

赴车道岭村考察乡村振兴成果

  郑平代表研习营一行探望慰问了车道岭村的村民孙世惠。孙世惠今年59岁,大女儿和二女儿相继出嫁,儿子在外务工,他和妻子就留守村里,靠种地和做零工维持生计。

  据雷莹介绍,生活负担重,就向孙大爷介绍一份离村不远的工作;种地有难题,邀请孙大爷参与全国台联联合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车道岭村驻村工作队开展的马铃薯、玉米主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讲座。村里974人,像孙世惠这样的留守老人及困难家庭妇女儿童有三百余人。想办法解决困难群众的难题,就是她和驻村工作队的日常工作。

  2021年,全国台联通过公益活动募集捐款100万元给榆中县,30万元给到车道岭村,经过与村工作队、村委会和村民共同商量,100盏太阳能路灯装在了村社道路上,还买了一台徐工铲运LW200KV型装载机,用来修补水毁路。“让村子有切实向好的改变,才能给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听完雷莹与村子的一件件小事后,我被她与村子深厚的感情所感染。她与村民平等、亲切地交流,力求改善每一位村民的生活,怀着一颗赤诚的心,为群众做好事、解难题。”台胞青年陈冠池说,透过观察,了解到国家对于定点帮扶工作的决策部署,发现乡村振兴并不只是理论上的雄辩和纸面上的数据,而是让党员干部真正走进基层,与村民生活在一起,从无到有建立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合力。

  “通过研习,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资助能够解决的,它需要基于对地域的长处与短处的认知,扬长避短,使乡村步入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台胞青年曾相喆认为,乡村要发展,需要在党的建设引领下,发挥自然优势,汇入多方力量,运用多种形式,才能巧妙打破壁垒,与外部接轨。

  电商直播、农技入村、畜牧养殖培训、读书分享会……营员们在走访中了解到,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村里开展,青年扎根乡村,让青春熠熠生辉,也让大山深处的村落散发出朝气与活力。

  “乡村振兴事业也有台湾省籍青年施展才华的舞台。”不少营员表示,希望未来能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与村民们建立真挚的友谊,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待,为乡村的美好未来贡献青春力量。

  寻发展乡村的特色思路

参观台企及乡村振兴示范村

  研习期间,营员们在哈班岔村,观摩天津宁河、甘肃榆中两地携手开展东西部协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深入了解南川红军村田园项目的发展情况。

  “有了东西部协作的政策支持,资金、技术、人才能流入乡村,带动当地经济,让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研习营营员白婧说,东西部协作让温暖千里相传,两地心心相惜的情感交织,汇聚成守望相助的“山海情”,助力乡村更好更快发展。

  “以往通过一组组数据感受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这次切身体会到乡村如何探寻发展之路。会宁红军村依托会宁长征会师纪念地的资源优势,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休闲村,这种突出自身优势的特色化发展思路,或许能给其他乡村带来启示。”台胞青年王俊婷说。

  2021年,国家支持台胞台企在大陆农业林业领域发展的“农林22条措施”实施以来,台胞台企参与大陆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取得进展,陇原大地上,也有台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8月6日,营员们赴台资企业实地考察。

  “甘肃路斯宠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熟练员工平均每月工资可达七八千元,一下解决几百人的就业,还带动了养殖、饲料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全链条的带动帮扶。”台胞青年刘柏宏感叹道,作为台湾省籍青年,我们应该做台胞的介绍人、引路人,带动台商台青通过农业、文旅、电商等领域的交流协作,参与到祖国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将秀珍菇的菌种原种从台湾带到大陆,为当地农户带来可观收入,又将大陆黄金耳的种植技术带到台湾。甘肃森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正是陇台农业技术深入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在乡村振兴的广阔事业上,两岸同胞应该共同发力,共绘乡村振兴新蓝图。”台胞青年张浩然说。

  悟红军长征的精神内涵

  8月5日,营员们来到革命圣地——甘肃会宁,在思考与行走中寻找红色历史。

专题讲座现场

  在“伟大的长征精神”专题讲座现场,甘肃省会宁干部学院老师杨婷围绕“重温长征历史 缅怀革命先烈”“赓续红色基因 感悟长征精神”“不忘初心使命 走好新长征路”三个篇章,带领营员们拼接起有关长征的记忆。

  “红军长征的故事曾经听说过无数回,今天重温长征历史,感悟长征精神,实属难得。”台胞青年郑雪婷说,长征之路艰险异常、步履维艰,但先辈们为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令人敬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要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跨越自己的“雪山”和“草地”,自强不息,勇往直前。

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1936年10月,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跋涉和无数次的生死考验,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地区胜利会师,从此,中国革命史上揭开新的一页。

  “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对会宁会师做出过高度评价,从那时起,我便对会宁有了向往。今天,终于来到会宁会师的革命旧址。”瞻仰会师纪念塔、参观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台胞青年高艺铭尤为触动,她告诉记者,自己出生在传统革命老区山西省襄汾县的一个红色家庭,身上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在家庭的传统教育下,熟知红军长征的故事。

  “长征精神总会激励着我不断前行,那些未曾见过的革命先烈,会永远铭刻在我的脑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做好两岸交流联系的纽带,带动更多台胞青年融入祖国发展大局。”

  看沙海播绿的生动实践

  “六枚鲜红的指印,六个家族的信仰。四万亩贫脊的荒漠,两代人出征的疆场!三十余年如风而过,一片绿洲已经茁壮。那是生活的顽强,那是不灭的希望!如铁,似刚!”

  在武威市古浪县境内的腾格里沙漠南缘有一个风沙口——八步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风沙肆虐,侵蚀周围村庄和农田,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

  为了不让耕地被沙漠吞没,1976年,土门镇农民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等“六老汉”决定组建八步沙林场。40多年来,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相继加入治沙造林群体,示范带动全县干部群众参与其中,实现了“让荒漠变绿洲”的治沙奇迹。

开展生态环境主题研学

  活动期间,营员们先后在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开展生态环境主题研学。

  “六老汉的头白了,八步沙的树绿了。六老汉‘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当代愚公精神值得学习,我要将八步沙精神和八步沙地区的成果分享给两岸青年,鼓励他们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火热实践。”台胞青年王雅雯说。

  据讲解员介绍,林场目前与周边农户合作成立了林下经济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沙漠土鸡溜达鸡,与此同时,积极培育沙产业,在梭梭树根部接种的肉苁蓉,一亩地能带来五到六百元的经济收益,随着当地不断修复生态环境,古浪县羊产业迅猛发展,成为了全省养羊第一大县。

  “压沙造林与发展生态经济有机结合,八步沙林场的变化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台胞青年李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正如总书记所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八步沙治沙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网格状双眉式治沙、麦草方格治沙、尼龙网阻沙固沙等治沙方法,在八步沙林场,营员们实地体验了草方格压沙法。

  “首先用开沟犁开沟,开沟深度为20到30厘米,铺好稻草后,再用铁锹压沙,压成1.5米乘1.5米大小的草方格即可。”林场治沙人朱老师介绍完“草方格压沙”作业方法后,营员们拿起铁锹、背起稻草,开沙沟、铲黄沙,在骄阳似火的盛夏,耕耘出一个个“沙漠魔方”,记录下自己的治沙成果。

  “笨重的工具,松散的黄土,刺眼的阳光,当我拿起铲斗和铁锹时发现治沙并没有想象中轻松。”台胞青年徐林立说,在感受治沙人的不易后,希望呼吁更多两岸青年了解八步沙“六老汉”的故事,为治沙事业奉献心力。

体验草方格压沙法

  感“两山”理论的深刻内涵

  河西走廊,祁连山下,天籁静美,草原辽阔。8月8日,营员们来到张掖市山丹县,在历史悠久的世界第一马场——山丹军马场感受豪迈壮阔的西北风光,学习了解“两山”理论在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中的生动实践。

参观山丹军马场

  据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山丹分局局长张志新介绍,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山丹军马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依托鸾鸟湖、窟窿峡、大黄沟景区,建成槐溪小镇、骠骑大营等景点,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在“绿色之变”中逐步实现“富足之变”。

  台胞青年李惟博认为,保护生态就能让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就会有更多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

  步履不停,脚步不止,短短七天的传统教育研习之旅让营员们对革命创业精神、乡村振兴、“两山”理论等主题有了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全国台联台胞部综合处副处长卢芸艺在总结座谈会时表示,身为台湾人,当知台湾事,当立统一志。大家都是定居在祖国大陆的台湾青年,是实现祖国统一不可或缺的力量,希望能将研习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分享给岛内的台胞乡亲,让他们对大陆有更丰富立体、全面新鲜的认识,充分发挥台湾省籍青年的身份优势,把握统一大势,勇担责任使命,凝聚青春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章。(图/文 马孟起)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