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跨越古今的“豫见”之旅——2024年全国台联第三十届台胞青年冬令营河南分营活动侧记

2024年03月11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在河南,感受这一砖一瓦皆为史诗;在河南,仿若这一枝一叶都有故事。”

  “深厚的文化历久弥新,有许多沉睡的历史真相还在静静地等待重见天日……”
 
  “我从宝岛来,根在中原处;河山一统时,华夏崛起路!”
 
  “感谢主办方,让我在洛邑古城,圆了在台湾无法实现的‘穿着汉服逛古城’的梦想。似乎真的回到了千年以前的大唐盛世,心里说不出的感动。”
 
  1月16日至23日,由全国台联主办、河南省台联承办的2024年全国台联第三十届台胞青年冬令营河南分营活动圆满落幕。来自台湾清华大学、世新大学、铭传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和志愿者近30余人,结束了探访“老家河南”之旅,登上返程的飞机之前,营员们发自肺腑的留言,令人动容。
 
  短短7天的行程,营员们的足迹遍布安阳、焦作、洛阳、郑州等地,在殷墟博物苑、曹操高陵博物馆、龙门石窟、文字博物馆、少林寺等,感受厚重的中原文化、追寻灿烂的黄河文明;赴台资企业、创业基地、文创基地参访,感知现代河南的变化发展……行程满满,收获满满。
  
在安阳殷墟博物苑合影
 
  在这里,探寻华夏文明的起源 
 
  人们都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翻开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你会发现其中河南有三千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历史曾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和浓缩,不仅影响和推动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今天乃至将来仍然具有巨大的价值。
 
  对河南的探寻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此次冬令营,营员们从逛博物馆开始。
 
  在殷墟博物苑,宫殿宗庙遗址古红色的大门古朴典雅,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看着形态各异的甲骨文字,聆听着甲骨发掘的过程,营员们沉浸其中,兴趣盎然。暨南大学的台生刘任汉说,“我理解这个吉祥如意的‘吉’字,意思是希望大家可以把兵器收纳好,双方握手言和,代表着和平吉祥,以及共同进步的意思,希望我的家乡台湾能够早日回归大陆,两岸一家亲,大家一起共同进步、吉祥如意 。”
 
  “甲骨长廊”上,来自台北商业大学的柯俐安和吴安琪不时摆出甲骨文造型,两人在“向”字前牵手半蹲,“你看这个字像两个人面对面而坐,可能有方向的意思”。
 
参观博物馆
 
  在曹操高陵博物馆,随着讲解员的步伐,营员们深入了解曹操生平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古代墓葬文化、政治制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新北市高中老师黎家庆说,“没想到今天能够身临其境来到曹操高陵,我们的课本就有引用他的文章,读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啊!单就说历史,两岸是完全一样的。”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文字贯古今。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营员们不禁感叹,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仅是中国文字的传承,更展现了中国当代科技的新貌。
 
  台湾艺术大学周玖桉激动地说:“不同于殷墟博物苑中对于某些卜辞的简单翻译,文字博物馆中详细展现了对于甲骨文如何收集、整理、考释与研究,突然就想起之前修过一门关于中国书画美学历史的课程,提到王国维先生是根据甲骨卜辞推断出商朝帝王之更迭,证实了《史记·殷本纪》的真实性;而仓颉造字的传说,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此六种造字方式精巧却含万千奥妙,似是前人留下的种种痕迹传达了某种讯号,使得后辈们站在巨人之肩登高望远,冥冥中牵引出起千丝万缕之文化传承之血脉……” 
 
  而在河南博物院,周玖桉终于看到了课堂上提及过的《鴞尊》。“犹记老师笑容满面地告诉我们‘鴞’是好战的象征,而《鴞尊》的墓主人妇好则是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来到殷墟遗址妇好墓坑前时,彷彿可以穿过重重岁月、循着先人之遗迹描摹出妇好英姿飒爽、能谋善断的模样。”
 
  来自台湾大学的詹宇翔则说,“古代大邑商朝代的甲骨文,记载着中国上古文明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为后人探索两岸华夏子弟的共同起源,找到了共同语言。并同时开启了一种新思路,去看卜筮术是如何辅助古代商朝的政治决策和当时人文与自然宇宙观之间的关联,这简直太有意思了。”
 
  台湾师范大学的白璧菱是美术系学生,对文物有着异于常人的执着。参观完几大博物馆,她直言“不管是曹操高陵抑或是河南博物馆都给我一种不太真实的感觉,是真的吗?自古出现在课本中的人所长眠的地方,所用的器具竟然都是真实存在,惊人的感受构成一种不真实的氛围,跟着博物馆展区的规划重新从认识到体验历史,感觉太虚幻了。这种幸福到太不真实的、与古人共感的、跨越千年的共振,太美好了!”           
 
参观文字博物馆留影
 
  在这里,感受生生不息的延续
 
  黄河文化,生生不息。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河南焦作的武陟县是黄河文化之乡,在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营员们现场体悟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坚强图治的砥砺精神。
 
  由雍正皇帝亲笔撰写碑文的“御制铜碑”,是记载清代治河丰功伟绩的明证。“嘉应观,让我觉得大家很知道老祖先们的贡献,懂得感恩,这是中国人美德的一种体现,历久弥新,令人感动。而眼前这个‘龙王庙’祭祀着整条黄河泛滥成灾、能人治水的种种故事,真的要来到大陆,才有办法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南水北调国家方志馆,空前绝后的“南水北调”超级工程,不断刷新着营员们的想象力。“中国尊禹为圣王,可侧面看出水利建设对中国治理制度的影响。清代的嘉应观和南水北调工程,皆是此种民族文化最有力的证据,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动用庞大的人力集体投入,需要更有效率且集中的管理,以及强而有力的中心思想或精神领袖作为号召。而治理黄河、通调水道这种大工程,也只有中国大陆才做得到。”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历代这些治河工程的故事,还有如詹宇翔一路以来有思考,有感悟,有情感的营员们。
 
参访龙门石窟、嘉应观、大咖国际
 
  “欲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如果说博物馆收藏展示的历史实物是体验和感悟历史,与祖先心灵交流对话的殿堂。那么在洛邑古城的应天门,司马光的这句诗则被清楚地具象化——随处可见身着各朝代汉服的女生、男生,各个满面春风、精神饱满,好似时刻准备穿越古今,见证某个历史厚重的一刻。
 
  河南省台联会长李婷一直随团陪伴,直至行程过半要赶回赴会才与大家不舍告别。在洛阳,看到大家对体验汉服充满期待,李会长当即决定满足大家心愿,安排了每位营员体验汉服文化。她说,“回到老家河南,我想让同学们都不虚此行,更想让同学们感受到,老家河南这千秋万代的岁月厚重,值得你们千山万水的奔赴”。
 
  于营员们而言,身着汉服的喜悦,不仅是稀奇先人服装,更是自信感受着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后人一代代传承。
 
  龙门石窟,是曾出现在两岸历史课本上的名胜古迹,作为石刻艺术宝库,营员们自然并不陌生。而今壮观的景象就在眼前,白璧菱对其壮丽之美感概:“站在远处看着石窟中每一座座石雕遍布了几乎一整面的山,奉先寺的佛像宝相庄严,传说以女皇武则天的样貌雕刻,但据当天的讲解员所述,此种说法众说纷纭,可见对于历史既不能全信也不能半信,必须不遗漏细微末节,也许可从此产生些个人的推断与思考……”
 
  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诗云:“人生亦有祖,谁非黄炎孙?归鸟思故林,落叶恋本根。”全国100个大姓中,起源于河南和部分源头在河南的有78个,台湾的黄姓、陈姓、林姓、郑姓等大姓均来自河南。因此,河南被称为“老家河南”,成为中华儿女心灵的故乡。
 
  台湾学生黄敏茹如今在郑州大学读大四,准备继续在大陆深造读研的她已经悄悄许愿,希望能考中心仪的学校。在老家河南家谱馆,她惊喜地找到了自黄姓的出处:“来到这里才知道黄姓的发源地就在河南的潢川,神奇的是连我从哪个县来都查得到,泱泱华夏,根在河南,真的不虚此行!”

  在这里,心中只有河南

  作为南方人,参加冬令营的“小土豆”们最期待的便是见到皑皑白雪,最好能再酣畅地打个雪仗。老家河南自然不会亏待远道而归的台湾“小当归”们。在大家抵达的前一天,河南便落下了新年里第一场雪,接着是第二场、第三场。
 
  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云台山、有“禅宗祖廷,天下第一名刹”之誉的嵩山少林寺,多了雪景的映衬,给了营员们太多的惊喜!
 
  红色石英砂的地貌加上几千万年的地质改变形成的美景,让白璧菱深深不能自已:“我脑子里完全具象化柳宗元的那首诗——独钓寒江雪。甚至连诗都难以表达我的喜爱,希望有一天我还会再回来,且我一定大力和好友分享云台山的美。”
 
  台湾阳明交通大学的许嘉芸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壮观的雪景,第一次看到冰挂、冰柱,还有漫天大雪纷飞的浪漫、结晶上清楚的六角形、冰雪融化在掌心的感觉,每座山都披上白茫茫的雪被,这样的美景深刻烙印在她的回忆中。
 
雪中乐
 
参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
 
游览少林寺
 
  “您从何而来?您为什么而来?”我想,只有河南,能给出答案。
 
  河南新晋网红景点——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一座占地600多亩的庞大戏剧建筑群,更是一座流动的文化艺术大展演,将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流动与静止、声音与画面、演员与观众等等,进行了各种有机的关联,由此碰撞生出一种特别奇妙的参与体验。在这里,光影技术运用到极致,仿佛穿越数千年的历史,相遇不同时空的名人。不少营员从剧场出来都红了眼眶,更有营员激动地说:“受不了了啊,我的心被‘撞’了一下又一下!”
 
  台湾东海大学许芳慈直言“只有河南”超越了之前最期待的洛邑古城,剧场里的每场戏都让其感动到频频掉泪,她说,“舞台光影、配乐的呈现,演员神情、姿态的表演都让我身临其境,时间似乎也跟着倒退回了千百年前,最重要的是让‘老家河南’烙印在每一位观众心中:原来每一个中国人和我们的文明,都来自河南这片土地。我曾经以为会爱上一座城市的原因无非是‘风景漂亮’‘发展繁荣’,没想过竟是通过戏剧,土生土长于台湾的我,到今日才知道原来自己喜爱的华夏文明,引以为傲的炎黄血脉,长期服膺的礼乐习俗,一切一切都来自于——老家河南。”
 
  “那句‘就是这里吧?就是这里’,先贤们笃定就是这里,他们看到了自己所创造的文明还在延续,他们的精神传承至今。”本次冬令营的志愿者,现就读北京大学的台生林彦辰有感而发。
 
  詹宇翔一直对促进两岸青年加深对彼此文化及历史的认识十分积极和热忱。“我几次来大陆,都听到很多欢迎台湾青年来大陆工作、创业的声音,我很好奇,台湾青年来这里的优势有什么?又能做什么?……”
 
  在行程接近尾声的台青代表座谈会及冬令营总结会上,詹宇翔抛出了自己的疑问,河南省台联邀请在地创业就业的台湾青年一一解答了营员们的疑问。
 
冬令营总结会
 
  此次的河南之旅,詹宇翔更是感触颇深:贯穿整趟旅程的一句话“豫见中原 老家河南”,真的如实呈现了河南的人文气质,一切的故事像是都从这里发生。两岸分裂至今,有许多认同难以达成共识。如今,追根溯源回到“中国”的起点,找寻咱们文化的本质和共通点,在两岸关系更为严峻的当下,显得更加珍贵且重要。我认为,这趟参访交流所实现的实质意义,肯定比它表面上的旅程,要来得深远的多!
 
  是啊!“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无论在海峡彼岸还是此岸,融合在两岸同胞基因里的血脉亲情,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拔除。而两岸同宗同源的文化在时间的长轴上沉淀累积,子孙世代繁衍、世代传承。河南,以及两岸同胞,都是最好的见证。(文/易靖茗、安阳市台联 图/易靖茗)
[编辑:张唯琛]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