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天津的故事 | 从革命战火中走来的“爱国爱乡”典范——记天津市台联第一任会长董克

2023年12月15日来源:
  董克,原名董金龙,1914年2月24日出生于台湾省台南市。曾任全国台联第一任副会长、天津市台联第一任会长。

  他将青春韶华投身中国革命 在战火洗礼中践行远大志向

  董克的家当时是台南著名的富商家庭,有三条街的店铺“协兴隆”。为了民族复兴,他16岁时便离开富裕温暖的家,只身到厦门集美中学求学,学习中华文化,坚定做中华民族的一分子。

  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踏破中华大地,抗日战火在陕甘宁熊熊燃起,董克瞒着亲人毅然冲破层层封锁,来到延安抗日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他在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进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攻读革命理论。他作为太行新华日报社的记者,随军出生入死,转战太行山和冀鲁豫地区,在枪林弹雨中深入抗日前线及时报道大量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抗日的英勇事迹;宣传中国人民坚强不屈、英勇斗争的民族气节。后来他随大部队参加战斗,跋山涉水追击敌人,在濒临弹尽粮绝时坚守阵地、击退日寇围剿。日本投降后,董克跟随解放大军继续参加解放战争,为新中国诞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董克的这些经历将他锻造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共产党、最早参加革命、最早在圣地延安接受革命洗礼的台湾省籍优秀共产党员,但同时也将他与家人隔绝长达五十年之久。他把思念都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他将半生精力贡献于推动两岸深度融合与天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董克参与筹建全国海员工会、开展南轮北归活动,争取港轮回归祖国等重要活动。相继担任过天津市海员工会劳保部长、天津日报编委、市委宣传部党员教育处处长。1979年,担任天津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 当选天津市第六、七届政协委员。1981年担任全国台联副会长,1982年担任天津市台联会长。1983年离休。

  他在担任市侨办副主任期间,认真贯彻执行党的侨务政策,身体力行、勤奋敬业,为归侨侨眷落实政策做了很多贡献。改革开放以后,他满腔热忱投入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的联谊交流,以诚相待、广交朋友,主动向他们宣传侨务政策、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真诚地为他们的爱国活动创造便利条件。积极维护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合法权益,坚持为侨胞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信赖。董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勤政廉洁、艰苦朴素,工作中团结同志、关心群众,始终保持一位党在延安时期培养出来的党员干部的精神本色,无愧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1981年,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董克和其他同志一起参与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的创建工作并担任副会长。1982年参与筹建天津市台联的工作,后担任会长。此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就与他的晚年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积极学习、向台胞宣传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联络团结广大乡亲,推进两岸交往交流,为消除隔阂、增进共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广大台胞、侨胞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深得拥护和尊敬,被大家尊称为“董老”。

  他将真情融入践行延安精神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宏愿

  晚年的董克心存两件大事,一是践行延安精神,二是希望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实现。作为离休干部,他出门从不向原单位申请用车,而是买月票挤公车或者步行。后来腿脚不便,去医院看病也很少申请公车。他总是以革命者的乐观姿态对待生命,严格要求自己。他晚年有满堂儿孙和体贴的老伴,却始终坚持自己洗衣服、拆被褥,从不让家人代劳。他吃饭从不挑剔,吃起饭来速度还特别快。他说这是在延安时期部队生活中养成的好习惯,不能变。

  他最大的心愿是能有机会再回到家乡台湾,重返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对故乡台湾充满深厚感情,对家乡亲人怀揣无限眷恋。1989年5月,他填写《鹧鸪天》一词,“七二岁华万事长,昔日飘逢远离乡。当年金戈铁马事,今日已是旧词章。思故旧,盼归航,欲恐韵语寄愁肠。清廉舆政守晚节,身退思同南雁翔。”但是归乡之路对于董克来说是那样遥远而漫长,最终他带着终生遗憾离开了人间。1989年10月27日,董克同志静静地躺在鲜花翠柏中,鲜红的党旗覆盖在他的身上。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党和人民事业的老人与世长辞了。时任全国人大、全国台联和天津市有关领导同志,董克同志生前好友以及在津台胞、侨胞前来悼念,缅怀他为祖国革命事业和天津市统战事业奉献一生的光荣事迹。

  (詹高越:天津市台联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照片由董克家属提供。

[编辑:顾美程]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