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铭读台湾

2016年04月25日来源:《台声》

  我还是对台工作的新兵,如果台湾是一本书,那这本书我才读了三分之一。这本书不是那么容易读的,学问很深,要假以时日,用心有心,功到自然成。

  2014年12月9日至16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应台湾海基会的邀请,率海协会经贸参访团访台。陈德铭此行为期8天7夜,相继访问了台湾桃园、新北、台北、花莲、台东、屏东等县市,参加了两岸企业家峰会,考察了台湾精致农业、生物科技、生态观光和志工团体等,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与新老朋友共议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的新构想。

  日前,在海协会小型会客室里,刚刚从台湾返回的陈德铭会长,满脸洋溢着如冬阳般灿烂的暖意,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台声》:请问陈会长,此次宝岛之行是在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出来后,大陆首位涉台高层人士赴台参访,请问您有什么感受?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何看法?

陈德铭参访慈济

  陈德铭:为落实年初两会高层交流互访制度化安排,我日前率海协会经贸参访团赴台参访。因此次参访适逢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束,时机比较敏感,所以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和热议。约有400多名记者随团采访,大家都把此行作为观察下一步大陆对台政策走向的一个风向标。总的看,整个参访活动是平稳顺利的,达到了预期目的。

  访台期间,我广泛接触了台湾各界人士,拜访了很多老朋友,也结识了一些新朋友。与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士都有接触,广泛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对今后两岸关系发展的看法。每天晚上回到宾馆我也会打开电视,听媒体对我此行参访的报道和评论。综合各方反应,最大的感受是,虽然两岸关系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但希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希望加强交流合作、希望不断改善民生,还是台湾同胞最关心的问题。我能切身感受到台湾社会各界和基层民众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热情与期待。所以说,我们有信心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保持两岸和平发展的良好势头,造福两岸民众。衷心希望两岸有识之士能与我们一起,继续增进两岸之间的交流与互信,消除障碍、减少猜疑,与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

  《台声》:我们知道,您是位经济型领导干部,先后担任过苏州市长、陕西省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商务部部长等重要职务。请问,您如何看待两岸经济合作?

  陈德铭:在担任海协会会长之前,我在其他职位上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对台工作,特别是对台经济工作。在商务部工作期间,还全程参与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商签过程。担任海协会会长以后,对对台工作有了一个全方位的认识,感到任务更加具体多样,责任更加重大艰巨。我对有这样一个全方位参与对台工作的机会感到很荣幸,也很珍惜,愿意尽自己所能为这项事业多做贡献。

  总体上来看,台湾经济发展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了“亚洲四小龙”。现在台湾人均GDP已达到两万多美元,是大陆的3倍多,属于发达地区。今年台湾经济增长率保持了3.5%左右,在当前疲弱的世界经济局势下,能有这样的增长也是不容易的。

  但是,世界经济复杂多变,前景并不明朗,两岸经济发展将共同面对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一个经济体的开放程度和市场容量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和抵抗风险能力,台湾有很多成功的经济模式和先进经验,而大陆有着广阔市场和后发优势,两岸经济优势互补、合作空间广阔,应该兄弟携手,深化合作,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此次赴台期间,很多台湾朋友都很关心中韩签署FTA对台湾的影响,我在与16位台湾媒体负责人举行的早餐会上,对此做了说明。确实,中韩自贸区在开放水平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议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其中在面板、机械、汽车还有石化等与台湾产业有所重合的领域会对两岸经贸合作造成一些冲击,但这并非我们原来的设想。我们去年就与台湾签署了服贸协议,货贸协议商谈也一度进展顺利,确实有优先照顾台湾同胞利益的考虑。而且对于外国,我们谈判的原则是平衡对等,要对自己国家利益负责。但两岸是一家人,在两岸谈判中,大陆方面会充分考虑两岸经济体量不对等,顾及台湾社会与台湾民众的实际需求,比如按照已签的服贸协议,大陆给予台湾的80多个条款大部分都是超世贸组织待遇的,台湾给大陆的60多条款中,有20多条款是原来已经有的。但后来因为服贸协议在岛内迟迟未得通过,使我们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更加希望ECFA后续协议尽快完成签署和实施,减少两岸经贸所受冲击。

  另外,中澳自由贸易协议也会对两岸经贸造成影响。澳大利亚非常主动,货物贸易关税全部降至零。给了中国大陆特殊的投资政策,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特殊人才可以有1800人去澳发展,像中医、厨师、美容等,每年还给5000个名额去澳短期就业,也就是暑假可以去短期打工。在两岸,目前都很难做到这一点。现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希望加强与大陆的合作,与大陆有着密切经贸往来的台湾实在不应该自外于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两岸只有不断深化合作,克难前行,积极探索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相衔接的方式和可行途径,才能抓住发展契机,避免被边缘化。

《台声》:此次赴台8天7夜,您重点考察了花莲、台东、屏东、台北等地的精致农业、生物科技、生态观光和志工团体,请问您对两岸今后在这些领域的合作有什么样的构想?

陈德铭参访养老院

  陈德铭:此次访台,我重点考察了台湾东部的旅游业、农业和社会事业,从中学到很多先进的经验,看到两岸在这些领域上合作前景广阔,潜力很大。

  台湾是美丽之岛,很多旅游景点非常有特色,在旅游开发上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模式,与文化创意结合的也很好,但在旅游资源的宏观整合上,在高端旅游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上还有提升空间,我们愿意与台湾观光业界共同来探讨。

  而台湾的精致农业,与生物科技产业结合紧密,对于大陆农业转型升级借鉴意义明显。比如在屏东,台湾渔民通过各种生物技术,改变景观用鱼的基因,使其带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又比如生产一种没有免疫抗体的鸡蛋,专供做生物试验用,行销欧美。这种例子还很多,给了我很多启示。大陆有丰富的物种、广阔的土地和可观的消费市场,而台湾有很多先进农业技术与营销体系,两岸完全可以在这方面更好地合作。我们希望能够创造条件,让更多台湾基层农户直接跳过批发经营环节,来大陆创业,也将考虑继续扩大农产品免关税的范围,以便利更多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

  除产业发展以外,台湾在社会事业方面的成功经验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全民健保领域。台北市有个养老院,是台北市政府建的,却由一家私立医院来管理经营,由一个基金对其必要的、合理的亏损进行补贴,这种公建民营的管理模式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养老院里老人平均年龄约在90岁到94岁之间,看到他们生活幸福,我也感到很高兴。反观大陆的一些养老院,修得很奢华,却让多数人住不起,这是资源浪费。台湾在这方面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值得大陆有关方面借鉴。

  另外,台湾运转良好、高效有序的志工服务体系也很值得大陆借鉴。我在拜会证严上人时,她就告诉我,慈济有70万志工,都必须遵守十诫,最后一诫就是不上街游行参加政治活动,这条对台湾社会的稳定很重要。慈济志工以自己的行动帮助社会,体现出人间大爱,实现自我价值,对于加强社会化服务和社区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台声》:2014年,您先后两次在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等两岸青年交流活动中,就两岸青年就业创业问题,与青年朋友们畅谈,并为两岸青年就业创业支招献策。这次到岛内,您也参访了一些学校,了解台湾青年在就业、创新等方面的事情,请问您对两岸青年有什么说的?有哪些期待?

    陈德铭:近几年来,在我接触的台湾朋友中,有很多是台湾青年朋友。青年是两岸关系的未来,进一步加强两岸青年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台湾青年应该放宽胸怀,主动投入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潮流之中,台湾是很多大陆青年最想去的旅游目的地,而大陆辽阔的国土,也能容纳台湾青年的创业梦想,为他们的个体发展提供空间。我们欢迎两岸青年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协同创新、共同成长,展现两岸青年的朝气和锐气。

  这次我特意去了台北一个非常小的创新实体,叫FAB LAB,即微观装配实验室。这个模式起源于美国,两岸都有引进。台北这家FAB LAB,是一个曾在美留学的30多岁年轻小伙自己开办的,我在那里看到一名12岁的孩子设计的3D打印电路,而且自己做成了实物,很了不起。通过这次不期而访,我深深感受到两岸在青年创新上的合作是值得期待。

  这次在台湾召开的两岸企业家峰会上,阿里巴巴总裁马云代表大陆杰出青年企业家做了演讲,他说过去15年,大陆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很多年轻人在不同领域做出非凡业绩,他愿意建立一个平台,帮助台湾青年到大陆发展。这个倡议很值得赞赏,大陆市场足够大,欢迎台湾青年来大陆发展创业、实现梦想。希望台湾青年立足台湾,放眼大陆,用大胸怀、大格局,开创未来,开创自己事业的新天地。

  《台声》:迄今您担任海协会会长已快两年了,当初您在就职讲话中说自己是对台工作的一个“新兵”,那么,通过近两年来的工作实践,您现在会是什么样的体会?能与我们的读者一起分享吗?

  陈德铭:其实,如果把台湾比喻成一本书,这本书我才读了三分之一。我过去说,如果我过去和全球打交道是广角镜,那么和台湾就得用长焦镜,甚至微距镜。台湾这本书不是那么好读的,学问很深,要用心有心,假以时日,慢不得,急不得。慢了,教科书变了,舆论环境变了,一代代人隔阂会更多,距离会更远。但也急不得,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并最终走向和平统一,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不断地巩固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础。这其中有一条是最最关键的,就是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不能受到损害,守住了这一条,两岸关系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坎坷周折都不会影响大局。

  我们现在和台湾各界联系的方式很多,比如通过交流参访、会见座谈以及举办青年夏令营等等,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不可能接触到我们想见的每一个人。但不管怎样,我们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到台湾各界人士,特别是基层民众和青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想了解他们对于两岸关系发展和交流合作的想法。所以,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地丰富我们的工作方式,开辟更多的交流渠道,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台湾的社情民意。我觉得,台湾的民众是非常善良可爱的,我愿意为增进和密切两岸同胞的感情多做贡献、多想办法。(易靖茗、章涟漪)
[编辑:郜利敏]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