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曦 一生为祖国奔劳的奇女子

2016年06月23日来源:台声网

  

  “现在我哪里也不想去,除了大陆。只要有时间和机会,我都愿意回大陆看看。”这是台湾传奇女作家陈若曦近日拜访中国现代文学馆时所说的话,一语道破文人的家国情怀。

  这位有着传奇简历的女作家随和而又朴实,28岁时,为了追求心中的社会主义,她和丈夫毅然来到祖国大陆生活7年。之后,在美国等地漂泊了20多年的她,又放下家庭独自一人回到台湾,为故乡作贡献。

  如今,这位拥有灰白短发、爽朗笑声的女先生,依然青春。

  台湾光复,改变了她的一生

  1938年11月15日,陈若曦出生于台北乡下的一个木匠家庭。那时候台湾还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日当局为进一步控制台湾民众,在台湾推行皇民化教育,要求台湾男子一律要有和使用日本名字,而对女孩子,则是强制要求登记的名字必须要有“子”字。陈若曦最早的名字被逼迫叫陈珠子,直到台湾光复后,家人才将她的名字改为陈秀美。陈若曦,是她考上台湾大学后,给自己取的笔名。原因无他,只是不希望读者在阅读其作品时,因为姓名判断出性别,从而产生直观上感性判断。

  1945年,台湾光复时,陈若曦刚读小学一年级。某天深夜,有人来找陈若曦的父亲陈阿川,父亲便出门了,直到第二天天亮才回来。回来后父亲得意地告诉小若曦,他们是去把帮助日本人欺负台湾同胞的训佐(警察)打了一顿。这是陈若曦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压抑太久的台湾人,这时开始发泄日据时期所受的委屈。

  光复前一年,木匠陈阿川在台北给一户日本人修房子,后来这家人离开台湾时,把房子送给了陈阿川,一家人还欢喜了好一阵子。可没读过书的陈阿川,并不知道房子是要有产权证的,那户日本人家走时没有给他房产证。这样在光复后,政府在清理资产时他的房子被算成了台北市产。陈阿川又不得不再花所有的家底再把房买下来。

  父亲只得继续去做工,搬家的重任主要就落在了陈若曦和哥哥陈德意的身上。当时的乡下老家和台北市隔着一条川瑞桥(光复后改名叫中正桥),兄妹俩拉着板车,来来回回了好几趟。这是陈若曦第一次踏上台北市的土地,从此展开了不一样的人生。

  到了台北市后不久,陈若曦重新开始读书,接受的是中文教育。她还记得,新的《民众国语读本》第一课,是《中国人》。“所以,我其实接受的是完整的中文教育。”陈若曦说,是台湾光复,改变了她的一生。此前,台湾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有分类,教育水平高的,都是只给日本人就读的,只有少数台湾权贵家庭才能进去读书。光复后,则是所有的学校一视同仁,进入需要考试,通过成绩的高低进行择优录取。

  1947年,爆发了至今对台湾还有深刻影响的“二二八”事件。如今,很多台湾年轻一代,受李登辉、陈水扁时期教育的影响,以及民进党长期以来的选举“宣传”,把事件理解成是台湾外省人对本省人的欺压。作为事件的亲历者,陈若曦说,作为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我想说一些公道话,其实当时亦有很多外省人被杀害,只是因为他们的家在大陆,台湾没有什么亲人,死亡了也没有人知道,被扔在淡水河里,十分悲惨。

[编辑:刘畅]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