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迷思 对两岸关系伤害会很大

2016年05月17日来源:中评网
三大迷思,戳破时怎么办?
  中评社香港5月月17日电/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讲师、台湾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宗昊在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5月号发表专文《两岸关系的三大迷思与后520展望》,作者指出:“近期台湾对于两岸关系存在着三大迷思:未来两岸关系差不过陈水扁时期?只怕未必!‘九二’、‘两岸’的字眼就代表充分善意?当然不够!‘服贸’、‘货贸’台湾说要就可以拿到?更不可能!但在这些迷思充斥下,台湾岛内充斥着盲目的乐观情绪,对两岸关系抱持着轻忽的态度,认为可以绕过,或就算置之不理也无所谓。”作者指出:“台湾真的能绕开两岸关系而别有天地吗?地缘政治论述告诉我们:非常困难!大陆的体量太大,又距离台湾太近,大陆的一举一动势必牵动着台湾,这是客观事实,而非任何人的主观意愿所能轻易改变。”文章内容如下:

 

  从今年1月台湾大选落幕,到5月20日蔡英文就职前,新时期的两岸关系已提前经历了长达四个多月的磨合期,民、共双方频频出招。

  先是蔡英文在选后随即接受“自由时报”的专访,再度阐释何谓“维持现状”。大陆“两会”期间,高层领导轮番上阵强调“九二共识”,统一口径,拟收正本清源之效。在甘比亚与大陆建交之际,蔡英文再度接受“中国时报”专访,呼吁大陆更多释放善意。与此同时,“两岸协议监督条例”还在立法部门中扰攘,台湾加入亚投行的争议以及肯尼亚遣返电信诈骗嫌犯等事件又纷至沓来。两岸关系的大戏,绝无冷场;而情势变动之快,又让人目不暇给。

  马当局即将卸任,很难想像一个看守时期的政府还得应付这么多事情,就算是晚霞的最后一抹余晖吧;但夹在民、共之间,里外不是人,也确实难做。另方面,蔡英文即将于5月20日粉墨登场,她的就职演说承先启后,既总结了之前四个月的民、共磨合经验,又宣示了未来执政后蔡当局的政策动向,可说是近期两岸关系大戏的压轴一幕,全世界都等着看。 

值此关键时点,台湾岛内却充斥着许多对于两岸关系不切实际的想像,以及似是而非的迷思(myth),对未来两岸良性互动的伤害颇大,值得深入剖析。

 

 

  未来两岸关系差不过陈水扁时期?

  绿营有许多政策专家对两岸关系抱持着轻忽的态度,认为就算置之不理也没关系。因为蔡英文上台后,就算两岸的互动不佳,再差也不会超过陈水扁时期;尽管在陈水扁时期两岸关系如此低荡,台湾人民也都挺过来了,所以不用过度放大两岸关系的重要性,更不用自己吓自己认为大陆能把台湾怎么样。

  这样的观点看似成理,特别是从政治面而言更是如此。就算是在马英九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两岸的领导人不曾见过面,两岸之间没有“热线”,主管两岸事务的部门首长也没有定期会晤,更遑论陈水扁时期。但这一切似乎和台湾人民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天高皇帝远”,两岸大事与我何干?这样的观点容易激起台湾人的同理心,也正因为如此,逐渐成为弥漫在台湾社会的普遍迷思。

  之所以将此观点称为迷思,是由于类似的看法忽略了一个关键而又重要的事实:两岸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断拉大,大陆相较于台湾早已今非昔比。在马英九时期由于两岸亲善的缘故,两岸实力对比的重要性并未彰显。但在即将展开的蔡英文时期,如果两岸关系下行,大陆与台湾之间实力差距拉大的威胁将立即浮上台面。相较于以往的陈水扁时期,蔡英文时期的大陆是否有更多的资源足以撼动台湾社会?这几乎已是一个无须争论的问题。

  在政治上,“雪崩式断交”除了煽动情绪外,对台湾人民而言反倒是最无关痛痒的事。但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在国防武力上的长足进展,特别是海、空军逐步实现了质的飞跃,左右东亚局势的影响力已不断增强。如果说武力是政治的最后凭藉,相较于台湾的进展缓慢,大陆在未来蔡英文时期确实有更强硬的本钱。但除非两岸关系跌破底线,大陆诉诸武力的可能性很低,在和平时期,经济的影响力远大于军事。

就经济而言,两岸的实力差距逐步拉大反而较军事更为明显。在2005年,大陆的GDP约为2.25兆美元,台湾则是3700亿美元,大陆是台湾的六倍;大陆产值最高的广东省是2700亿美元,离台湾还有明显差距。在不到十年之后的2014年,大陆的GDP已提升超过10兆美元,台湾则是将近5300亿美元,大陆已超过台湾约二十倍;大陆产值前五高的省份包括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等,都已凌驾在台湾之上。

 

  如果大陆只是经济规模巨大还不可怕,关键是台湾与大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经济联系,这些联系都可以转换作为政治筹码。台湾是外向型经济体,贸易是台湾的经济命脉。在2014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地,占了将近四成的比重,比排名二、三、四的东南亚国协、美国、欧洲加起来都还多。大陆也是台湾最大的进口地,占了18%。由此可见,台湾对大陆的贸易依存度很高,并由大陆赚取了高额的贸易顺差。

  另方面,大陆近期也在不断推动产业升级,特别是电子业的成长迅速,“红色供应链”的崛起,将对台湾在世界(包括大陆)的市场份额构成正面的挑战。台湾的电子业如何深化在大陆的布局,并寻求两岸产业合作,以期能搭上“红色供应链”崛起的班车,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是台湾厂商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初在陈水扁时期尚未出现的经济挑战。

  对大陆而言,两岸之间联系紧密的贸易和产业,都可以作为牵制台湾当局政治走向的资源。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当年陈水扁时期大陆就可以如此操作。但现今大陆的经济规模与当初已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在经济体承受冲击的能力,还是市场的购买力或是产业的技术能力都已大幅提升。以往有所顾忌,不愿贸然出手的牵制因素都已明显减弱。

  在陈水扁时期,大陆因自我克制而没有积极行动,但这不意味着未来在蔡英文时期,大陆就会消极而无所作为。一旦两岸关系出现风吹草动,大陆在经济上对台出手,台湾的景气寒冬势必降临,并将付出惨重的社会、经济代价。就算不动用武力,现今的大陆在面对台湾时也较以往有更多的牌可以打。如果不积极经营,未来蔡英文时期的两岸关系当真坏不过陈水扁时期?除了缺乏政治联系,大陆不会对台湾的经济、社会构成太大影响?这恐怕只是一厢情愿的迷思而已。

 

  “九二”、“两岸”的字眼就代表充分善意?

 

  蔡英文在选前就提出“维持现状”的主张,表示在两岸关系中不会主动惹麻烦,更在赴美访问时抛出“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的说法,用迂回的方式回应大陆的“一中”诉求。她也不像以往般排斥“九二”的字眼,甚至在许多公开场合与媒体专访时会主动提及,更在“监督条例”的名称上拍板使用“两岸”一词,以免其它更激进的“台独”用语刺激大陆。绿营普遍认为,蔡英文的系列举动已向大陆释出足够的善意,大陆不应再作得寸进尺的要求,同时也应拿出更多的善意回应。

  之所以将这样的观点称为“迷思”,主要是由于这些看法都是出自绿营“想当然尔”的本位思考,并没有充分顾及北京的立场,以致双方难有交集。如果“换位思考”,从北京的角度来看,则大陆所认可的“九二共识”一词,已是向台湾释放的最大善意。大陆强调“一中”,台湾则接受“各表”,大陆在“九二共识”的内涵上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许台湾所表述的“一中”是“中华民国”。大陆要求台湾接受的只是作为代理的“九二共识”,而非直接的“一中原则”。

  藉由“九二共识”搭桥,大陆努力扩大两岸的交集与共有的政治基础。很难想像一个大国会愿意在核心立场上做出让步,还是不小的让步,同意使用一个不带有“一中”字样的用语──“九二共识”作为双方互动的基础。对大陆而言,这既是对台湾的最大善意,同时也是退无可退的底线。

  藉由之前的“习马会”,大陆已释出明确的讯息,将建立以“规则”为本位的两岸关系。北京对台湾当局的评价,取决于其是否接受“九二共识”,这也将是两岸关系运作最重要的“规则”。在今年三月的大陆“两会”期间,高层领导人逐一出面强调“九二共识”并对台喊话,大陆对此的重视可见一斑。

  如果从北京的立场观察蔡英文的系列作为,相较以往,确实有所进步;但她始终不肯正面接受“九二共识”,仍然在不断的迂回、闪躲,不仅无法突破民、共互动的瓶颈,也远不符合北京的期待,更称不上是充分的善意。就如同学生参加考试,虽然分数从30分进步到50分,但依然没有达到60分的及格标准;学生不能因为成绩有所进步,就可以免责,甚至要求享受成绩及格的待遇。

 

  “服贸”、“货贸”台湾说要就可以拿到?

 

  从今年二月台湾的立法部门开议以来,“两岸协议监督条例”的立法工作就被各党视为是重中之重,审查工作已如火如荼的展开。藉此作秀、搏知名度的有之;认真推动法案,想早日实质审查“两岸服贸协议”、“两岸货贸协议”的亦有之;政策圈中甚至传出,只要“货贸”不要“服贸”的声音。综观这一切政局纷扰,似乎都陷入了某种迷思:“服贸”和“货贸”难道是大陆求着台湾,只等台湾点头就可落实的吗?

  大陆当初在“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框架下和马当局谈判“服贸”、“货贸”相关协议,初衷是想放权让利,惠及更多台湾的产业与人民。正因为如此,北京特意赶在中韩FTA谈判完成前,先和台湾方面协商,想将更多的优惠提前放给台湾。岂料台湾先是出现了“太阳花学运”,打着“反中”的旗号煽动民粹;后来台湾内部又要求先通过“两岸协议监督条例”,再实质审查“服贸”、“货贸”相关协议,更是直接打脸大陆的善意,让北京有自讨没趣的无奈与气愤。

  眼看台湾内部的政权交接在即,但“服贸”、“货贸”相关协议仍前景不明。平心而论,台湾接受“服贸”、“货贸”相关协议的黄金时机已过,不再是台湾说要就可以拿到的。未来蔡英文当局如不明确接受“九二共识”,就算通过了“监督条例”和“服贸”、“货贸”相关协议,大陆很可能会以“重大情势变迁”为由,直接撤销相关协议。

  未来就算台湾要求重启谈判,大陆也很可能置之不理;或是双方坐上了谈判桌,但大陆不再放权让利,而是公事公办、争锋相对,最终根本就谈不出结果。在两岸欠缺共同政治基础之下,“服贸”、“货贸”只是政客欺哄人民与产业的伪议题,终究如水中捞月而徒劳无功。

  当然,对于“服贸”、“货贸”相关协议,台湾岛内始终有不同的声音。也有学者和政策专家指出,相关协议对台湾未必有利,不要也罢。但从报章媒体很容易就可看到,产业界不断发声,积极敦促政府,希望能尽速通过相关协议。到底有利没利,利害相关者更清楚,这一切似乎已有公论。台湾拿不到“服贸”、“货贸”,对已疲软的经济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误台”的帽子,届时就将扣在动辄标榜“爱台湾”的绿营诸公头上。 

 

  展望后五二0

 

  近期台湾对于两岸关系存在着三大迷思:未来两岸关系差不过陈水扁时期?只怕未必!“九二”、“两岸”的字眼就代表充分善意?当然不够!“服贸”、“货贸”台湾说要就可以拿到?更不可能!但在这些迷思充斥下,台湾岛内充斥着盲目的乐观情绪,对两岸关系抱持着轻忽的态度,认为可以绕过,或就算置之不理也无所谓。这样的情绪与态度很可能反映在5月20日蔡英文的就职演说中,要从她的口里听到“九二共识”一词的机会应该相当渺茫。

  台湾真的能绕开两岸关系而别有天地吗?地缘政治论述告诉我们:非常困难!大陆的体量太大,又距离台湾太近,大陆的一举一动势必牵动着台湾,这是客观事实,而非任何人的主观意愿所能轻易改变。从近期台湾参加亚投行的争议,以及肯尼亚遣返嫌犯的事件就可发现,两岸关系是很难绕开的,与其消极不理,不如正面以对。为台湾考虑,最直接的出路就是积极经营两岸关系,化危机为机遇,凭藉大陆的体量以及与台湾的特殊关系而发展,这是一条事半功倍的发展道路。

  蔡英文在5月20日的就职演说固然重要,但历史并非到此终止,而是会继续演进下去;就算她在5月20日没有明确接受“九二共识”,也不代表她在以后就一定不会改变态度。展望后五二○,有几点想法值得一提:

  首先,未来蔡当局如能接受“九二共识”,将两岸关系导回正途,这不仅符合台湾的根本利益,更是两岸人民之福。在速度上应该宁快毋慢,拖延越久,对台湾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就越大,台湾遭逢的无谓损失就更多。

  其次,岛内虽有部分群众和团体坚决反对“九二共识”,但这不构成蔡当局拖延接受“九二共识”的理由。当初煽动“反中”情绪以收割政治利益时,就应考虑到克服民粹所需付上的政治成本。如何疏导和安抚特定群体的情绪,这是蔡当局责无旁贷的工作。

  最后,如果蔡当局终究没有接受“九二共识”,而台湾也如预期般落入发展艰难的处境,除了蔡当局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台湾人民也需瞭解,这是历史的共业,需要全社会一起承担。正是台湾人民用选票,让蔡和民进党取得执政地位。对于当初的政治选择是继续认命承担,还是在未来用选票导正当初的错误,将进一步考验台湾人民的政治智慧。

[编辑:林雪]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