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矗立——全国台联协助台湾谒陵团立碑的故事

2021年11月01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一座碑的竖立
  不但需要机缘、
  历史的积淀以及与时代潮流的合拍
  更需要一群人和两岸同胞的
  爱国情怀与努力
  黄帝陵前的那座“台湾碑”就是见证
 
  在古木参天的陕西黄帝陵内,轩辕庙前阶下右侧,矗立着三通石碑,从外向里依次是“澳门回归纪念碑”和“香港回归纪念碑”,在这并排而立的两方碑的侧后方约5米处,还矗立着型体基本一致的一方石碑,那就是2006年竖起的“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近年来,三通石碑特别是“台湾碑”前成了一处游人必看的景点,游人们对它充满热情和好奇,经常可以看到导游站在碑前向参观的海内外游客解说这石碑竖立的经过和有关故事。时间虽已过去15年,但立碑和揭碑的全过程,那段经历,还是那样令人难以忘怀。
 
  立碑的缘起

  故事还得从76年前讲起——
 
  1945年10月25日,这一天,台湾挣脱了日本长达50年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抵御外侮、扬眉吐气的一天,那一天,普天同庆。1946年,也就是回归祖国一周年之际,为了表达台湾回归祖国、台湾同胞重回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并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由台湾各界知名人士自发组织,公推林献堂等台湾社会各界代表15人,组成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台湾人民前往上海、南京等地,他们拜谒了中山陵并前往西安,准备亲谒黄帝陵,向轩辕始祖祭告:“台湾650万同胞,脱离日寇统治,重归祖国怀抱。”这不仅是致敬团向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祭告,更是台湾人民认祖归宗的宣言。但是因为遇雨等原因,未能抵达黄帝陵,只得在200里外的耀县举行了隆重的遥祭仪式。致敬团基本完成了原定的任务,唯独没能亲到黄帝陵前祭拜,在全体成员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丘念台关于“台湾光复致敬团”行程安排致姜振骧的信
 

1946年8月29日,“台湾光复致敬团”出发前在机场留影



1946年9月12日,“台湾光复致敬团”在陕西省耀县中山中学体育场遥祭黄帝陵

  60年过去,一个甲子的时光。有一位执着的台湾老人,带着原“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后辈子孙,组成了“‘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按照60年前的日期来到大陆,踏着先人的足迹,续写未曾写完的历史——立碑。他就是原“台湾光复致敬团”的成员之一的林宪。
 
  立碑的经过

  2006年的春天,全国台联文宣部接受了会领导交给的协助“‘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在黄帝陵前立碑的神圣任务,具体实施工作就落在了全国台联文宣部宣传处。虽然没有关于这次立碑的直接记录,但事后经过向多位参与过立碑的全国台联工作人员了解,还原了整个立碑的大致经过——
 
  全国台联文宣部宣传处原处长谢同生回忆说,黄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那里立碑,是复杂又浩繁的工程。能不能在黄帝陵内立碑,碑是什么样的,怎么刻立,这一系列问题提了出来,他们谁都给不出答案。更紧迫的是时间,要赶在“谒黄帝陵团”拜谒黄帝陵之前完成任务。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他们心理压力可想而知有多大。但立碑深远的政治意义,激励着他们全力以赴地投入工作中。
 
  那段时间,他们与台湾、陕西两地电话不断,就立碑的种种细节进行认真研究商榷。同时,他们还不断向国台办请示汇报工作,向国家文物局通报有关立碑情况并正式提出立碑申请。为了赶进度,工作加班加点成了常态,在大家夜以继日的努力下,立碑的方方面面理顺了,参与的各方基本达成共识。万事俱备,立碑就等国家文物局的批复了。
 
  国家文物局非常重视此次立碑,有序而紧张地进行审批程序。2006年7月5日,为了不影响立碑进程,国家文物局电话告知四点批复内容:1、原则同意在黄帝陵内立碑;2、碑材用墨玉石,体量、风格、式样与香港回归纪念碑一致;3、制碑、立碑由全国台联和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共同监制;4、碑文请示国台办审定。有了国家文物局的正式批复,谢同生和文宣部领导立即赶赴陕西落实制碑、立碑事项,此时距“谒黄帝陵团”拜谒黄帝陵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了。在黄帝陵内,他们与陕西省台办、省委统战部、省文物局、省台联、黄陵县和黄帝陵管委会等单位参与这项工作的同志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召开了现场会,细致地研究讨论了制碑、立碑的工作,同时做出了明确具体的分工。
 
  西安碑林博物馆副研究员马骥(曾经参与过香港、澳门回归碑的设计)回忆说,在2006年7月下旬得知立碑的事,尤其是听了当年遥祭的那一段经过,他觉得这个事跟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一样,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在黄帝陵立碑是千秋万代的事情,所以就一定要非常认真努力搞好。
 
  马骥说,“台湾碑”的设计与“香港碑”“澳门碑”一样,高度都是3.6米,这就象征着,台湾光复和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制这么大的碑,需要一块几十吨且没有瑕疵的石料,现采是肯定来不及了。他们制碑都是用富平产的青石,这种石头质地细腻,硬度合适,是刻石碑非常好的材料。但是由于采石场附近正好有座唐陵,弄不好会危及文物安全,所以当地有关部门已经禁止采料。听说当初制香港回归纪念碑时,在富平留有一块备料,这么多年过去了,不知那块备料还在?是否完好?马骥心里没底。很明显,如果石料没有,那制碑、立碑就无从谈起了,前期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只有寄希望那块备料了,他连夜赶到富平采石场去看。谢天谢地,石料还在。看到那块巨石的一刻,他心中悬着的石头落地了。
 
  石碑的设计风格确定为仿汉雀式,古朴、典雅、美观,马骥推荐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赵熊书写碑文。他的书法写得很好,尤其是隶书自成一格。马骥跟他说,碑上只要他的字,不落他的名,他干不干。他说,这是政治任务,况且又是一件大好事,他应该全力支持。他觉得自己能为台湾光复这么大的历史事件做出点贡献,在一生中是一个荣幸的事情,作为中国人他应该这样去做。
 
  陕西省台联原会长吴庆洲回忆说,陕西省台联正式接受这个任务差不多是在2006年6月。他们机关的工作人员看过全国台联发来的资料,一致认为这件事有着非同寻常的政治意义。从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到民进党掌权,岛内“台独”势力呈蔓延之势。他们就是要通过在黄帝陵前立碑,记录60年前的那段历史,用历史事实来遏制“台独”。大家表示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工作做好。
 
  吴庆洲说,碑文十分重要,要认真审定。当时,北京、台北,电话不停地打,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差,他们把确定的原件通过马骥转给赵熊,赵熊用隶书写出来。他们仔细核对,一点也不敢马虎,因为刻在石板上再发现问题,石碑就作废了。核对好之后,陕西台联的几位工作人员又专程跑到石刻的现场,盯着一个字一个字地校对,直到准确无误。吴庆洲回忆说,那些天,工人师傅们加班加点,连夜施工,忙而不乱,保证质量,提前两三天终于完工了。台联的工作人员加班也是习以为常的,大家拼了命在做,总觉得他们是在完成先辈没完成的事情,能够参与续写历史的工作,是十分荣幸的事情。
 
  黄帝陵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缑六寅回忆说,接到这个任务,他们感觉对进一步弘扬黄帝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意义重大,所以从上到下非常重视。缑六寅表示,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亿万子孙的圣地,这块地上的碑可不是随便就可以立的。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光复从日本人手里夺回来,这是普天同庆的大事,在这里立碑是应该的,是值得的。虽然困难很多,但再难,也应该把它立好。黄帝陵管理局领导经过研究,觉得这块碑立在港澳碑旁边比较合适,他们把这个意见报到陕西省文物局,文物局也完全同意。
 
  缑六寅说,当时的工期比较紧,又正值雨季,这也给施工造成了很大困难。选好址,马上开始施工打基础。雨天就搭起塑料棚,在棚内继续施工。那段时间工人们夜以继日,否则根本赶不上时间。台联的同事也亲临现场,年龄大的也有,女同志也有,虽然在工程上帮不上什么忙,但是他们跟师傅们在一块,就是雨天里也坚持着。更让他感动的是,施工过程中,在场的每一位都非常认真、敬业,好多工作大家都是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抠。每一个工段实施完以后,台联的领导都要亲自检查,非常严谨、非常敬业。他们做事认真、敬业的态度,感动了工人师傅,大家齐心协力,从而按时保质完成了立碑任务。
 
  谒陵团在北京
 
  2006年9月9日下午16时,“‘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一行抵达北京。时任全国台联会长梁国扬到机场迎接来自宝岛台湾的客人,梁国扬与台湾客人一一握手,工作人员向台湾客人敬献鲜花。谒陵团下榻京西宾馆。
 

全国台联工作人员在首都机场向“‘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一行敬献鲜花
 
  9月10日上午,纪念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60周年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隆重召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全国台联名誉会长杨国庆,以及“‘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全体成员出席了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还有中央统战部、国务院台办、台盟中央、全国台联、全国台湾研究会的有关领导和部分在京台湾同胞。
 
  座谈会由梁国扬主持。原“台湾光复致敬团”成员林为恭之子、谒陵团团长林佾廷;原“台湾光复致敬团”秘书、谒陵团顾问、年届90高龄的林宪;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团长林献堂的侄孙,也是台湾爱国先烈林祖密之孙,本次谒陵团召集人林光辉;台湾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晓波;全国台湾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姜殿铭和定居大陆的台胞代表、台湾雾峰林家后裔林为民先后发言。张克辉作了重要讲话并在人民大会堂上海厅设午宴招待谒陵团一行。
 
  9月10日下午,谒陵团一行在时任纪念馆馆长沈强的陪同下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反映台湾同胞抗日的展陈区,客人长时间驻足。
 
  下午5时,谒陵团一行来到了钓鱼台国宾馆。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刘延东在这里会见谒陵团一行。刘延东听取了台湾客人的发言后发表了重要讲话。她对“‘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各位续写历史的壮举表示钦敬,同时衷心祝愿这次活动圆满成功!会见结束,刘延东与台湾客人合影留念。
 
  谒陵团在西安
 
  北京的活动结束后,谒陵团一行于9月11日上午10时20分,乘机飞赴西安。9月12日一早,天还没有亮,谒陵团一行就被叫醒,用过早餐,6时准时发车,赶赴耀州区。
 
  耀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西晋哲学家傅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大书法家柳公权,北宋山水画家范宽的故里。境内有多处旅游观光景点和丰富的文物古迹。但是今天,谒陵团一行到这里却不是游山玩水,而是来凭吊60年前他们的先人遥祭黄陵的遗迹,寻找先人当年的足迹。
 
  60年前,也是9月12日,“台湾光复致敬团”一行15人在耀县遥祭黄帝陵。虽然是遥祭,但一切遵从古制,仪式庄严隆重。耀县遥祭黄帝陵作为一段历史,永远地留在了史册中,同时作为一段遗憾,也永远地留在了致敬团成员的心中。
 
  一小时后,在耀州区迎接车辆的导引下,车队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原“台湾光复致敬团”遥祭黄帝陵处——神德寺塔前。等候在那里的铜川市、耀州区领导与客人亲切握手,耀州区领导向客人介绍了建于宋代的神德寺塔。
 
  60年前的今天,“台湾光复致敬团”就是在这塔前遥祭了黄帝陵,时隔一个甲子,同天同时辰,他们的后人循着先人的足迹又来到这里,自是感慨万千。谒陵团一行列队肃立在塔前,团长林佾廷取出特意从台湾带来的一瓶酒“台湾红”,动情地说:“上次连战主席来陕西祭祖,流行一句话‘连爷爷,您回来了。’这次我要说‘我们回来了!’” 林佾廷把宝岛名酿洒在塔前地上,以示对先人的祭奠。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林宪,他手中捧着原“台湾光复致敬团”成员丘念台的遗著,指着一张照片,向大家介绍,那张照片就是60年前遥祭时拍摄的,黑白的图片里古塔远远地矗立着。谒陵团一行在塔前留影。媒体记者纷纷抢拍下这历史的瞬间。
 

林宪在耀县塔前向记者讲述60年前的往事

  黄帝陵前祭祖

  离开耀州区,车队又行驶了一个半小时,来到了黄帝陵前。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等候的延安市和黄陵县的领导与谒陵团一行握手致意。稍事休整,谒陵团一行正衣冠,披绶带,列队整齐,在仪仗队的导引下,伴着鼓乐,缓步走向黄帝陵。
 
  9时50分,祭祖仪式正式开始。谒陵团一行面对黄帝陵三鞠躬。林佾廷代表谒陵团全体成员敬献花篮。随后谒陵团一行分别向轩辕黄帝上香、奠酒、上面花和时果,行祭拜之礼。随后,人们站在黄帝陵前,静静倾听林佾廷宣读祭文:
 
  一九四五年十月,日寇败降,台岛重光,台民欢腾,复为衣冠。岛内贤达感于天恩祖德,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于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二日恭赴陕西省耀县遥祭民族先祖黄帝之陵,今已六十周年。致敬团员代表硕果仅存之九旬老者林宪先生,目睹台湾现况,心以为忧,乃不辞病弱,遍访当年同行代表故旧之后裔,召集再组谒祭黄帝陵致敬代表团,以彰明千万台湾黎孑之血脉,警醒少数顽愚不肖之迷醉,由台湾飞渡海峡,于二零零六年九月十二日亲抵中华民族远祖原乡,在黄帝陵前,遵典行礼,如仪祭拜,敬献祭辞,禀告圣祖,颂曰:
 
  轩辕皇祖 我族发祥 领袖群雄 创奠家邦 驱敌辟土 万民安康
  开物制造 文明滥觞 子孙贤能 民富国强 血脉藩衍 四夷羡仰
  苗裔怀德 庙堂恒光 岁月无情 千载扬长 中华大国 不幸颓唐
  晚清愚弱 列强虎狼 辱国丧权 赔款割壤 甲午惨败 台省沦丧
  义不臣倭 台民悲壮 毁家纾难 热血卫乡 倭寇凶残 惨烈死伤
  做中国人 家破人亡 国仇家恨 刻骨难忘 三代沦奴 痛断肝肠
  天道好运 强虏败降 台民欢庆 归籍复疆 我辈父祖 感怀激昂
  组团致敬 祭陵原乡 敬谨誓告 血胤其匡 六百万人 衣冠堂堂
  慰我先祖 子孙无恙 而今而后 奋斗向上 民族团结 夷夏谨防
  历史教训 永志心房 时光易逝 世变无常 日祸虽熄 兄弟阋墙
  两岸分离 手足乖方 六十年前 美意落荒 在台后人 曷胜心伤
  近来廿年 “台独”张狂 数典忘祖 为虎作伥 谋去中国 愚昧荒唐
  中国民人 竟遭咒谤 乃继遗志 高举尚纲 二度组团 躬谒轩皇
  以正邪蔽  以杜乖张 以崇远祖 以励忠良 苍天昊昊 秦陇莽莽
  子孙在此 敬献心香 圣祖威灵 其浩其荡 垂听祝祷 怜佑殷望
  两岸统一 台湾永光 来格来馨 尚飨?

依仪恭敬祭拜

  揭碑仪式

  拜祭黄帝陵后,谒陵团来到轩辕庙前,参加“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揭碑仪式。
 
  轩辕庙坐落在桥山脚下,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6字。庙门北过厅和碑亭里陈放着47块石碑。庙前右侧,自外向里依次矗立着澳门回归碑、香港回归碑和用红绸遮盖的一通新碑,碑前铺着红地毯,“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揭碑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仪式由原“台湾光复致敬团”成员陈逸松之女陈星吟女士主持,她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活动。剪彩揭碑后,林光辉介绍了立碑原由。之后由原“台湾光复致敬团”成员李建兴之孙李正伦诵读碑铭:
 
  台湾光复致敬团,耀县遥祭黄帝陵文曰: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九月十二日,台湾光复致敬团代表林献堂、李建兴、林叔桓、锺番、黄朝清、姜振骧、张吉甫、叶荣钟、陈逸松、林为恭、职员丘念台、陈忻、陈宰衡、李德松、林宪等,于台湾六百五十万同胞,脱离日寇统治,重归祖国版图一周年之期,特从万里海外,飞归我中华民族发祥故土秦陇之郊,志切趋陵,憾为雨阻,相距二百里,未厥前行,谨以心香祭品遥祭于我民族奠基远祖轩辕黄帝陵曰:
 
  缅我民族,肇源西疆,涿鹿一战,苗蛮逃荒,南针历数,书契暨桑,武功文化,族姓斯展,贤杰继起,周秦汉唐,内安外攘,国土用光,追尊远德,国祖轩皇,遂於明末,郑氏开台,闽粤汉裔,东渡海限,驱荷抗清,披劈草莱,声威远被,祖业不废,亘三百载,物阜民方,甲午不幸,乃沦倭寇,弹尽援绝,民主奋斗,五十年来,惨苦痛疚,压迫剥削,欺聚骗诱,向往故园,日夜祈救,八年战争,民族更生,旧耻尽雪,旧土重享,自由解放,全台欢庆,察功族德,日月光明,时将周岁,特向告祭,稍致微敬,远溯先世,天雨阻道,期复难衍,二百里程,乃不能前,郊原布祭,瞻望缠绵,桥山苍苍,河渭汤汤,千秋远祖,尚其来飨。
 
  在碑的后面,刻着碑记,讲述着立碑的缘起和经过,全文如下—— 
 
  碑

  公元一九四五年,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台湾光复,回归祖国。次年,台湾全岛士绅代表组成台湾光复致敬团,先至南京,又飞西安,拟前往黄陵,告祭轩辕始祖。至耀县,雨阻未克前行,就此遥祭黄帝陵,空留历史遗憾。

  物换星移六十载,今原“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为完成先人遗志,弥补历史缺憾,承蒙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相助,再组团拜谒黄帝陵,重将当年祭黄帝陵文勒石刻碑,志于我民族始祖轩辕帝陵寝。并祝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我族繁衍昌盛,以彰祖德。

  “台湾光复致敬团”后人谒黄帝陵团 
  二OO六年九月十二日

祭陵仪式后全体合影
 
  随后,谒陵团一行参观了黄帝庙及祭祀大殿。
 
  下午2时,谒陵团一行告别了黄帝陵,告别了黄陵县欢送的人群,乘车返回西安。
 
  75年前,林献堂率领“台湾光复致敬团”大陆行期间,曾在不同的场合感慨地表示:“我们630万的台胞,虽然在日本压迫之下,但没有一天忘记祖国。”“光复后已觉有可爱护的国家、可尽忠的民族,永不愿再见到有破碎的国家、分裂的民族。” 林献堂讲的是肺腑之言,更是台湾同胞的心声。
 
  时隔一甲子,原“台湾光复致敬团”的后人,为完成先人遗愿,弥补历史缺憾,再次组团谒黄帝陵,并将当年的祭黄帝陵文勒石刻碑,立于轩辕黄帝陵寝之侧,藉以昭告中外及千秋后世:60年前台湾重归祖国版图的历史不容篡改,并祝愿祖国早日和平统一,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如此义举,再一次彰显了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而且续写了历史,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对两岸关系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矗立在黄帝陵旁的那座丰碑,凝聚着全国台联人的心血与付出,也是全国台联人的骄傲。它默默地立在那里,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振奋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台湾光复致敬团参观华清池时部分成员留影,右起林为恭、丘念台、林叔桓、李建兴
 

揭碑仪式后全体合影
 

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在碑前留影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