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筹备成立全国台联说起

2021年10月13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作者介绍
  
  曾重郎,男,汉族,1929年2月出生于台湾新竹,是全国台联创始人之一,1981年任全国台联筹备小组成员、临时党组成员。曾任全国台联理事会一至六届理事、三至六届常务理事和第六届副会长,全国台盟总部第二届理事,台盟中央第四、五届评议委员会副主席、台盟中央顾问。同时也是台盟湖北省委员会和湖北省台联创始人,先后担任过台盟湖北省支部第一届主任委员、台盟湖北省名誉主委、湖北省第一至六届会长、第七届名誉会长。
  
  到中央党校学习参加全国台联筹建工作
  
  1981年初,在邓颖超倡议下,中共中央党校开办党校有史以来第一期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当时台湾班学员共25名,来自全国15个省市,学员中何标担任支部书记、董克担任副书记,我担任学习委员。与此同时,根据中央下发的通知,由七人组成的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以下简称全国台联)筹备小组也宣告成立。
  
  邓颖超强调成立全国台联是为了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最终水到渠成解决台湾问题;廖承志也强调全国台联成立后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大陆台胞政策。
  
  台湾班中的董克和我成为筹备小组成员。筹备期间,中共中央发文任命林丽韫、董克和我三人为全国台联筹备小组临时党组成员。董克时任天津市侨办主任,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还有两位筹备小组成员已调至北京,郑坚是个笔杆子,从福建调来,林钗原是会计师,从黑龙江调来;林丽韫作为筹备小组组长最为繁忙,角色也最为关键。
  
  作为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一代台胞,从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开始,我见证了全国台联从筹备到创立,以及此后每一阶段的发展。
  

2005年10月23日,曾重郎(左二)参加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座谈会
  
  
  “38号文件”给在陆台胞带来希望
  
  随着中央贯彻落实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决策,“寄希望于台湾人民”成为中央对台政策的一次重大转变。
  
  在十年的“左倾”思想路线影响下,有些在大陆台胞长期得不到重用,有些则下放边远地区劳动改造,有些台胞子女也因政治审查不能过关,从而影响升学、就业和入团、入党等问题。
  
  1981年,中共中央台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落实居住在祖国大陆台湾同胞政策的指示》(俗称“38号文件”)初稿,拿到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学员中征求意见。大家发言踊跃,对文件中党中央明示的“对台湾同胞的政策是一视同仁,并在各方面优先照顾”既激动又满怀希望。这份文件对广大在陆台胞而言,象征着关怀与信任,也预示着在陆台胞迎来新生活的曙光。
  
  “38号文件”下发后,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同志来到中央党校台湾省籍干部培训班座谈、听取意见,学员们对落实台湾同胞政策问题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
  
  当时我在发言中说,居住在大陆的台胞有3万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居住在福建,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岛内80%的台湾同胞祖籍就在福建,建议从居住在福建的台胞乡亲中挑选一名担任福建省副省长。
  
  我的建议引来大家的笑声,散会后,来自厦门的台胞乡亲朱天顺还说这个建议不易落实。我回道,福建省台胞大有人才,我的建议是认真的。此后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项南同志担任福建省委书记后,提拔台胞张克辉任福建省委常委兼统战部长、省政协副主席,我的党校同学林江(翁泽生之子)任福建省台办主任。此后,居住在祖国大陆的第二代台胞汪毅夫担任了两届福建省副省长,后又担任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台胞林文漪亦担任过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北京市副市长。曾任海南省台联会长的王琼英也担任过海南省副省长。至于担任省、市一级政协副主席的台胞乡亲就更多了。
  
  随着中共中央“38号文件”下发,各省市都非常重视台胞政策的落实工作。在中央落实政策办公室的领导下,全国台联用了3年时间,先后在25个省市与当地统战部或对台工作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调查组、检查组,进行逐户走访。平反台胞中的冤假错案1028起,纠正错判刑事案件432起,将错误下放农村的407户收回城镇,妥善安置了台湾省籍待业青年3078人,使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政治待遇得到了彻底改变。
  
  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青年很多因受父辈牵连文化水平偏低,全国台联在落实台胞政策过程中对第二代台胞进行了抢救性培养,这项工作颇具前瞻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也日益显现。
  
  1983年9月中旬,经中央对台领导小组和中央统战部批准,教育部和国家民委以及3所院校同意,委托北师大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哲学专修科,暨南大学开设台湾省籍青年大学预科班,中南民族大学开设高山族青年预科班和干训班。恢复高考后对台湾省籍考生加10至20的优录分。
  
  通过这些措施和渠道培养的台湾省籍青年如今已成长为全国台联、台盟中央及各省市台联、台盟的骨干力量,其中有不少第二代台胞出国深造,成为学有所成的人才。
  
  在“走出去”中联结同乡情谊
  
  1983年2月,全国台联确定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思路,广泛联谊海外台胞乡亲,向他们宣讲祖国大陆的实际情况及大陆对台政策,同时也借助这一思路,了解台胞乡亲的心声。
  
  1984年7月,应台湾省民会和日本各地华侨总会邀请,全国台联访日代表团一行12人赴日访问,我作为访问团一员也随行前往。这次出访是全国台联成立后首次组团出访,不少团员在日本见到了离别几十年的亲人。
  
  大连的黄启章、云南的林文启,他们在台湾的亲戚赶到日本来与他们相聚,数十年的别离,相聚时拥抱、热泪盈框,说不完的离别情。我二哥曾淇竹,因时任台北市医师公会会长,台当局不准他出境,致使我只能在京都与侨居日本的三哥曾干雄会面。见面时我们俩人紧紧拥抱,眼泪夺框而出,激动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那次出访,代表团先后赴东京、横滨、名古屋、京都、奈良、大阪和神户,与当地台胞乡亲促膝交谈,谈家乡、谈友情、谈生活、谈成就,谈旅日台胞和华侨的爱国运动、谈祖国现代化建设和台湾的未来。交谈时,不少台胞提出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984年,曾重郎(右三)随全国台联代表团访日,在驻日大使馆院内合影
  
  1987年夏天,应纽约亚美文化协会的邀请,全国台联、社会科学联合会共同组团在纽约参加文学和环保问题的研讨会,我被任命为团长。
  
  那次赴美,在联合国秘书处工作的台师大附中同学钟干知道我与散文家、翻译家钱歌川教授相熟,特意开车接我到他家中,钱歌川及其女儿钱曼娜、女婿肖堉胜(二人均是我在台师大附中的校友),还有作家台静农的女儿台纯懿都聚集在钟干家等待我的到来,热情的寒暄,挤在沙发上合照,说不完的同学情谊,高中黄金年代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
  
  结束纽约之行后,我又应邀赴芝加哥参加民主问题研讨会,主持人之一是台湾政治评论员南方朔,岛内的党外人士许信良、苏庆黎也参加了研讨会。负责会务的新竹中学后辈校友问我:“许信良是新竹中学毕业的,你是他学长,是不是见见他。”
  
  由于当时民进党主张“台独”,许信良又是民进党党员,碍于身份没能与这位校友相见。此后许信良返台担任民进党主席,主张大陆政策要“大胆西进”,在当时的环境看来无疑是积极的。
 

1999年,曾重郎在东京崇正公会第33届会员大会上用日语致辞
  
  1999年4月,全国台联应日本东京崇正公会邀请参加第33届会员大会,安排我任团长赴日参访。但当时中央规定年满70岁不再安排出国参访活动,而我当时已届满70岁,后来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钱其琛同志特批,才促成我此次日本之行。
  
  当时崇正公会会长邱进福告诉我,会员中80%不会讲普通话,希望我致辞时用日语发言。说实话我有事先准备致辞,但几十年不讲日语,能否讲好确实没把握。发言时我没带讲稿,只想把要讲的话讲清楚。我的脱稿即兴致辞获得了在座台胞乡亲们的掌声,来自岛内的嘉宾也纷纷前来与我敬酒。
  
  在日本期间,代表团还先后拜访东京华侨总会、横滨台湾同乡会、冲绳华侨总会、福冈华侨总会的朋友,新老朋友亲切的会见和热烈的交谈时至今日依旧令我印象深刻。(图/文 曾重郎)
  

1987年,曾重郎(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举办的记者招待会上,答中外记者问
  
  

1997年,曾重郎(右二)在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与老盟员(委员)合影
  

2002年,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林丽韫与曾重郎等老台胞在湖北省台盟机关合影
  

2012年12月,曾重郎(左二)参加第九次全国台胞代表会议时,与湖北省台胞代表合影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