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九旬老翁吟哦“过去的歌谣”——老台胞陈弘的故事(一)

2019年10月09日来源:台胞之家

  阎崑(文史工作者)

  面前的这位长者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叙说自己的人生口齿清晰,脉络分明,真难相信他已经是九十多岁的耄耋之人,特别是讲起自己那段刻骨铭心的初恋,老人眼中还能闪过一抹青涩。听九旬老人讲自己的爱情故事,我何其有幸——

  

  《云水谣》男主人公的原型之一陈弘先生,骨肉分离的悲剧不能重演

  陈弘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著名翻译家,他一生经历曲折,贡献良多,参与过审判日本战犯,也曾参与《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等重要文献的日文翻译工作,但因为是电影《云水谣》主人公陈秋水的原型之一,他的名字才更多被世人知道。《云水谣》是根据作家张克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而成的爱情片,影片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部片子2006年上映后,获奖无数,还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十大优秀爱情电影。在他人看来,陈弘那段跨越海峡的爱情故事堪称凄美,但他说起来却似乎很轻松,“是张主席把这一段情节附会到男女主人公身上的”。

  

  1947年,学生时代的陈弘

  从公费生起步的人生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一时间国民党忙着接收工矿企业,顾不上关心教育,好的教授没来,台大迟迟不能开学,而建设新台湾又亟需人才。在此情况下,台湾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计划招考一批台湾学生到大陆,上有名的大学,而且是公费,这非常吸引人,所以大家踊跃报名,大概四五百人参加考试,录了一百人。考虑到这些台湾学生不懂国语,担心到大陆来听课有困难,又把这批学生集中到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突击学习国文国语,同时学中国历史、地理和三民主义。三个月后,根据考试成绩和本人志愿,分配到北大、南大、武大、暨大、复旦、同济和厦大等学校。陈弘就是这一百人中的一员,他被分到上海复旦大学,主修经济。陈弘说:“我们这些公派生是在爱国爱乡情感下,怀着对祖国向往和满腔的爱国热情到大陆来学习的,希望将来学好本事之后回去建设新台湾。”

  

  电影《云水谣》的海报

  惠华,是我的初恋

  陈弘来大陆上大学之前是订了婚的,未婚妻是杨惠华。

  “第一次见到惠华是在日本东京,那年,我刚满18岁。”那年,陈弘刚刚毕业于台湾北部的一所中学,因对日本统治台湾不满被无限期停学,他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就前往东京投奔杨家兄弟,上了高等预备学校。杨家是台湾的望族,兄妹四人都在东京读书,惠华是小妹。“她还是一个初二学生,天真可爱的女孩。”陈弘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当年初识惠华的印象。

  

  陈弘与周元敏的结婚照

  日本投降,陈弘回到台湾,在等待台大开学的日子里,他又一次见到了惠华,此时,杨家兄妹已经从东京归来。“那时的惠华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陈弘说。杨家有女初长成,少不了媒人上门提亲,偏偏几位哥哥替妹妹看中的是陈弘。这时的陈弘,年轻俊朗,心中想念的也是杨家的小妹。于是,两家定亲了,陈弘的妈妈亲手为惠华戴上了订婚戒指。当时,陈弘已经考取了台湾公派生,陈家希望杨家等陈弘读完大学再让他俩正式完婚。

  

  陈弘(中)周元敏(左)和惠华(右)

  短暂的幸福时光

  为了早日把惠华迎进门,陈弘嫌大学四年时间太长,就考了插班生,直接进大学二年级,他说:“四年太长了,我实在等不及。考插班生,我就可以早一年回台湾与惠华结婚。”

  那段时间,两个热恋中的情人,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台北,虽隔着一湾海峡,但终究挡不住鸿雁传情,心心相印。最盼望的是假期。“假期是最幸福的时光,我们一起去玩,到台北万华的龙山寺、圆山的动物园,大稻埕、台北桥头……周六的晚上,我们在公园里听音乐会,有时候,还带着她去看棒球赛……”那时,在他们眼中,似乎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温暖的阳光与甜蜜的幸福。

  

  2009年,陈弘返乡时祭拜陈家祖坟

  1948年夏天,最后一个假期结束,陈弘重新登上驶往上海的客轮,轮船起锚,缓缓离岸,码头上的惠华泪眼盈盈,向远去的轮船不住挥手。他们都憧憬着下一次相聚,下一次,他们就不用再分开,陈弘毕业,他们就可以拥有一个温暖的小家了。“谁知那一次的分离,竟活活地断绝了我们的爱情,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讲到此,陈弘老人的眼中竟然闪过泪光。

  

  1990年,陈弘返乡探亲,与家乡亲人拍摄全家福

  梦断那湾汹涌的海峡

  陈弘回到大陆以后,国内形势发展很快,三大战役之后,老蒋逃到了台湾,新中国成立。紧接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横在台湾海峡,两岸被汹涌的浊浪隔断。而这时,在学运中成长起来的陈弘已经是中共地下党员了,行动上当然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大学毕业,正好华东军大在上海招考,组织上需要每个大学选派一名地下党员参加招生委员会的工作,陈弘被调去,这样就参军了。后来,为解放台湾,台湾干部培训团成立,陈弘又被调到了台训团。

  

  1990年,陈弘及夫人周元敏拜访蒋纬国,从左至右依次为:吴子清、蒋纬国、周元敏、陈弘

  抗美援朝时,陈弘看解放台湾遥遥无期,经组织同意,通过香港的朋友写信劝未婚妻杨惠华到大陆来完婚。可是她的父母不放心她过来。三次书信往返,她还是举棋不定。“我想既然不能决定,就不要互相耽误青春,”陈弘说,“解除婚约是我提出的,后来才知道,她为此哭了三天三夜,结果回信同意了。”那封信泪痕斑斑字迹模糊。

  尽管解除了婚约,惠华后来也成了家,但是准儿媳却成了陈家的义女,仍然认陈弘的父母为干爸干妈,始终保持着亲密关系。陈弘的母亲十年瘫痪在床,惠华常去看她,照顾她。“我妈妈为了我后来眼睛哭瞎了,但是听到声音,就知道她来了。每每提到我,母女俩就抱头大哭。”当然,这些都是陈弘后来听说的。

  

  1994年,周敏元与陈弘在台北荣民医院看望蒋纬国先生时合影

  与陈弘牵手的另一半

  周元敏是金陵女大音乐系的学生,外祖父是著名爱国人士张治中,父亲周嘉彬将军于1949年领导了国民党部队的起义。周元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天生丽质知性优雅。朝鲜战争爆发后,她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学业,报名参军,分配到华东军区外语学校,进入英文中队学习,陈弘恰恰是这个队的副中队长。因为朝鲜战争打响,台训团解散,把其中懂英文、日文的留了下来,分到华东军区外语学校学习,陈弘就是在这时被调任的。

  

  2009年,陈弘随团返乡,接受当地乡亲的献花

  在这里,他们从相识到相知,新的爱情在陈弘的心中生长起来。他告诉周元敏,在台湾,他曾经有过一个未婚妻。豁达善良的周元敏表现出的是宽容和理解,她说,那不是你的错。陈弘感动了,他离乡背井,孤身一人生活了好些年,现在,终于有了一个可以牵手的女孩子了。但当时他们是上下级关系,不能谈恋爱,彼此只能把这份情感埋在心里。

  学习结束,周元敏被派到抗美援朝第一线,在志愿军做时事广播的播音员。1953年停战后,周元敏从战场归来,组织上把他们的工作调到一起。那时,陈弘正在东北抚顺日本战犯管理所从事审判日本战犯的翻译工作,已经跟台湾惠华解除了婚约。第二年,他们举行了“监狱中的婚礼”,两个有情人终于完成了来之不易的牵手。

  

  2009年,陈弘摄于花莲

  那一跪情不自禁

  30年后,1980年,陈弘成为人民日报常驻东京记者,他通过朋友与台湾的家人有了联系,弟弟携弟媳和妹妹一起到东京看望哥哥,一家人抱头痛哭。那天,陈弘从弟弟妹妹口中知道了惠华的情况。

  当年,惠华在给陈弘的最后一封信前,一直在哭,几近精神恍惚。怕发生意外,惠华的妹妹始终不敢离姐姐一步,吃饭睡觉都陪在她左右。两年后,惠华虽然出嫁,但却成了陈家的义女。“我母亲因为想念我,哭到两眼瞎,哭到中风瘫痪。惠华常常来看望她,每次一进门,我母亲听到她的声音,就会想起我,会想到没把惠华迎娶进陈家,亏欠了惠华,就又哭起来,而惠华,看到我母亲如此伤心,她也很伤感,就陪着母亲哭……十年啊,我母亲瘫痪在床,惠华总来陪伴她……”陈弘说,“母亲去世,惠华披麻戴孝以女儿的身份为老人送终。邻居们都知道她是我们陈家未过门的儿媳妇,感叹她的义举和孝心。”

  

  2009年4月,陈弘参加大陆老台胞返乡谒祖文化参访团,与女儿摄于花莲

  听到这些情况,陈弘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默默流泪。他让弟弟妹妹回台湾后转达对惠华的感激之情。让他没有料到的是,惠华听说陈弘在东京,竟然带着儿子来看望他。陈弘终于见到了32年前的恋人,面对着走过沧桑岁月的惠华,陈弘情不自禁扑地而跪,32年的思念痛苦愧疚遗憾……尽在这一跪中!

  那一刻,执手相看泪眼,那一刻,无言悲恸撼彻肺腑。

  古人云: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下跪地,堂上跪父母。但陈弘这一跪,有他自己的初衷:“我大学毕业一天都没有孝敬父母,是她替我尽了孝道,这让我万分感激!”老伴儿周元敏也对孩子说:“你爸爸应该下跪,他应该跪下来向她道歉和道谢。”

  行文至此,任何的描述都显得苍白,还是用陈弘老先生的话收尾吧:“台湾人很善良,很可爱。台湾和北京都是我的故乡,都有我的亲人。我只希望骨肉分离的痛苦,不要在下一代身上重演了!”

  

  2009年,陈弘与台湾好友、著名律师许文彬携各自女儿参观郑成功庙

  陈弘简介:

  陈弘,1924年8月出生于台湾台北市,在基隆中学就读时曾参加过反日活动。1942年赴日本东京读书,光复后回到台湾。1946年7月,报考台湾省行政公署公派生,到上海复旦大学攻读经济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反抗国民党黑暗统治的学生运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入台训团。后调到华东军区外国语学校任英文队副中队长,为朝鲜战场培养外语人才。战争结束后曾全程参与对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曾以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身份常驻日本。回国后到中央编译局工作,任日本处长,参与《邓小平文选》的翻译,还参与每年两会文件的翻译。1983年在中央编译局被评为先进工作者。陈弘毕生从事翻译工作,被中央编译局评为高级职称——译审,被中国译协评为第一批资深翻译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离休后,其工作重点转到对台工作,经常参加台盟、台联的一些活动,还长期担任《台声》杂志的顾问、全国台联民情研究员。

  (本文发表在台湾《两岸犇报》第196期)

[编辑:马丰军]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