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坛纪实

2023年10月27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中华文化不仅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维系海外华侨华人民族感情的重要纽带。台湾海峡虽在地理上分隔了两岸同胞,却永远割不断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和根脉。”长期生活在马来西亚的台胞、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戴小华出席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坛后如是说。

  10月12日至13日,以“携手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文化分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海内外的80多位台胞社团领袖和各界嘉宾,围绕“非遗所思·畅想未来”和“两岸同根·溯源而上”两个子议题,进行分享、讨论和对话。全国台联会长郑建闽、副会长王慧出席“两岸同根·溯源而上”子论坛。

文化分论坛现场

  传承非遗技艺 坚定文化自信

  在“非遗所思·畅想未来”子论坛上,6位两岸非遗领域工作者作主旨演讲,引领嘉宾一起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创意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培养等问题,畅想未来两岸如何在文化上更进一步拓展合作空间。

林俊亿分享

  “这是我带着土家织锦创作产品及织布机,到米兰、巴黎展览,现场与一位70多岁外国人比拼织布的照片。我的织布机有1千多年历史,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我们织出让外国人叹服喜爱的精致花纹,并将原始而复杂的土家织锦非遗手工技艺传播至海外。”国家一级皮具设计师、土家织锦非遗传承人林俊亿指着照片表示。

  林俊亿擅长用“老手艺”玩出“新潮流”。他经常穿梭在两岸少数民族村落,学习各种纤维艺术、印染技巧,掌握了29个“非遗”技法,把土家织锦、广绣、苏绣、香云纱、侗锦等各种非遗绣法融入皮具中,设计出许多独特而富有中国韵味的包包、服装,深受海内外青年喜爱。“改变国人推崇外国品牌的观念”是林俊亿的梦想,“我希望将自己成立的‘非遗王子’原创品牌打造成百年品牌,把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发扬光大。”

陈金旺分享

  “只有唯一能够取代第一。”台湾陶艺家陈金旺手持名为“犀旺”的犀牛创作物品说:“这个茶器,是取台湾大肚山的红土,结合台湾森林防火保护文化,以犀牛为消防员形象进行的创作,融美观与实用于一体,寓意大地生机蓬勃。”

  陈金旺用他的作品,向大陆工艺界传达一个创作理念——“要善于挖掘大自然的资源,如土壤;汲取当地特色文化元素,如台湾妈祖文化、少数民族图腾等,为自己作品找出唯一性。”

郭羿承分享

  如果说紧跟时代创新能更好地“活化”非遗技艺,并将其传承下去,那么对文化创意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便更能激发创新活力、更好传承非遗技艺。“文化IP核心就是知识产权。把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IP与产业结合,形成产品并进行运用的方式即‘艺术授权’。”中央美术学院台湾省籍教授、国际艺术授权基金主席郭羿承开门见山提出了保护非遗技艺、提升非遗文化附加价值的方法。

  “中华文化非遗技艺中有很多优秀内容值得去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其直接落地路径就是IP授权规划。”从事文化产业政策、学术、实践工作20余年的郭羿承,为包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杜甫草堂、平遥古城等进行IP顶层设计。

  “台北故宫博物院IP设计前的授权商品的营收大约是2千万新台币(下同),设计后产值超过15亿。”郭羿承说,“进行IP设计如果可以提升文化价值,那么不进行IP设计最不好的结果就是被人进行文化抢夺,如功夫与熊猫本来是中国文化的内容,结果却被美国人进行商标登记,成了美国的IP了。希望热爱中华文化的我们,都能用好法律武器,保护好、传承好先人流传给我们的技艺。”

柯锦中分享

  “IP设计是未来文化界、工艺界的发展方向。”台湾泉州派木雕妆佛非遗传承人柯锦中指出:“我对传统妆佛技艺的创新有两点,一是不用泥浆用透明漆打底,呈现原木瑰色;二是不再整佛贴金,而是选择更细致耗工的方法,在漆线雕上贴金箔。原木色系、漆线安金这两项妆佛工艺已成为我的著作权。”

  台湾妆佛技艺分泉州派、福州派、漳州派三个派别,其中泉州派以漆线雕技艺最为出名,已有1400多年传承历史。从小踏入师徒制学习的柯锦中说:“13岁到27岁,我一年工作休息只有10天,一天做12小时以上,才把妆佛技艺传承到一个相对圆满的状态。”创作40余年的他,把技艺一点一滴传授给长子。对于收授学徒扩大传承,柯锦中表示:“未来要能申请非遗相关补助,我打算收更多徒弟。为让这门手艺代代相传,我会努力、努力、再努力!”

童彦婷分享

  非遗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三代台胞童彦婷挂念在心并付诸实践努力去解决的问题。“高校如何为非遗人才培养提供助力?”通过近几年教学和实践,童彦婷总结归纳了一套人才培养模式,希望通过院校、品牌、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协同,结合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调整,最终培养出非遗传承特色人才。

  2019年以来,童彦婷依托全国台联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交流基地开展许多两岸交流活动及非遗人才培养、非遗产品创新工作。“我们会与非遗传承人或非遗项目合作,培养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兴趣。”童彦婷指着2015级周衍同学的《年画五祈》设计图说,这是我们与湖北省国家级非遗老河口木版年画的项目合作,结合年轻人流行语如“拒绝熬夜”“希望世界和平”“希望升职加薪”等,重新设计木版年画人物形象,希望这种创新方式让更多青年喜爱传统文化,并自愿传承木版年画。

柏群分享

  “中华漆艺有8千年传承历史。故宫的屏风、宝座、牌匾都是出自金漆镶嵌这门技艺。”同样注重非遗人才培养的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清宫造办处金漆镶嵌第六代传人柏群指出:“真正的工艺极致还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依托博物馆平台,我们让燕京八绝大师、宫廷精品走入大中小学、贫困乡村,走到港澳台、国际大舞台上。我相信,在了解学习国粹氛围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再见到LV和香奈儿就不觉得有什么了。”

  “两岸携手,匠心永承。”柏群表示:“欢迎台湾地区非遗传承人共同加入代表我们最高端的手工技艺的当代造办处,两岸携起手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未来,台湾方面要是有意愿且条件具备,我们能在台建立燕京八绝校园展厅,所有藏品由我们捐助!”此言一出,全场欢呼鼓舞、掌声四起。

  “聆听非遗传承人分享他们的经历与成果,最大的感受是——这些人都很有自信,对自己很自信,对作品很自信,更对我们五千年文化传承很自信。这些发自内心的自信,感染现场所有人。”“我终于亲眼见到‘具有文化自信’的人了!”嘉宾们纷纷表示。

邹振球致辞

  诚如全国台联副会长、江苏省台联会长邹振球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同时它也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使我们相聚于此,共谋、共续、共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台湾根在大陆、源出华夏

  “黄河不仅流淌在中华大地,也流淌在我们的心里。”台湾嘉宾说。

《溯源而上》黄河纪录片首发式

范周演讲

  在“两岸同根·溯源而上”子论坛上,围绕凝聚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黄河主题,主办方发布了一部专为台湾同胞拍摄的《溯源而上》文化黄河纪录片,展开了一场追溯家国情怀的“家在黄河边”文化沙龙,举办了一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符号建构与民族认同”的主题讲座。

戚嘉林致辞

  台湾统一联盟党主席戚嘉林开场阐释“两岸到底同根到什么程度?”他说,台湾2300万人口中,98.3%来自大陆汉族,1.7%是少数民族,而这1.7%的少数民族又与汉族历经400年通婚融合。所以说,两岸是100%同根。

  两岸同根,有共同的文化记忆、宗教信仰、民间信俗,这在《溯源而上》影片中揭示不已。“我去过台湾六次。为让台湾人民了解唐卡艺术,我们在台湾孙中山纪念馆、101大楼都设过展,看到台湾同胞对文殊菩萨、白度母、绿度母等绘画内容都很熟悉时,我很感动,可见两岸文化血脉、信仰相同。为此我也拓展唐卡绘画的内容题材,把台湾多数人崇信的妈祖,用24K纯金技艺绘画而成,让台湾同胞更爱妈祖,更喜欢唐卡艺术。”热贡画院院长、国家级非遗热贡艺术传承人娘本在影片中娓娓道来。

  观影后,港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理事凌友诗表示:“这支片子让我看得热泪盈眶,因为它不只有黄河的风土人情,更讲到两岸共有的妈祖文化。娘本大师绘制了妈祖唐卡,就是为了告诉两岸同胞:从青岛的渔民到台湾的庙会,妈祖都被崇奉着、敬仰着、信赖着,这不就是两岸文化与历史紧密连结、无法斩断的最好印证吗?”

  台湾医疗品质促进联盟秘书长曾中龙表示:“希望能将片子上传到网络,方便更多岛内台胞转发给家里孩子看,让他们知道黄河、了解祖国。”

沙龙现场

  黄河虽不流经台湾,但它从山东省东营市入海后,“河海相遇”,只要台湾同胞一路向西追寻,一定能找到与它的情感共鸣。现场有四位台胞嘉宾与大家分享他们与黄河的故事,以及对黄河文化共铸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河南邓州有个台湾村,祖上系台湾高山族人,曾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一名马夫,后随将军征战至河南,在此娶妻生子,开枝散叶——这段轻描淡写的历史,是《溯源而上》片中主人公吴天玺历尽奔波追寻确认而梳理出的片段。

  台湾宜兰出生的吴天玺,回到父母家乡河南创业,2003年得知台湾村存在,就倾尽全力为台湾村村民找到在台湾的高山族族亲,使两岸族人重新聚首。“这是我的使命,否则300多年了,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让这段根脉情缘接续上?”吴天玺表示:“文化、血脉、信仰能产生力量。我本身就是豫台两地的连接,愿尽一生心力,促进祖国统一、黄河根脉文化传承。”

  “台湾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认同度很高。”台湾花莲县阿美人、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理事长巴湃·拉拉格狮提出,黄河沿线有许多少数民族,以后有机会要多与他们交流。

  在美国生活近50年的台胞、全美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联合会秘书处副秘书长邹志强表示:“2007年首次回祖国走遍大好河山,看见黄河便想到中国崛起、中美博弈的现状。我相信黄河造就的中华民族克苦克难精神会让我们经得起西方围堵,走自立自强道路。”

  “我到过黄河源头巴颜喀拉山,那里的黄河水很清澈。我孙子受台湾‘去中国化’教育影响,都不知道黄河、长江了,因此我暗下决定,每年带孙子回大陆看壮丽山河。”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前总会长林燿呈说。

  在主持人和四位台胞嘉宾的精彩分享下,台下观众纷纷互动诉说自己的黄河故事,动情之处还唱起豫剧曲目,文化沙龙自带流量、直入人心。

  黄河哺育的中华儿女,闯关东、走西口、过台湾、下南洋,遍布世界各地。台湾同胞称自己是“河洛郎”,对黄河有天然亲近情感。正如文化和旅游部黄河文旅行课题组组长范周指出,黄河已成为两岸同胞和海内外华人共同的一种民族文化符号和情感纽带。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我们同是深受黄河文化影响的一家人。

  文化论坛的幕前幕后

  “文化论坛不仅大咖云集,连细节安排都充满闽南特色与文化气息。”一位细心的台湾嘉宾指出几个贴心设计——

郑建闽观赏《大河上下》国画长卷

  “非遗文化的演讲嘉宾,分别是60后、70后、80后,反映了不同年龄层非遗从业者的不同关注点,体现了文化传承绵延不断,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大家贺!”厦门广播电视集团主持人华堃的一句闽南语问候和穿插其中的闽南语主持,拉近了两岸同胞彼此的亲切感。

折页设计

  “折页设计太精美了。”其中既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强调“中华文明统一性”、讲好“黄河故事”、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等重要论述,也有体现中国版图和黄河沿线9省份的标志性文化印记,还有非遗文创作品展示及其创意理念介绍。这样的用心设计和特色图样,让人眼前一亮,倍感温馨。

“非遗所思”会场布置

“溯源而上”会场布置

  “两场茶歇播放的音乐不同,很应景且各具特色。”首场播放的是闽南语歌曲《梧林》,轻松的曲调为两岸同胞交流带来欢乐氛围;第二场将《大河上下》黄河长卷以视频方式呈现在大家眼前,并随着黄河流经区域播放具有地域特色的歌曲如藏语歌、陕北民歌,为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的盛宴。

  “两场会场布置也十分用心。”第一场展示“非遗所思”首届华夏奖海峡两岸非物质文化创意设计邀请赛获奖作品;第二场展出《大河上下》黄河长卷,两场皆吸引观众驻足观赏。“《大河上下》黄河国画长卷也将长期在全国台联展出,供来访台胞赏阅。”工作人员向观众介绍表示。

  文化分论坛多层次、多纬度深挖非遗文化及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两岸联系,为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图/文 李俞柔)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