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黔”行 “贵”在有你——西南片区常住台胞“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习营”侧记

2024年04月30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四月的贵州繁花似锦,高耸的山峰巍然屹立,4月22至25日,由全国台联台胞部和贵州省台联共同主办的西南片区常住台胞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研习营举行。来自贵州、四川、重庆、云南等西南各省的近40名常住大陆台胞及两岸婚姻家庭成员参加此次活动,学习全国两会精神,表达台胞心声,开展研习考察,共同见证贵州省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发展成就。

  合影

  传达精神 畅谈心声 宣讲活动与台胞同频共振

  春风满桃李,君子居贵阳。23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全国两会精神台胞讲习会为研习营在贵阳拉开了序幕。讲习会由台湾省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台联会长曾力群和全国政协台联界别委员、四川省台联会长潘裕萍进行宣讲。全国台联台胞部部长高伟主持讲习会。

  会议现场

  曾力群宣讲

 

  潘裕萍宣讲

  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的重要讲话精神,解读《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内容,分析两岸政策走向和重点发展任务,两位宣讲人通过台湾省籍同胞的独特视角,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验,宣讲国家政策,解读大会报告,畅谈时代发展,分享履职心声,把两会精神种子播撒到台胞心间。

  台胞发言

  台胞们聆听宣讲后,反响热烈,纷纷结合各自领域进行研习交流,畅谈收获,建言献策。台胞们表示,代表、委员的宣讲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解析透彻,加强了大家对全国两会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作为在祖国大陆常住生活的台胞,我们要发挥身份优势,把学习理解到的全国两会精神传播出去,与更多台胞一道为祖国大陆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出一份力,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架一座桥。

  民族融合 宜居城市 黔西南走出自己的振兴之路

  青山远黛添风华,和美乡村姿更佳。在全国两会精神台胞讲习会后,研习营的营员们前往了黔西南地区,一同见证黔西南地区的发展与振兴。

  黔西南少数民族演奏民族乐器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和魂。在考察贵州省兴义市丰县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基地时,营员们被少数民族音乐所吸引,与当地少数民族手工艺者交流、探讨札染的制作手法。台胞秦健庭是成都奢予美学珠宝总经理,也是一位珠宝设计从业人员,他对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十分感兴趣,他说:“少数民族文化有独特魅力,他们制作的物品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现在设计界民族风盛行,如何通过民族特色文化带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需要大力宣传,更需要平台的支持。”

  用丰富多彩的题材,原生态的展演,通过互动性、文化性、创意性相融合,让民族文化产品“活”起来,既传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满足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带活了民族文化产业,促进了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加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收入。

  俯瞰下纳灰村

  天下之山,翠于云贵;连更万里,际天无极。下纳灰村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文明村镇”等多张闪亮的名片。登高远眺下纳灰村,营员们无不被村庄所吸引,谢丹妮是一位中医,她感慨于下纳灰村的绝佳地理位置,她说:“中医讲治未病,在台湾,回归自然的康养生活方式十分盛行。下纳灰村被山峰包围,这里气候宜人,是个养生的好地方。当地居民开民宿、做餐饮,把自然生态与乡村发展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谢丹妮在大陆生活多年,她说在大陆的发展是飞速的,她用三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信、行、得”。 谢丹妮说:“中国人有深入骨髓的民族认同感,作为台胞,我们的声音可以被听见、我们的意愿可以被传达,我们相信在大陆生活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愿意以实际行动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中来,黔西南地区的人民也是,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大家庭的重要组成,各民族共同为乡村振兴而努力,最后一定会有所得。下纳灰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就是‘信、行、得’的体现。”

  在贵州省兴义市区,营员们参观了新建成的居民楼,这里依山傍水,环境清幽。来自台湾台北在贵州贵阳从事餐饮工作的林群翔与何嘉梅夫妇在台湾期间从事的是医疗工作,由于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等原因,他们来大陆寻找不同的生活方式。“贵州是一个能让人放松下来的地方,”放弃了医院的工作,林群翔与何嘉梅夫妇举家搬迁到贵阳,开了一家夫妻店,如今他们已在贵阳生活9年。

  此次来黔西南考察他们很关心这边的医疗和教育情况,何嘉梅说:“这些年在大陆生活工作,孩子在大陆求学都非常舒服、顺利,所以考虑过在大陆养老的问题。”但台胞在大陆的医疗成本高,这让林群翔与何嘉梅夫妇对未来养老有一丝顾虑,“这么好的环境,这么舒服的家园,这么友善的大陆同胞,如果就医成本可以再降低一些的话,真想一直留在这里。”林群翔与何嘉梅夫妇特意询问了周边配套设施情况,对兴义市的发展赞不绝口。何嘉梅说:“这些年看到了大陆的飞速发展,参与到了贵州的振兴之中,体会到了政府对台胞的关心,我相信台胞的心声能被听到,现在的顾虑终会消失。”

  从山村到城市,黔西南地区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基础设施和宜居环境水平, 盘活乡村产业,走出振兴之路。

  不忘历史 发挥优势 黔台共绘发展新画卷

  登高俯瞰“史迪威公路”

  同样选择来黔发展的还有特地从台湾赶来的林柏均一行。“餐饮食品保质期短,贵州山林密布,翻山越岭,食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是否新鲜,口感是否还能最佳,我之前一直很担心交通问题。”林柏均走过多个城市,希望寻得一方土地可以在此建厂,把台湾美食带到大陆。“通过此行让我打消了顾虑,我看到了贵州的发展,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崛起。”

  “要想富,先修路”,贵州西部地区纵横交错的条条大路,让当地的振兴发展有了通途。24日,研习营一行来到被称为“抗战生命线”的“史迪威公路”,站在山间俯瞰“24道拐” 营员们惊叹于劳动人民的毅力与智慧,感慨如今贵州高速、高铁、高架桥,道路四通八达,山峰不再是阻碍。史迪威公路始建于1935年,是晴隆人民用双手和双肩,用六个月的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它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见证了20世纪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从山高路险、难以通行,到万桥飞架,创造了数十个“世界第一”,贵州做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如今贵州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架、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脉络、农村公路为基础的路网体系基本建成,贵州通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路变得通畅无阻。林柏均说:“通过此行,让我迫不及待加快脚步前往贵州,希望早日把台湾家乡美食带给贵州人民品尝。”

  到访黔西南

  在国家兜兰种质资源库,研习营一行偶遇了在此工作的台胞叶珮渟。叶珮渟向台联领导和台湾乡亲们讲述了自己来大陆的经历,她曾在北京就职,从事花卉培育与美化工作,工作内容繁重,压力很大。如今来到贵州,这里,景美、人善,生活压力小,在这里她可以轻松、放松地从事自己热爱的园艺设计工作,有空也带领当地学生游览园区,讲解花卉知识。叶珮渟十分激动在异乡见到同胞,也感谢各位领导的关心,她表示贵州发展迅速,政府对台胞的关心与支持力度很大,她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台胞选择来黔生活、发展,也希望有机会可以参与到台联的活动中来。

  偶遇在黔工作台胞

  重庆洋郭恩贸易有限公司经理郭辅仁近年来在重庆发展,他坦言此次参加研习营,希望可以在黔西南地区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开始只是打算随便看看,没有抱着一定可以的信心,但是这几天了解到黔西南乡村振兴发展得如此迅猛,让我信心倍增。”此次研习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们实地看到了黔西南地区从农村到城市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中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大格局,看到了从人口外流到人才引进的广阔前景。郭辅仁说:“贵州大有机会。”

  已在贵州工作、生活了14年的台胞邱智良讲到,他在大陆生活了20年,从广州到贵阳,在贵州是最舒服惬意的,贵州的气候和他的老家台湾苗栗相似,这里人杰地灵,发展迅猛,14年间他亲眼见证了这里的发展,看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体会着条条大路顺畅通行,感受到政府对台胞的关爱,他说:“从不后悔来到贵州。”未来,他将致力于两岸青年交流,“希望有更多两岸交流活动,也欢迎台湾青年到贵州走走看看,让贵州的美烙印在台湾青年心中。爱上贵州、留在贵州。”为贵州发展、振兴贡献力量。

  贵州青苔尚解染,山下寒泉宛可留。田野绿、乡村美,百业兴、百姓富、生态美,贵州正在把画卷徐徐展开。笛满九天春未老,俊杰琴心付壮酬。笃行致远、惟实励新,多元发展,全面提升,归期已至,相信台胞此行收获满满,大美贵州,拥有美好“黔”景。(文/图 张唯琛)

[编辑:刘莹]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