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走过待过的地方都是家——台胞许文骏扎根黄土地的故事

2024年01月17日来源:《台声》杂志

  “哪位是台胞许大夫?”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台胞许文骏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仁爱之心,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他扎根三秦大地已有二十余载,秉持着“先看病后收费”的理念,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诠释着医者的仁心仁术。

  许文骏,陕西省咸阳市台协会监事长,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主治医师。2007年许文骏任职秦都区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以来,始终做到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把患者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对每一个病人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耐心解说、兢业施诊,因人施策、对症下药,成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他良好的医德医术、亲和暖心的作风赢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好评。

 

许文骏 

  “望闻问切”传递“医者仁心”

  “望闻问切”是台湾人许文骏在大陆的日常工作,也是他用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诠释着医者的仁心仁术的真实写照。

  时光流回到1997年的台湾彰化县。时年24岁的许文骏被过敏性哮喘困扰许久,四处寻医后,一位来自陕西的中医师仅用几服中药就明显缓解了他的症状,精湛的医术和神奇的中医药学令他折服。“从那时起,我就对中医这门深厚的学问产生了浓厚兴趣。在这位中医师的推荐下,我慕名来到陕西中医学院(现为陕西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推拿学科。2003年毕业后又攻读了硕士学位,专研中西医结合脑病领域。在此期间,许文骏组建了家庭。

  在许文骏学业完成后,夫妻两人也曾回到台湾生活,但为了事业发展,许文骏最终还是选择扎根陕西。在大陆学医多年,许文骏参加了医师资格考试,2007年获得执业医师执业证书,有了在大陆合法行医的资格。“先成家后立业”的许文骏开办咸阳市秦都区文林社区卫生服务站,担任社区医学负责人至今,一直致力于基层一线医疗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站伊始,许文骏就立下了规矩——“先看病再收费”。为啥这样做呢?他说:“多年前我接诊过一个因扁桃体发炎高烧不退的患者,病看到一半就走了,说要回去拿钱,后来就没再来。我想他一定是缺钱,他走了以后我后悔莫及,总是想着这件事,我应该先给他开药的,这样心里就踏实了!”

  那个晚上许文骏在诊所等到晚上11时,那个孩子却没有再来。许文骏的妻子蒲林丽讲述,丈夫整晚一直念叨,“不退烧怎么办?烧出问题怎么办?”这件事后,许文骏定下一条规矩——先看病,后收费。

  “能帮几个算几个吧。” 许文骏说,来卫生服务站看病的都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有的是出租车司机,有的是洗车工、刷碗工,收入都不高。

  “父亲在家庭教育上要求我做任何事情都要扎实勤奋,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处事要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许文骏坦言。

  诚然,对于当年父亲的教导,许文骏一以贯之。

  “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分级诊疗中位于最前端,直接面对辖区群众。我们这儿设置了公共卫生、预防接种,还有基础门诊。诊疗方案涉及中医、西医各方面。由于群众需求大,又经常面对一些紧急患者,几乎是全年无休。”

  在许文骏的“台湾门诊”可以看到,此间设有预防保健科、全科、中医科、口腔科等科室,在诊室墙上挂着一幅患者送来的匾额,上书“大医精诚”4个字。

  “参与医疗服务多年来我始终反对‘小病大治’,我时常与社区的医生和护士进行沟通,对辖区附近的贫困居民和困难企业的职工,医药费都尽量给予减免。”许文骏如是说。

许文骏(左)为社区居民看病

  “望闻问切”到“煎炒烹炸”

  “五花肉切片,鱿鱼干、豆腐干切条状,小米椒、芹菜切成段,大火煸炒……”每逢节假日在许文骏的菜单中,客家小炒是一箸必备的“台味”。

  在门诊“望闻问切”,回到家“煎炒烹炸”。对已相伴二十余载的两岸夫妻许文骏和蒲林丽来说,“爱”字早嵌在“我为你学闽南话”“你陪我回大陆发展”的生命经历里。

  1997年,24岁的许文骏从台湾来到陕西求学,那时的他距离开设自己的“门诊”还有10年时间,但距离邂逅自己的爱情仅有不到半年时间。在一次聚会中邂逅了自己生命中的“小欢喜”——咸阳女孩蒲林丽。

  “刚到大陆的一段时间里,为了能够拓展‘人脉’,我时常会参加一些同学聚会,在年底的一次聚会中,我留意到一个女孩,姣好的容貌与得体的谈吐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而她当时并没有注意到我。”许文骏笑言。

  或许是冥冥中注定有缘,许文骏与蒲林丽交谈中得知,两人是同月同日生,凭借这把“钥匙”,打开了两个人的话匣子。“她大我整整一岁,随着交往时间的增加,也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阶段,我本打算毕业后结婚,但那时我觉得她也算‘大龄’青年了,于是在大学期间我们的‘小家’组建了。”回忆起往昔的点滴,许文骏恍若昨日。

  彼时还是两岸恢复民间交往初期,这段当时双方家长看来“不靠谱”的感情却在日渐繁密的联系中生根发芽:许文骏钟情蒲林丽的“漂亮、机灵、大气、直爽”;蒲林丽虽口中嫌许文骏“不会甜言蜜语”,其实欣赏许文骏的“诚恳、忠厚”。

  2000年,两人领证结婚。隔年,因体谅先生常年与家人分离,蒲林丽选择陪他回台湾生活,还为此学了闽南话。她说,两人在一起,就是要彼此体谅和支持。

  爱情让许文骏选择了扎根陕西,同时,大陆惠台政策让他获得了在大陆执业的资格。尤其是2006年大陆宣布开放符合规定条件的台胞在大陆申请执业注册和短期行医政策,夫妻俩决定回来“闯一闯”。

  在许文骏和蒲林丽看来,两岸婚姻没什么特别“保鲜剂”,关键是多沟通、多包容。“我们组成家庭20年,在两岸都生活过,经历很多磨合,发现最重要就是真诚以对。”蒲林丽说。

  多年来,两岸民间通婚渐成常态,两岸婚姻家庭以“小家”融“大家”,成为传播两岸情谊、传递两岸亲情的桥梁与纽带。一段段“海峡情缘”的出现,也成为很多台胞在大陆创业梦的起点。

  “寻根问祖”延续“血脉情怀”

许文骏与家人在台湾合影

  如今,许文骏的一双儿女已在大陆茁壮成长,台湾的父母也渐渐老去。许文骏称,像他这一代台胞,常会面临照顾父母与经营大陆事业之间的抉择,但孩子们就不一样,他们在大陆生长也一定会在大陆发展,因为他们的“根”就在这里。

  去年清明节,许文骏特意带着儿子一同赴陕西黄帝陵拜谒先祖,希望孩子通过祭祀轩辕黄帝,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作为炎黄子孙的荣光。

  儿子许慈扬是第一次参加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无论是“黄帝脚印石”“黄帝手植柏”“汉武仙台”等景观,还是击鼓鸣钟、恭读祭文、乐舞告祭等仪程,对于不少台湾青年而言并不多见。许慈扬说:“水有源、树有根,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作为年轻人,应当更多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的认同感,让‘人文初祖’的血脉与精神能够继续被传承下去。”

  许文骏此前已参加过多次公祭典礼,作为一名父亲,他表示,希望两岸的年轻人通过祭祀轩辕黄帝,慎终追远、传承文脉,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到作为炎黄子孙的荣光。

  “台湾有句话讲,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而我以为,先祖走过待过的地方都是家,家意味着温暖与团圆。”谈及“寻根问祖”与“家”的联系,许文骏如是说。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台湾彰化县的父母,多年来一直是许文骏内心的一份牵挂。“这几个春节我都是通过‘线上’的方式向他们道一声新年好,期望未来能有更多时间照顾父母。”许文骏说。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社区基层继续发挥自己所长是我心之所愿。而在个人方面,有很多台湾的亲友想要来陕西看名胜、品美食,我已经欠了他们很多顿饭,希望能有机会把这个‘账’还上。”许文骏如是说。

  每年春节,他们一家人都会登上西安城墙、来到曲江大唐芙蓉园观赏花灯。癸卯兔年的春节,西安更是热闹非凡,四面八方的游客怀着对十三朝古都的仰慕而来,到处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年气氛。许文骏带着家人穿街走巷,在北院门回坊文化风情街品尝地道美食,在兵马俑、华清池等地体验历史穿越,在秦岭脚下露营烧烤……“西安充满了无穷的历史底蕴魅力,作为华夏儿女,能在这里生活,我们感到很自豪,很幸福!”

  许文骏已经迈入不惑之年,他的一双儿女正在茁壮成长,弟弟也在大陆发展。“我的孩子们生于斯、长于斯,受祖国教育培养,以后一定要在大陆发展,希望他们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像我们四五十岁这一代台胞,常会面临照顾父母与经营大陆事业之间的抉择,但我的子女就不一样,他们在大陆生长也一定会在这里生根发展。”谈及未来,许文骏笃定地说。(文/杜秋红)

 

 

注:原文刊载于《台声》杂志第24期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