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天津的故事 | 一位在津台胞医师爱国奉献的故事

2023年07月21日来源:

  我叫乐锦锽,生于1922年,台湾省云林县斗六市人。小时候在台湾使用汉语是被禁止的,只能讲日语或闽南话,但是祖父还是不断地教我说汉语、学写汉字。每当祭祀的时刻,我们都是面向着祖国大陆,来表达台湾同胞心向祖国的赤子之情。

  在我少年时期的记忆里,台湾同胞饱受了日本侵略者的欺侮。当时的小学阶段分为“小学”和“公学”。日本人为了笼络人心便挑选一些家境背景较好 的学生上“小学”,而绝大多数的台湾孩子只能上“公学”。我七岁时开始上了“小学”,记得那时班里只有五名台湾籍学生,我们很受日本学生的排挤和欺负。我于是用功学习,成绩优秀,尤其是数学,老师不在的时候,还替老师出题考试并判卷,这在当时可以算是个荣誉,日本学生便不敢欺负我了。但是其他台湾学生和广大台湾同胞还是时刻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能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台湾同胞极少。当时岛内有400万台湾同胞,占人口的大多数,可是在高等学校任教的教授只有两个人,一位是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后在台南工业专门学校任教的英语教授林茂盛先生;另一位是由台北医专毕业,在日本东大进修学习药理,后在台北医学专门学校任教的杜教授。而在求学及前途方面,同样是升学,日本学生分数不够也会被录取,就算从同一学校毕业,找到一样的工作,日本人的薪金还要比台湾人多60%。

  我在成长中,逐渐看清了日本在台湾、东南亚侵略的目的。日本本土物产并不丰富,因此将台湾等地作为其“给养地”。日本命令台湾农民只能种植蔗糖等经济作物,不允许种植农民所需要的粮食、蔬菜等。蔗糖生长周期长达一年多,大量种植这些所形成的后果就是岛内的粮食产品不能满足人的需求。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却不能养活中国人自己,还不算台湾产品的增值税比日本同类产品要高出一倍多。这些不公的事实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极大冲击,也坚定了爱国报国的信念。

  1940年,我到日本山口高等学校读高中,1943年,怀着救死扶伤、学医救国的理想,考取了东京大学医学部,1947年毕业后,就考取了行医执照,一度在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佐佐内科延续医生生涯。新中国的诞生,让海外游子看到民族复兴的曙光,我毅然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被分配到天津市第一医院内科工作,任主治医师。为了方便和病人直接沟通,我尽力学习普通话、过语言关。当时医院有一部先进的X光机,只有我一人会操作,我发挥专长,尽量用它为病人治病。

  1954年,结核病流行。我在医院建立了结核病门诊,治愈了很多结核病患者。在治疗脑膜炎方面,我也做了新的尝试,运用先进的小脑炎髓穿刺手术取得成功,疗效很好。还有对肺脓疡利用青霉素直接点滴气管,也取得了成功,我还将它进行了总结,后来发表论文。

  1956年,在治疗糖尿病口服药的课题上,我总结了大量的病例、药物疗效及其副作用,在此基础上撰写论文,分别在全国性内科杂志《中华内科》和《中华医学》发表。

  1958年,我参与了心冲击图的推测研究,在同志们的帮助下制作了心冲击图仪,可以帮助医师进行心脏病的诊断,这项研究在当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运用这项技术,我为国内百名病人做临床实验,获得了大量详实的资料,并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心冲击图的改变》一文。虽然当时生活艰苦,我凭借满腔爱国爱乡之情努力工作,回报祖国,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去图书馆阅读医学文献,坚持长期研究,最终编成《心冲击图》一书。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许多人因营养不良患了肝病。我的研究方向转向了肝病,和同志们共同探索关于蛋白质的定量氮平衡问题,在肝功病理方面运用肝穿刺检查。这些研究成果后来作为内部资料没有发表,但从营养学的相关论证角度,分别在中国营养学会和北京301医院作了报告。

  特殊年代,我仍然本着医生使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当时许多科室的工作被迫停止,我被委托管理医院一年多,不仅要抓业务、上门诊,还要带领医生们洗针头,清理设备,维系医院工作正常运转。我还分别到天津市东郊和河北省廊坊市培养当地医生,并坚持每周一次到天津712工厂、国棉二厂等处进行义诊。作为医生,我以治病救人为天职,深夜起床到医院诊治病人的情况数不胜数。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的医学事业迎来了第二个春天。我在治疗肝病表面抗体、表面抗原等免疫问题上又有所深入,并致力于乙肝、丙肝的研究。我在1953—1958年任天津市第一医院内科主治医师,1958—1978年任副主任医师,1978年后任主任医师,曾在1962—1978年担任市青联副主席,以及第六、七届市政协委员,第二、三届市台盟副主委,并在1954年后连续当选天津市河北区人大代表,1978—1982年当选河北区人大副主任。

  我做人的宗旨要正直、要实事求是,少说套话、虚话,多办实事,我这一生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天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里挥洒了青春和汗水。天津给了我荣誉和关怀,使我有机会发挥特长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以奉献第二故乡为己任,表达一个台湾同胞的赤子之情。

  (作者:王泽,市台联、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干部,根据乐锦锽先生口述编写。)

[编辑:顾美程]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