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融合——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

2021年10月18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任何一个品牌
  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的
  它需要精心的策划
  大胆的实践
  不断地修正
  最终还要得到广泛的认可
 
  2021年,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也是全国台联主办的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经历的第18个年头。只要一提到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许多两岸青年的眼前就会闪现那营旗招展、热火朝天的场景,你来我往的交流,依依惜别的再见,丰富多彩的活动,青春洋溢的笑脸,永远定格在每一位参与者的心里……
 
  全国台联举办夏令营始于哪年?

  全国台联举办夏令营究竟起于何时,一直以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始于1983年,有的说始于1984年,每一种说法,似乎都有自己的依据。作为全国台联人,厘清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在《台声》杂志记录的全国台联大事中,1983年,确实有两场夏令营。其一,发生在1983年的7月,地点是在辽宁大连,名称为“全国青年台胞大连夏令营”,主办单位是全国台联。《台声》杂志以《绿水青山为我欢——全国青年台胞大连夏令营散记》报道那次夏令营。参加夏令营是“来自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的一百多名青年台胞,他们当中有大学生,有教师,有科技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也有工人和农民。”活动于7月21日在大连著名风景区——棒棰岛海水浴场开营,30日闭营,历时9天,时任全国台联国内部(现台胞部)部长徐兆麟全程与营员在一起。
 
  第二场夏令营活动发生在1983年8月,地点在青岛,来自北京、济南和青岛3座城市的45名台湾省籍青年朋友参加了活动。开营期间,台胞青年参观了青岛市的工厂、海洋研究所、海港和海军舰艇,游览了崂山风景胜地。恰好在青岛参加台湾同学会夏令营的时任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坚、台湾同学会副会长白少帆和时任北京市台联副会长吴英辅,也特地赶来和青年台胞们一起座谈联欢。
 
  这两场夏令营都发生在1983年,但他们都没有被纳入全国台联举办的台胞青年夏令营活动的序列。准确地说,纳入序列的第一届发生在1984年,标志之一是正式邀请海外的台湾乡亲参加。
 
  举办夏令营的最初构想
 
  全国台联成立之初,最先是“走出去”,派人到海外参加台胞夏令营,当然是世界各地的台湾同乡会举办的。当时台湾同乡会的构成比较复杂,有的人有“台独”思想,有的人具有分离意识,也有一些是统派或“保钓”运动的朋友。全国台联派人参加他们的夏令营,与他们去接触、沟通,与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因为都是台湾乡亲,倒是能坦诚相见。
 
  但这些活动毕竟是别人的主场,作为客人,太多的想法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志也难以充分发挥。全国台联原会长林丽韫说:“参加海外的夏令营,我自己去过,全国台联几位副会长也去过。那么,参加多了,就知道他们怎么办了,我们也能办。”为了在主场争取台胞民心,全国台联决定举办自己的夏令营。
 
  但是在当时,做这件事难度非常大。首先遇到的就是请人的问题。自己举办夏令营,一定要请海外台胞的孩子来大陆,但他们不愿意来,不敢来,有恐惧心理,由于一直以来受负面宣传的影响,他们以为大陆生活状况不好,太落后,吃得也差,生病了怎么办?
 
  面对种种顾虑,全国台联找到了破解之道:通过老朋友,先请他们的孩子来;对于有顾虑还不放心的家长,可以请大人陪着孩子一起来。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夏令营,这无疑是一种突破,因为还没有人这样做过。
 
  人请到了,剩下的就是组织工作,只要投入力量,这些都难不倒全国台联人。
 
  第一届台胞青年夏令营
 
  1984年7月11日至25日,由全国台联主办的第一届台胞青年夏令营在大连和北京两地同时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巴西、加拿大和大陆28个省、市、自治区的200余名台湾乡亲赶来参加。台胞青年夏令营营歌第一次在大连海滨唱响“山也含情,海也知音,欢聚在美丽的海滨,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唐诗情谊深。”“一样的皮肤,一样的心,一样的黑头发黑眼睛。”“相见时亲,别时情深,愿来年举杯再共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走遍天涯有故人……”
 
  这首歌是由大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谱写的,歌名为《欢聚在海滨》。由刚出道的歌手韦唯演唱。
 

1984年7月,全国台联举办的第一届台胞青年夏令营在大连棒棰岛举行。图为营员们海钓后在海滩上野炊(徐波摄影)

  来自巴西的两名青年台胞到大连的第一天就被亲人相聚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们后悔没带录像机来,急得跳脚,好在有照相机,便不停地拍照起来。
 
  从日本来的两位姑娘,开始显得比较拘束,但很快就与大陆台胞青年混熟了。在她们的带动下,大家唱起了拍手歌,拍手、跺脚、搭肩、弯腰,表演得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带动整个会场一片欢腾。
 
  辽宁省特级厨师在沙滩上现场表演,当众烹制了“孔雀开屏”“金枪烤鱼”“莲花海参”“珍壳鲍鱼”等著名大连海味菜,营员们连声称赞之余,大快朵颐。
 
  时任大连市长的魏富海来到营员们中间,话家常,说理想,谈笑风生,他和海外营员亲切交谈,祝贺他们取得的成就,赞扬他们为中国人争了光,希望他们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夏令营活动得到了辽宁省政府的大力支持。营员们参观了大连造船厂等工厂,游览了大连的名胜景点,参加了在海滩举办的篝火晚会,年轻人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尽情欢乐。主办者细心地安排了书法、篆刻、刺绣、剪纸表演,教来自海外的孩子学汉语,全体营员还亲手植下4株青翠欲滴的柏树苗……
 
  随后,营员们来到了古都北京继续观光,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定陵地下宫殿,登上了举世无双的万里长城,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
 

1984年7月,邓颖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见第一届台胞青年夏令营营员。旅美台胞姜义宣博士代表全体营员向邓颖超致以问候,并向全国台联赠送金匾:“这次海外归来得到友谊和欢乐,我们以赤诚之心愿祖国早日统一,使海峡两岸的同胞早日团聚。”(徐波摄影)

  7月24日下午5时30分,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
 
  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副主席杨静仁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里会见了夏令营全体乡亲。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夏令营的营员,可见对台湾同胞的重视,也体现了对全国台联工作的支持。
 
  具有历史意义的由全国台联主办的第一届台胞青年夏令营在齐声高唱的营歌中圆满结束。
 
  夏令营成了台联例行的工作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次,再往后就好办多了。1985年的第二届夏令营,一下子吸引了200多名海外的台湾青少年参加,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巴西、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荷兰、菲律宾和中国香港。这时的台胞父母开始支持孩子来大陆,鼓励他们开阔视野,了解大陆,而且大胆放心让孩子自己来了。
 
  作为组织者,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不再担心请不到营员,反而要操心如何分配名额,而且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旅行线路的策划、参观活动内容的安排和安全保障上来,尽可能让活动丰富多彩,让这些来自海外的小乡亲吃得可口,玩得开心,对大陆之行,对夏令营活动,对全国台联留下美好的印象。
 
  就这样,一届届的台胞青年夏令营对于全国台联人来说,像是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对于每一届参加的小乡亲,都是新鲜的第一次。台联人要做的就是怎样使这“第一次”来得更丰富、更多彩、更有冲击力、更有意义、更值得回味。
 
  1989年,全国台联又扩展举办了冬令营,寒冬腊月,带着台湾小乡亲到东北参加冰雪节,到哈尔滨看冰灯、冰雕、雾凇,到延边体验朝鲜族风情。这时,无论是夏令营还是冬令营,参加的不但有海外来的台胞青年,还有直接从台湾过来的,而且越来越多。就这样,夏令营、冬令营这种方式被固定并延续了下来,在意见反馈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总结、调整、改进与实践检验,一个品牌的雏形已逐步显现。
 

1986年7月,参加第三届台胞青年夏令营的部分营员在黄河边“黄河母亲“巨型塑像前合影(李丹摄影)

1988年7月,第五届台胞青年夏令营营员登上天安门城楼(徐波摄影)

1990年7月,第七届台胞青年夏令营营员在卢沟桥上感慨万千(徐波摄影)

1993年7月,第10届台胞青年夏令营营员在中缅边界(侯轹摄影)

1997年7月,第14届台胞青年夏令营营员的沙漠驼影(何长明摄影)
  千人夏令营的登场

  台胞青年夏令营和冬令营虽然年年都在组织,但每年几乎都碰到同样的问题:名额不够分配,因为按照惯例,规模一般都不太大,最开始是百人左右,到后来达到200人,最多也就是300人,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为这项活动延续了19届,效果很好,名声在外,报名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营员参加过早期的夏令营,后来自己做了父亲母亲,又让自己的孩子来参加,也有的自己来过,又让弟弟妹妹来参加。就这样全国台联把这项活动坚持了下来,一届都没停止,包括2003“非典”那年,当时担心不会来人,结果依然来了。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在岛内和海外取得了普遍的认同感,起到了促进两岸交流、提高共识的效果。
 
  2003年末,全国台联党组在研究2004年夏令营工作的时候,回顾了这19届的历史,认为举办夏令营非常有必要,但为了满足广大台胞青年的要求,从客观上需要扩大夏令营的规模,这也是台湾同胞的呼声;另外,对于营员的构成,不仅把重点放到大学生身上,如果他们的老师教授参加,同样欢迎。因为报名参加者的目的性都很明确,来大陆看一看就有效果,来过跟没来过总不太一样。就这样,全国台联决定扩大夏令营的规模,定名为千人夏令营,而且将2004年定为第一届。
 
  扩大夏令营的规模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人员一下子扩大了四五倍,工作量也扩大了同样的倍数,全国台联机关就这些人,虽然经过动员,得到了全体干部的支持,但吃住行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逐一落实,来不得半点马虎。为此,全国台联于2004年3月成立了千人夏令营协调小组,从全国台联机关里调集人手专项负责这件事,还从地方台联抽调了一些干部协助。
 
  那次夏令营的设计是:成立全国台联总营,先在北京集中,活动一星期之后再按各分营到所在省、市、自治区活动。营员除了来自岛内和海外,我们还在北京各重点大学招募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先对他们进行相关培训,然后分到各分营,活动中让他们与海外和岛内的营员在一起,年轻大学生之间充分交流沟通,效果更好。全国台联尽可能把总营的活动安排得丰富多彩,除了参观、游览,还请北大、人大的教授给营员讲历史,请专家讲文学、讲北京,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来给夏令营的学生们讲课,主题就是“振兴中华”,“振兴中华”这个口号是孙中山先生最早提出来的。另外为了让台湾的大学生能真正地了解祖国大陆的真实情况,与祖国大陆的老百姓多接触,除了白天的活动,晚上也不再限制,吃过晚饭他们可以结伴自由活动,到处走走看看,但必须在夜里12时之前回到驻地。他们自己打车去西单、王府井、三里屯、什刹海……对这一人性化的举措他们都很兴奋。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全国台联请奥运会组委会秘书长给营员讲奥运会的筹备情况,让营员知道作为中国人能主办奥运会是百年来中国人的愿望,使他们产生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而且特意设计了抽奖环节,获得金卡的营员就获得2008年到北京观摩奥运会的嘉宾资格。这个环节的设计得到了空前热烈的响应。那场面,怎一个热闹可以形容。每一位营员报到时就领到了一张有编号的问卷,填好之后撕下副券自己保留,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投入票箱,在大家的目光注视下请嘉宾抽奖,而且当场宣布,每抽到一位就引来全场的沸腾。全国台联还在夏令营期间的奥林匹克村里开辟了一片地,专门种植“台胞青年夏令营奥林匹克林”,作为永久的纪念。
 
  就这样,第一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造成了很好的社会反响。作为两岸青年联谊交流的一个品牌,真正确立了起来。
 

2004年7月,全国台联第一届千人夏令营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举行的抽奖仪式,请来著名篮球运动员为营员抽取奥运金卡(徐波摄影)
 
  问卷调查留下的思考与启示
 
  全国台联举办夏令营活动,非常注意搜集两岸青年学生的反馈意见,为的是不断修正和改进工作,让活动更有意义,让品牌过硬。这种反馈,以前多是从个别交流或小范围座谈中获得,在千人夏令营活动中全国台联有意在设计时加上了征求意见的环节,广泛征求意见。以2006年的第三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为例,为了更好地了解台湾青年的感受以及对参加活动的意见,那届夏令营精心设计了一份问卷,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营员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为创作区,营员可以在这一部分自由表达自己的印象感想和意见;第三部分为“快乐问答”,拟设了7个问题,每个问题中又有三四个选项供选择。
 
  令人欣慰的是,那次夏令营问卷回收率接近60%。在两岸青年交流交往史上,如此之多的台湾青年学生同时填写完成同一份问卷,还是首次。台湾青年不但认真填写了问卷,而且还在“创作区”留下了各自的感想和意见。对主办者而言,无疑是得到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夏令营结束后,对问卷作了系统的整理,并将感言汇编成集,制作成文宣品在冬令营或下一届夏令营时送给新营员。回收的问卷设定的七个问题也做了详细分析,数据显示如下结论:
 
  1、营员中第一次来大陆的占到了60%;
  2、绝大多数营员来之前对大陆是抱持好感的;
  3、来大陆之前平均每个营员曾通过电视、听朋友谈论、网络、报纸四种方式中的任意两种主要渠道了解大陆;
  4、台湾青年来大陆参加夏令营活动之后,加深了正面印象;
  5、毕业后希望到祖国大陆求学和发展的台湾青年超过半数以上;
  6、台湾青年大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最希望的了解的是中华文化及历史;
  7、绝大多数营员愿意继续参加全国台联组织的夏令营或冬令营。
 
  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这个品牌就是这样被认同、被叫响、被擦亮的,她凝聚了全体台联人和海外、岛内热心朋友的心血和汗水。无论炎夏的赤日如炙,还是严冬的滴水成冰,都挡不住台湾青年学生参与的热情,37年累计下来,参加的人数竟达数万人。祖国大陆山山水水土地上,到处印下了台湾青年学生的足迹。壮美的山河,厚重的古迹,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给台湾青年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 阎崑)
 

林丽韫跟夏令营营员在一起,她说:跟你们在一起我都变得年轻了“(林丽韫供图)

2000年7月,第17届台胞青年夏令营穿藏族服装的夏令营营员(王方摄影)

2006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营式文艺表演(阎崑供图)

参加全国台联2007年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的营员在鸟巢前雀跃:北京奥运,我们来啦!(徐波摄影)

2010年7月,抽得世博会金卡的夏令营营员乘船感受水乡风情(阎崑供图)

  2011年,参加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的台胞青年夏令营营员在人民大会堂前合影(徐波摄影)

2018年,第十五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营晚会上营员表演节目(李俞柔摄影)

  2019年,第十六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营式上,全国台联会长黄志贤为营员们庆生(闫俊文摄影)

2020年,参加第十七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的营员学习直播带货相关知识(王琰摄影)

  2021年,第十八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启动仪式现场营旗飘飘(李思凡摄影)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