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故事——纪念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40周年

2021年10月21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作者介绍
  蒋建春,台湾著名抗日领袖蒋渭水的孙女。1983年2月入职全国台联联络部,2000年调至文宣部,2008年2月退休。


1984年,身穿中国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参观团团服的蒋建春

  看到老干部微信群号召我们为纪念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便开始回顾退休前在全国台联工作的种种,发现有很多难忘的故事……
 
  上个世纪80年代,是生机勃勃的时代,那时有句歌词很有代表性,“我们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1981年12月22日,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成立,毋庸置疑是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全国台联肩负起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继承和发扬台湾同胞的爱国爱乡光荣传统,责无旁贷全力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努力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奋斗拼搏。
 
破冰之举

  我很幸运,虽然务农了七年在而立之年才大学毕业,却是在那个意气风发的时代,拿着学士学位于1983年2月入职全国台联联络部。几个月后,1983年8月全国台联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第一届“台湾之将来”讨论会。
 
  这是一次破冰之举。那时海峡两岸还未“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岛内台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旅游都要绕道,近的绕香港或日本,远的绕到欧洲或美洲,很不方便。有时也是一种危险——被台湾当局查获绕道去了大陆,以后就会限制离开台湾。讨论会上,与会的台湾学者均来自海外,他们中大多数人是第一次来祖国大陆。讨论会致开幕词的是中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大师费孝通先生。他首先表示由衷的高兴,能在北京第一次与台胞学者共同讨论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的问题——台湾之将来。他还从社会学视角说明为什么与台胞学者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最主要的是出于同根所生、脉脉相通的原因,就是说,影响着我们感情和行为的那一系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我们都使用着一套来自同一历史根源、唤起共同感情的共同信号体系。”讨论会开得很成功,会后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全体两岸与会专家学者并合影留念。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台湾之将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中国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大师费孝通先生致讨论会开幕辞

  我是参与讨论会的接待后勤工作,没有机会听到全部专家学者的论述发言。但有一位学者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他讲的是《台湾和国际体育政治》,他预言“1984年在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如果没有意外,应是中国大陆选手第一次真正在夏季奥运会上显露身手。”
 
  他说得没错,1984年7月28日至8月12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参加了第二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又是一次破冰之举。祖国大陆的体育健儿第一次在夏季奥运会上与来自台湾的同胞选手相聚。
 
  为充分利用好洛杉矶奥运会这个难得机遇,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特组了中国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参观团,主要成员是各省市体委主任及体育科研教学专家。全国台联会长林丽韫是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任参观团副团长。全国台联派出了一行4人在林丽韫会长的率领下加入该团,赴美开展广泛联络旅美爱国台胞的工作。上海台联名誉会长林朝权为该团团员;时任全国台联秘书丁玉贤任该团秘书;我有幸参与这项任务,任该团翻译。

参加第23届奥运会参观团的全国台联四人组:林丽韫会长(右二)林朝权(左二)丁玉贤(左一)蒋建春(右一 )

全国台联四人组在旧金山与参观团团长黄中(左二)

  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亮相夏季奥运会就大显身手,不仅旗开得胜夺得了奥运会首金,而且共拿了15块金牌,获金牌排行榜第四。旅美华人无论来自大陆还是台湾谈起洛杉矶奥运会的中国选手就神采飞扬。李宁体操王子之誉源自那时。几乎所有我们见到的华人家庭,只要电视转播有李宁出场的比赛场场不落,家家都视李宁为自家宠儿。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氛围中开展联谊工作,哪有不顺之理。我们除了随参观团考察美西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和设施外,就是马不停蹄地走访旅居当地的台胞。记得我们驱车500多公里从洛杉矶北上至圣何塞看望全国台联老朋友赵先国一家。还找到定居在加州的台湾女作家陈若曦,林丽韫会长欢迎她再回大陆走走看看。我们拜访了当时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研究哲学的著名教授陈鼓应。奥运结束后,陈鼓应教授来到北京,并受聘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多年。
 

林丽韫(右)、蒋建春(左)在洛杉矶与中国女排选手杨锡兰(中)合影

蒋建春(左)在洛杉矶与中国女排选手周晓兰合影

蒋建春(右)在洛杉矶与中国体操王子李宁合影
 

全国台联四人组在洛杉矶与旅居当地台胞合影

  巧的是2019年11月,为了丰富退休生活,我跑到国家典籍博物馆(原国家图书馆)去听“两岸国学大讲堂”的讲座,偶遇几十年未见的陈鼓应教授,他已是八十有余满头银发,是受邀专程从台湾来北京讲《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到庄子的人生智慧》。
 

2019年11月,陈鼓应应邀在北京国家典籍博物馆报告厅做《两岸国学大讲堂》讲座(图片来源:平潭网)

着意耕耘 自有收获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走出去请进来,广交朋友”是全国台联建会初期最繁忙的工作之一。记忆中那时联络部的工作就是加班、出差、迎来送往,每天忙忙碌碌……我接待的第一个大团来自日本,由东京华侨总会和台湾省民会组织的旅日爱国台胞祖国大陆访问团。接待过来自北美的美东和平统一促进会访问团和旅美台胞医师访问团等。还负责接待过几届参加夏令营的海外台胞青年,其中还有旅居在遥远南美洲的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的台胞。接待过一位来自欧洲酷爱中国民乐的台湾省籍女青年,和一位来自澳洲做房地产的成功台湾省籍女企业家。全国台联全会上下辛勤耕耘多年,带来的收获,不可不谓朋友遍天下。
 
  随着联谊工作的发展扩大,两岸同胞能跨越台湾海峡直接交流成了我们最迫切的期盼。王晓波教授是最早积极推动两岸直接交流的台湾统派学者之一。1987年3月他与尹章义教授携手发起成立“台湾史研究会”,多次率研究会会员来大陆交流考察。199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海峡两岸首次台湾史学术交流论文集》,编后记的第一句话 “1988年8月2日台湾民间学术团体——台湾史研究会部分会员前来厦门,和我们一同举行‘台湾研究学术交流会’,这可以说是海峡两岸学者首次在大陆举办的学术交流会。”我曾参与接待过王晓波教授率队的台史会交流考察团,行程从厦门开始,一路北上到北京,途中与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进行多学科的学术交流。台史会的交流内容有台湾抗日史、台湾农运史、台湾政经史、台湾文学史,还有少有的台湾建筑史。那次接待我是着实体验了一把信息“大爆炸”。
 

1990年夏接待台史会交流访问团,蒋建春在厦门与王晓波合影

  之后两岸同胞在各个领域开展的直接交流愈发频繁,形成了不可阻挡的顺应历史的大潮流。除了已成惯例的夏令营、冬令营及十一国庆活动外,细数我参与接待的团体有台湾政治受难者团、台湾统联团、台北律师公会团、台湾辅仁大学服装系、台湾主妇联盟、台湾青商会等等。亦有我参与举办的几项有岛内台胞参加的大型活动,令人难忘。
 
  1992年由文化部主办,以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为主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昆明举办。这届艺术节也第一次向台湾少数民族发出邀请。我们在岛内的台湾少数民族朋友得知消息,不辞辛苦奔走于各个部落,终于组成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演出团赴昆明参加艺术节。他们带去的台湾卑南族群、布农族群和雅美族群的原生态歌舞,让观众大开眼界并大获好评。由国家民委和国家体委合办的1995年于昆明举行的第5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和1999年于北京举行的第6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台湾少数民族体育代表队参加了传统的划龙舟比赛。
 



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台湾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演出团表演
 
  1995年3月,作为工作人员,我跟随全国台联副会长、上海台联会长林明月,江西省台联会长何大欣,河北省台联会长杨方若等一行5人出席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东京崇正公会第29届会员大会。崇正公会是旅日爱国客家人的同乡会,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届会员大会都会有一位全国台联会长应邀与会。我们那次又正值1995年2月阪神大地震之后,大地震造成6000多人遇难,其中有旅日华侨和台胞。崇正公会会员大会结束我们又赶到神户参加了在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举行的“阪神大震灾华侨·留学生牺牲者”追悼会。会上林明月会长代表全国台联致悼词。
 

1995年3月举办的日本东京崇正公会第29届会员大会会场

林明月(中)、何大欣(右)、蒋建春(左)在会场门口合影

1995年参加在日本神户举办的“阪神大震灾华侨留学生牺牲者”追悼会

  1998年1月,全国台联与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联合举办了台湾作家吕赫若作品研讨会,我参与了筹备到举办的全过程。吕赫若在戏剧、音乐和文学方面造诣颇深,被誉为台湾第一才子。他的处女作日文小说《牛车》发表在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他的写实手法真实反映了当时生活在台湾底层民众的贫困和挣扎状态。他的处女作一经发表,立刻受到台湾文坛的瞩目,称得上是台湾最活跃的作家。日本投降台湾光复后,他开始用中文写作。1947年台湾“二·二八”起义至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吕赫若愤然弃笔从戎上山打游击,投身到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不幸的是在山中被毒蛇咬伤中毒身亡。参加研讨会的不仅有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台湾文学的专家,还有海峡两岸知名的台胞。来自台湾的与会者有著名的作家陈映真和蓝博洲等,来自北京的老一辈台胞吴克泰、周青、叶纪东等都是参加过“二·二八”起义,是与吕赫若并肩战斗的战友。研讨会成就了一次难得的世纪大聚会。那次我很感动,写了一篇短文《台湾的良心》。
 

台湾作家吕赫若作品研讨会上吕赫若之子吕芳雄发言

  1998年8月我第一次赴台,是随著名指挥家教育家杨鸿年教授创办的中央交响乐团少年暨女子合唱团赴台演出。这个合唱团蛮声海内外多次获国际合唱比赛大奖。邀请单位是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基金会所属的台北爱乐合唱团的指挥杜黑是在台湾指挥《黄河大合唱》第一人,冲破四十年的禁忌,成功在台湾公演《黄河大合唱》。那次我们赴台演出始于高雄,台北爱乐的朋友们在高雄机场打着红色横幅:欢迎来自长城的小歌手中央交响乐团附属少年暨女子合唱团,热烈欢迎我们。在高雄我们去了高雄盐城小学,和小学生们联欢演出。校门里的影壁上端端正正刻着“做活活泼泼的好学生  成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杨鸿年把当年台湾流行的一首民谣《流浪在淡水》改编成童声合唱,非常好听,成了我们每场演出的压轴戏。每当台上《流浪在淡水》的童声响起,台下和歌声一片,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台北爱乐的朋友们在高雄机场打着红色横幅,热烈欢迎来自长城的小歌手
  中央交响乐团少年暨女子合唱团在高雄盐城小学演出
  图片

中央交响乐团少年暨女子合唱团在台湾日月潭边留影

  繁忙工作中也不失轶事。30多年前接待过一位在美国和香港大学任教的博士,他与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专家合作研究治疗白内障。听了他们的学术交流,我才知道长时间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引发眼疾白内障,所以阳光下要带墨镜。最有兴致的一次接待是跟着一位旅美女记者走访了几位在北京的知名女作家:宗璞、谌容、张洁等,最后拜访的是《红楼梦》英译者、老翻译家杨宪益和他的夫人,当时他们正编辑出版一本英文的中国当代女作家文集。还有难得的事,在那么繁忙的时期,全国台联依然有脑力体力混搭的机会,我曾被派去十三陵绿化基地专业植树一周。回想那时的我真是力壮年轻。
 
  新世纪 新起点
 
  21世纪伊始,我从联络部调到文宣部,从动态转型为静态工作,新的工作是要拿起笔爬格子。又是一次幸运,赶上电脑快速普及带来的革新,不用再在纸上爬格子了。写作方面经历了一番从生涩到流畅的过程,逐渐适应了新工作。在文宣部第一次做口述历史,整理了一篇《来自台湾的普通一兵》,记录了一位高山族老台胞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戎马生涯,发表在《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的台湾同胞》一书里。之后参与了编纂三本书《回归》《回眸》《台湾学生大陆求学纪实》。从讨论书的结构框架开始,征稿、分类、美编等等直到样书问世,不敢大意。每册书的第三校,我都是挑灯夜战亲自校对,我知道不付出这样仔细的辛劳,就不能保证出书的质量。也正是因为那样的辛苦劳作,就有了很多的心得。我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心得》发表在《台声》杂志上。如今再翻出那三本经我手侍弄多遍图文并茂的书,心里依然会涌起小确幸。
 

文宣部组织在京老台胞审阅电视剧《郑成功》脚本

  在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的纪念日里,回顾经历的那些难忘故事,我深深感受到了台胞之家的温馨,且更感恩全国台联给予我拓展知识的机会和践行技能的平台,学到的知识、学会的技能使我终生受益。
 
  衷心祝愿全国台联未来更精彩!(图/文 蒋建春)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