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 ——回顾全国台联的成立和台湾民情研究

2021年10月26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作者介绍

  乐美真,第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局原局长。
 
  关于全国台联成立的那些事

  40年前,全国台联正式成立了。
 
  那时,我在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可以说是全国台联筹备成立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也是台联成立初期协助领导的联系人。
 
  当时的大背景是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这是新时期和平统一事业标志性的开端,它向世界宣告:“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现在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
 
  为适应这个形势,中央及时调整了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对台方针政策,并在广泛的范围内解放思想,拨乱反正,落实政策,为努力恢复和建立两岸直接联系创造条件。
 

1980年,邓颖超同志在西花厅与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合影。(左二为乐美真)
 
  邓颖超担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后,雷厉风行,在1980年元旦就在中南海西花厅召开会议。她提议,以全国政协的名义发表《致台湾同胞春节慰问信》,信中说,亲莫过于骨肉,痛莫大于分离,这种状况再也不应继续下去了。两岸同胞血浓于水,骨肉情深,台湾大陆,唇齿相依。
 
  信中提出了“三通”的主张,指出台湾同胞具有爱国的光荣传统,希望港澳同胞、国外侨胞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大家都做中国统一的促进派。考虑到台盟是历史形成的党派组织,可继续发挥其民主党派的作用。因此,邓颖超倡议建立一个在党的领导下联系在大陆台胞的民众团体,成立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开展各项工作。经中央批准,由当时中央对台小组成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童小鹏出面,向台盟中央理事通报了这一决定。
 
  全国台联成立后,贯彻中央的对台方针政策,密切联系居住在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配合有关部门按照法律和政策妥善处理,关心和协助定居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返乡探亲、扫墓、访友、定居和进行各项交流。同时,广泛团结联络台湾岛内、港澳和海外的台湾同胞,增进乡亲情谊和台湾人民福祉,协助他们在祖国大陆投资、求学、就业、兴办公益慈善事业,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简言之,台联就是台胞之家,它的任务就是沟通、联谊、服务、团结,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台湾同胞的桥梁和纽带。
 
  为筹备成立全国台联,邓颖超、廖承志点名调林丽韫同志来进行工作。根据领导指示,我打电话到全国妇联,找到在廊坊挂职的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告诉她马上回北京。
 
  对台小组让林丽韫同志来台办看有关台湾录像和各种文件,即着手调人、看房、申请经费等,同时联系了各省市的老台胞,经过半年的筹备,于1981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台湾同胞第一次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了全国台联第一届理事会。在此前,浙江、福建、北京等地也相继成立了省市台联会。
 
  那时候,全国台联是在中央对台小组直接领导下工作的,具体由台办直接联系。中央发布了对台九条方针政策后,台联及时创办了《台声》杂志,向广大台胞广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邓颖超要求,对台工作要“细水长流”“见缝插针”,对台宣传要讲究方法,要考虑到对方能接受与否。
 
  为了尽快恢复两岸的联系,解决台胞在“文革”中因“台湾关系”受到冲击和不公正的待遇,当时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开会,并派人到福建、浙江等地走访台属台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制定和下发了落实政策的文件,清理了一批不合时宜的影响台胞入学、入伍、入党和就业的规定。
 
  廖承志强调,要成立台胞的群众组织,要将落实台胞政策作为首要工作。全国台联在林丽韫会长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开拓发展,联系各地积极贯彻关于台胞落实政策的“38号文件”,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为台胞反映意见,保护权益,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台胞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各种渠道,逐步恢复了与台湾亲属的联系。
 
  经过几年的不懈工作,台胞的落实政策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部分台胞落实政策后还担任了各省台联和台办的领导。邓颖超满意地说,每年一到开“两会”,台胞台属反映问题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三年过后,再开会时这样的信几乎没有了。
 
  全国台联成立后开展的各项工作
 
  全国台联成立后陆续接待了岛内和海外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我记得当时陪同林丽韫会长一起会见了许多重要的台湾客人,有的受到了廖承志的亲自会见。
 
  同时全国台联也组团出访,同旅居各国的台胞及同乡会建立了联系,尤其是与岛内统派人士、海外保钓人士、台籍学者专家一起召开研讨会、座谈会,恳谈交流,解疑释惑,扩大了团结范围,促进了对和平统一的认识,探讨了解决国家统一的路径。在此基础上,全国台联的老台胞、老兵也呼吁台湾当局放弃“三不”政策,强烈要求返乡探亲,对打破两岸的人为隔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时,有一些岛内台胞冲破阻挠,在政策的感召下,毅然回到大陆定居和工作,台联及时请示台办,联系各部门落实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我在办公室经常与台联通话,一起解决各种问题,并不时去看望这些来定居的台胞。
 
  汪锋同志从新疆第一书记调任对台小组专职副组长后,抓了台办机构的组织建设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也一直支持和关心台联的工作,在宣传上提出防止“极左”的做法,他曾召集林丽韫及作协的同志研究接待旅美作家来大陆讲学事宜,会见了许多台联接待的客人,并及时帮助解决定居台胞的住房、医疗、工资待遇等问题。
 
  随着对台形势的发展,大量事务性的工作提上日程。1983年11月,邓颖超开会指出,由于全国台联是群团组织,不宜由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为主领导,而应由中央统战部负责领导。
 
  为适应这个局面,中央对台小组办公室决定将与台联联系的具体工作移交统战部,此后,台办虽然不直接联系台联,但仍与台联保持着必要的合作和工作配合,比如台联为培养新人,在中央党校举办专门的台胞干部培训班,我也应邀去讲过课。台联的有关活动仍邀请台办的人员参加。
 
  回顾我的对台工作经历
 
  从香港工作回到北京后,我奉调到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全国台联作为八个团体之一是政协界别的参加单位,台联界的委员很多也参加了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参加了委员会组织的视察调研访问等活动,同时台联组织的有关活动也邀请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成员参加,一起协调接待国庆观光的台湾客人,一起参加台湾形势研讨会,与台联多位领导保持密切联系。
 
  至今,我仍不忘台联成立初期与林丽韫会长频繁联系工作的场景,也很怀念在台联成立前就认识的郭炤烈,台联成立初期联系过的董克、李辰、郑坚、彭腾云、甘莹、郭平坦、张洽和林钗、徐兆麟、焦万曼等老同志,他们都是为台联创立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台胞,向他们致敬!
 
  当然,在福建就熟识且配合默契的老领导张克辉,之后继任台联会长并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也一直与我保持密切联系。我多次与他率领的调查组一起开会调研,一起出访,他和林丽韫同志是我从事对台工作联系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的领导。
 
  我本人长期从事对台的实务工作,处理过许多涉台事件,负责过两岸人员交往和“三通”的促进工作,接触过台湾各阶层人士,参加了两岸民间组织的“金门商谈”。在工作实践中,我也经常思考和总结对台的经验教训,做一些政策研究探讨,参加各部门组织的一些研讨会。
 
  关于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的一些看法
 
  我认为在诸多研讨会中,全国台联的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是非常重要的。我也参加了全国台联在北京、桂林、长沙、宁波等地组织的台湾民情研讨并提交了论文。
 
  记得2000年我写了《培植中国意识,把握台湾民情的导向》一篇文章,详细分析了扭曲的台湾意识和化解之道,提出要把争取台湾民心贯穿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充分照顾和尊重台湾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密切两岸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台湾民心,最大范围地团结台湾各界各阶层民众,广交和深交朋友,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使台湾同胞逐步认同中国统一,我们就应该找回百年来台湾同胞对中华民族认同和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记忆,在台湾人民中逐步培植中国意识,有重点地对台湾中南部民众进行工作,并对不适应的认识和手段加以检讨,予以改进。台联研究室曾将此文在《台湾民情》上刊发。
 
  我在2008年全国台联举办的台湾民情学术研讨会上,曾撰文《两岸晴雨三十年,艰辛曲折总向前》,后经过补充修改,《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政协》杂志、澳门《新华澳报》及有关机关通讯上都进行了转载。这篇文章阐述了对台工作“人民观”的意见。文内强调对台工作是长期的复杂的,无论用何种方式解决,争取台湾人心是最重要的。
 
  从事对台工作的一些思考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我们事业的根基所在、血脉所系、力量之源。我们一切工作都要以民为本。从台湾工作来讲,就必须重视民心向背问题。“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就是要我们争取人心,做台湾人民艰苦的思想认识工作。而没有一个正确的人民观,不能以民为本,显然是不适应的。
 
  对台政策的核心是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对台工作思想更强调以民为本、为民谋利,强调要以两岸人民的利益为宗旨,立足于争取台湾民心。我们要深刻理解其中的重要意义。人民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和原动力。凡事要坚持对台人民观,“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尊重他们,信赖他们,依靠他们”。解决两岸间的诸问题,能否取得实际成果,还取决于两岸民众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
 
  台湾工作的基本点,就是要取信于民、以民为本。我们要深入了解台湾各阶层人民的想法,耐心地与他们恳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对台商在大陆投资兴业,要从台胞最需要的地方做起,从台胞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要关心他们在大陆作为中国人的平等政治权利。
 
  作任何反应,要考虑台湾民众的接受程度。“台湾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要把主张“台独”的人与广大台湾民众分开。是非公道自在人心,群众终究会站在真理一边。我们相信,如果这样做了,台湾人民终会认同中华文化。我们在软实力上的努力,也终会使台湾同胞“点滴在心头”,经过逐步积累,一定会化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入发展,大陆政治经济民主和社会进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两岸人民日益紧密的联系,台湾同胞会选择自己的两岸观,台湾分裂势力也将渐次失去其赖以鼓动的民意基础。有人说,台湾民意如流水,其实就是说,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各种政治势力的消长,台湾民意也会潜移默化,也会产生某种一时一事的变化。
 
  我们要研究,什么是影响台湾民意的客观因素?台湾长期发展的民意导向是什么?统一认同会最终成为台湾的主流意识吗?我们知道,祖国和平统一,取决于国际因素、大陆因素和岛内因素。但从根本上取决于中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民族的凝聚力,其中加强民族的凝聚力除经济、军事的压倒性发展外,要做大量的群众思想工作。
 
  应该看到,对台湾社会消除敌意、统一动力重建到两岸人民建立共识,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思想认识问题,理解问题都不是短期倾盆大雨可以解决的。认识一个问题,需要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令人信服的事实和理论,需要正反两方面的反复比较。我们要允许认识过程,既要有十分诚心,也要有百倍耐心。这样做,不是枯坐等待,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要做日积月累的耐心细致的工作。
 
  还是在这个研讨会上,我还归纳提出了建立两岸“共同论”的思想。强调了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大陆和台湾都是属于包括2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14亿多中国人民的。两岸的任何重大问题必须由全中国14亿人民共同决定。
 
  有人讲,共赢的思想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因此,我们要牢牢建立两岸共同论观点,两岸共同参与、平等协商、共商国是、共缔统一。这既是中华文化的共同价值,也是和合思想在新时代的进一步发扬。
 
  我们要长期深入与台湾各界人士交流,不要只隔岸喊话,要寓理念于各项业务交流中。海峡两岸的同胞是骨肉同胞,“骨肉之亲,析而不殊”。即使暂时分开,也有相同之处。两岸要互动,与文化比较一样,“分殊”的目的是为了“尚同”,“求同”比“立异”更重要。套用钱锺书的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两岸间政策比较、彼此沟通、相互交流,都是为了追求“同”。因此,两岸的事,不要一厢情愿。两岸要互利双赢,就要兼顾各方。
 
  总之,一要大家共同来做;二要追求“同”的东西,这是对台思想共同论的重要内涵。两岸在默契合作中,可以变俯视为平视,平等相处,同舟共济。操之在我的要赶紧去做;需要对方配合的要推动去做。我们要长期深入地与台湾各界人士进行多重、多维、多元的交流,建立两岸民间社会同行间的密切联系。
 
  在两岸经济互补中,要视台湾企业为民族企业,加速两岸资源、产业整合,构建两岸共同市场。在宣传上不要只隔岸喊话,要寓理念于各项业务交流之中。在大陆各项活动中,鼓励台湾同胞积极参与,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有些问题要进行易位思考,在事关其重大利益的事情上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映,找出共同参与的方法,共同承担义务。
 
  我回忆过去曾在“寻找两岸的交集”的大题目下,写出系列文章,台湾网站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曾登载。
 
  总起来而言,“人民观”和“共同论”的思想,本质上是相信台湾人民,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做大量的团结工作,要广交深交朋友,邓小平曾讲过:“是把一切能够联合的都联合起来,范围以宽为宜,宽有利,不是窄有利。”朋友相交,贵在彼此诚心,要尊重对方,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要提高干部的素质,要形象好、人缘好、富有人格的力量。
 
  我参加若干研讨会,包括台湾民情研讨的上述回忆文章已集结成册,有关方面已审核出版了《对台政略思考》一书。应该说,“人民观”和“共同论”的思想,是我对中央政策的理解,也是参加台湾民情研讨的收获。如果各部门能认识一致,长期坚持做下去,会达到“积以时日,成效自见”的效果。全国台联研究室自建立以来,定位台湾民情研究,收集台湾民情各阶层思想动向,积累了大量台湾民情资料,为两岸重大学术研究讨论打下了基础,为对台谋略和对台宣传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
 
  我在许多场合都建议,搞对台实务工作的要多思考和进行理论研究;从事研究工作的也要经历一段实务工作,参加调研,广泛接触岛内的朋友和台商台生。两方面互补,使工作更加深入。在今天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我也想在这里表达,贯彻中央对台政策,要有战略自信和定力,争取台湾民心的工作要有巨大耐心。邓颖超曾讲过,不怕时起时伏,“时起”时不要过于乐观,“时伏”时不要没有信心。要做耐心、踏实、艰苦的工作,细水一滴滴将来汇成河,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掀起猛进的水浪。
 
  这几十年来,全国台联在几届会长的领导下,接待了大量台胞来大陆访问,开展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举办夏令营、两岸和平小天使的来往,为来大陆的台商、台生服务,组织大陆台籍老兵返乡,开展“两岸一家亲”活动,举办各种研讨会,出版有关书籍和杂志,支持岛内“统派”,举办中秋、新年的联谊活动,出访加强与海外台胞的联系等等,都实践和落实了“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要求,我坚信台联在这方面的工作是大有可为的。
 
  借此全国台联成立40周年和台联民情研究37年之际,写了上述的一段文字,由于年代较久远,资料缺失和回忆不全的地方,有待以后补充修正。(图/文 乐美真
[编辑:王宇]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