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陈映真征文获奖作品三等奖:理想主义如何来到今日

2019年12月13日来源:台胞之家网

  ——我读陈映真

  胡文曦 华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

  伴随着停止不了的雨声,《山路》缓缓来到最后一页,或许在雨滴的催化下,小说女主角蔡千惠最后于信件上的倾诉悄然地扣紧敝人身上所有感官,更附带陈映真小说中惯有的沉重与压抑,进而致使心情总不能如平常那般轻易地放下;敝人便敲打键盘格子,以不逾越且小心地分享陈映真文字间的一股真挚以及不曾动摇的理想来舒缓残留的余韵与机动。

  首先,《山路》以旁观者的角度进入台湾白色恐怖,作家并不直驱主题,而是利用擅长沉稳的文字步调与简单的对话,扩张时代下无法说明的压抑与恐惧,诉说当年被关押的人们与自己的故事;对比现今快速又简略的表达方式,陈映真式的慢感踏实地串连着小说人物,以有力的长句将情节推进,使读者一瞬间大量接受文字间的内涵,并正面迎击作家的娓娓道来。文中主要带动情节的角色为女主角蔡千惠,她朴素且以真情完成自身所作的决定,并且假借李国坤的妻子之名义,无私奉献一生来照顾无辜牺牲者背后的期望与家庭,最后没想到时时叮嘱李国木向上打拼,带全家过上好日子的期盼却违背当初投身李家的初衷,如此所产生的羞耻感使蔡千惠得了心病,便如同昙花一现般用尽自身的力量,最后生命于短暂时间内嘎然而止;而此亦成为作家未来自身能够朝向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左翼思想更进一步地迈进的督促。

  回过头来欣赏此小说名所指引的涵义,用意在于传达人使用双脚走出来的“路”并非如人所愿一般平顺,作家一生坚持左翼思想与理想,时代反倒将他的人生送进无法表达的空间中,而《山路》发表于作家出狱至台湾解严前的1983年,隐讳地表述了作家真实的想法,阐述一生所踏之路如山路般蜿蜒且曲折,亦直指小说当时政治社会的肃然压抑;同时,小说中除了无法散去的沉重感之外,更弥漫浓厚的死亡气息,作家藉由蔡千惠的凋零来说明大时代下的人们无法脱离政治的张狂,仅能屈就当下,攀附着时代,安静地往前生活。

  此外,《山路》中社会阶层尤为明显,文中李家以在矿场工作作为经济来源,而农工阶层实为作家关注的对象,除了显现当时台湾农工产阶级的生活景象,作家突显蔡千惠让李国木读书的坚持,展露人们已渐渐消散白色恐怖所造成的对于知识的恐惧,更代表台湾人当时努力打拼,跳跃出阶层的限制,勇于追求未来的状态。最后,与蔡千惠逝去作对比,留下的李家下一代代替上一代来延续香火与家族繁盛,无疑展开《山路》一文中少有的希望,且作家有意地说明于时代的机遇下,出狱后的自己在面对未来时拥有期盼,并寄托长久无法舒展的心志与展望。《山路》不仅表述当时社会的现状,体现生活于台湾的人们,更囊括陈映真所坚持的思想与盼望。

[编辑:刘颖]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东城区朝内大街甲188号

技术支持:中国台湾网

投稿邮箱:chinatailian@163.com

京ICP备1900782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