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胞之家  >   专题制作  >   全国台联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  >   征文比赛

林士瑜:风中云冈

2018年09月19日 来源:台胞之家网
  起风了,我走入云冈石窟。
  在这里,每日涌入来自各方的人潮,风尘仆仆地,只为一睹精彩。在朝圣者雪亮的眼睛中,在游客声声赞叹间,艺术不再拘泥于多么繁杂深奥的创作理念,而是平静可人地回归单纯的一个线条,颜色,与对美的感知。如此直接,不拐弯抹角地,石窟的存在就是对世间美的印证。
  洞窟里没有一处空闲之地,岩壁上刻满密密麻麻精细的佛像、飞天、与隽永的佛经故事。缓缓走到大佛脚下,仰望他温润平和的脸,我的存在显得如此渺小,佛的庄严与硕大,告诫着人们谦卑。前后是佛,左右是佛,抬头还是佛,身在如此满载佛像的空间里,彷佛步入了另一个次元,每一刻呼吸与心跳都是佛号。感恩之心灌顶,不知是前世修得多少福分,今生才能有缘前来,被千万佛包围,注视着。
  唯有对艺术的升华,底蕴的厚实,才能让宗教超越自身。石雕师傅都是刀工精妙的艺术家,透过雕刻刀,凿开了一扇艺术之门,让人间能一窥西方净土。我不禁思索,最初那些仅仅只有文字撰写的经典,又是如何能可视化?而细致的洞窟们又是耗时多久才得以完成?穿越千年,彷佛又听见了锵锵的雕石声,在淋漓中参半后代诵经者的虔诚。
  北魏的石佛上依附明代的色彩,石窟外头的木建筑上有着清代整修过的痕迹。大佛手肘的袈裟,因为后人将之雕刻成满是小佛的石柱而不再灵动。后代为了糊上泥坯,保护佛像免于风化,于是在石佛上凿满小孔,以便让泥坯更紧密地与砂岩贴合。但泥依旧会剥落,剥落与翻新便成为了一个循环,经过世代的修筑后,佛像们全身也就千疮百孔,怵目惊心了。岁月造就了痕迹的堆栈,也在积累中成就了多变的样貌。感叹这些变迁,兴许是破坏,也许是保护,也或许是命中注定。文化从来不是只着落于历史的某个时间点,而是加总起来的结果。有泥坯时是妆点过的美,泥坯剥落后展现了另一种朴实的美。如果不执着于所谓正确的,千疮百孔也能是美丽的印记。
  一千五百多年过去了,那些大大小小的佛像却始终伫立在那里。那一双双失去琉璃珠的眼睛,经历过多少朝代兴衰?看过多少游客穿梭? 看尽人性百态,都已如云烟。诚如苏轼《赤壁赋》所言:“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变迁,我无缘见到最初的云冈,却有幸体会它当下的壮丽。若有朝一日,风的侵蚀终究还是带走了石佛的容颜,也仍然带不走云冈曾有的辉煌与灿烂。
  又起风了,我走出云冈石窟。(作者所在院校: 台南艺术大学;所属分营:山西分营)

(本文为网友投稿,不代表台胞之家网观点)
 

[编辑:李雅雯]